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8165 49
2012-02-12
最新更新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2.27更新) 见三楼或31楼

最近重读曼昆经济学,偶有所感,故记之,望不吝指正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经济学是研究交易行为的学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应的基本概念是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是经济学里的核心概念,正是因为存在资源的稀缺性,才产生了“交易”、“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等其他基本概念。稀缺性是指社会资源( 硬件和软件 )所能产产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总是能满足人们的期望,硬件资源可以指矿产、原材料等、软件资源可以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等。

    权衡取舍与稀缺性的关系正在于因为不是总能同时满足,所以面临选择。个人如此,社会或组织亦然。个人进行权衡取舍的原则在于效用最大化(选择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即效率,社会或组织权衡取舍在于实现资源在整个社会或组织内部的最佳配置。与个人权衡取舍不同的是,个人权衡取舍的原则是趋利的,而社会或组织还要在效率之外考虑公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别也体现在对稀缺性的理解上: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私有制前提下资源的配置,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公有制和生产关系。计划经济认为公有制下资源的稀缺性会消失,因为需求和资源配置在计划的前提下完美的匹配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某种东西的成本就是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句话本身就可以作为机会成本基本概念。打一个通俗的比方:购买包子一枚价值2元,一般来讲购买包子成本2元,此外,为了购买包子,放弃了2元可购买其他东西的可能性,这也应该计入包子的成本中。放弃的2元而采购其他东西的最大效用就是购买包子的机会成本。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关于于买包子的2元钱,却忽略了它的机会成本。理解机会成本,是学会用经济学理念思考的重要一步。

    在财务管理中,对有一个公式可以更好的解释成本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形成本

    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经济成本是总成本,等于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显性成本又被称为会计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机会成本则属于隐形成本。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企业财务帐表上表现的经营利润是偏高的,因为会计帐表里只体现了隐性成本。

    有一个笑话说:去饭店吃饭,叫了一个包子,又换成米饭,吃完付账的时候说:米饭是用包子换的,包子退掉了,因此无须付账。这个笑话的问题就出在对成本的理解上,包子的成本包含需支付的价格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可以等同于一碗米饭,因此,还需支付包子的经济成本。在这个案例中包子换成米饭的过程是体现了典型的机会成本概念。


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2.14更新)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基本信息。即

1.      “边际”的概念及“效用”的概念

2.      理性人的决策行为

首先说“边际”的概念。边际是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边际的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

1.      边际量是描述因果关系的单位自变量的绝对值

2.      边际量的变化近似于因变量函数的导数

3.      边际与弹性的区别:弹性是描述因果关系变化程度的相对值。

效用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效用是评价需求被满足的程度

2.      效用是主观的

3.      效用是因人而已的

4.      效用有时是不可精确度量的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所以是结论性的,是基于他们的假设前提。不能抛开假设前提,孤立的看结论。之所以在在原理三中人被假设为理性人,是假设他们已经理解了“边际”和“效用”两个基本概念。理性的人如何进行决策是原理三传达的另一个基本信息:边际收益(效用)大于边际成本是一条通用法则。

引申开来说两点:

1.      效用、边际分析和决策行为在经济学中的联系设计到消费者和生产者决策理论,在后面章节再写

2.      效用理论和决策理论的联系,请看如下两图(左图为效用理论、右图为决策理论,来源于互联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u.jpg j.jpg


最后对书上飞机票的的案例从另外一个视角做个补充说明:

1.        教科书上的观点(边际分析的方法):

当搭乘一个顾客边际收益(票价)大于所增加的成本时(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航空公式会选择搭乘该顾客。

2.        另一个视角,从财务管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的角度来看,

一条航线的成本

1)        包括固定成本,如飞机折旧、机场费用、燃油(与顾客人数相关联的燃油消耗在此视为固定成本)。

2)        变动成本:与旅客人数相关的酒水费等。

根据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X=FC/(P-VC(u))【 X为保本人数,FC:固定成本 P:票价 VC(u):单位变动成本】可以计算出该航线的保本顾客数量。

在以一定票价出售相应数量的机票后,航空公式只要能弥补变动成本便可再继续出售机票,但要注意,收益线可能在此出现拐点,但应始终在成本线之上。

航空公式还可以作出的另一个选择是,在未达到盈亏平衡的成绩人数时,为避免亏损,取消或合并该航班(国内航空公式经常干这缺德事)

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2.14夜更新)

  十大原理之四与前三条原理不同,乍一看,没有一目了然的基本概念信息点。而曼昆在解释这一条原理时也只是强调了两点,即激励是人们比较收益和成本后的反应以及激励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行为。

    对这一原理的解释,我认为首先要理解经济学中的激励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用以解释经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概念。由此,可以理解为何书中所说“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综览经济学领域,与激励最相关的概念应属“博弈论”、“委托代理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道德风险等”。学过经济学的人对以上的概念并不陌生,在此不一一做名词解释。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公司治理行为可以作为激励理论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中包括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机制以及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产生的经理人市场失灵、逆向选择和经理人的道德危机。黄光裕和陈晓之间的恩怨中为什么很大部分人谴责陈晓,部分原因是和他破坏了“委托代理机制”的缘故,在法律上代理人是必须绝对忠于委托人的,在这一点上,陈晓应接受道德的谴责。这也是道德危机的一个典型案例【个人观点】

    最后,经济学教科书里关于如何防止激励理论失效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对国内很多企业,特别是国企来讲,简直是笑掉大牙。为什么提这一点,是因为坛子里很多兄弟还在读书,兄弟我说出来是为了让大家以后工作中见到激励二字不要太较真而已。那激励机制为何为何如此不堪,郎教授说过:关键在于契约精神。



楼主博客,欢迎指正:http://xudan726dan.blog.sohu.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12 23:30:00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2.16更新)

很明显,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说得是“比较优势”这个概念。在不长的篇幅中,曼昆主要说明了两点。即,

贸易中存在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能增进社会福利

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不是非此即彼

    要讲清楚比较优势的概念还真不太容易,起码以我的水平觉得如此:因为比较优势指的是“机会成本”的之间的比较优势,只有当一方生产某种物品和劳务的机会成本优于另一方,我们才说某一方具有生产该产品和劳务的比较优势。在得到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前要经过两次比较:某一方内部产品和劳务绝对成本的比较,该产品与劳务与另一方同类商品和劳务的机会成本的比较。(不知道讲清楚了没,如果大家觉得讲得不透彻,建议去看教科书里面的图例)

    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导致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增进社会福利的可能性,而不是某一方能以最小的代价来生产某种产品和劳务(那叫绝对优势)。曼昆在解释贸易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增加(资源配置根据效率)这一结论是说得还是简单易懂的,推理可以利用贸易可能性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来给出直观的结论。


    贸易不是一个人干的成的,所以存在贸易伙伴。贸易伙伴的存在无疑是有利的,除了专业化生产、资源配置高效、增进社会福利等大道理外,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通过贸易人们可以享受本地没有的产品(如进口的高进巧克力)。但是我们常常在享受贸易的同时却对我们的贸易伙伴非常不满,而且这些指责在自己立场而言都是正义的:我国向欧洲出口纺织品需要配额,美国对我国厂商发起轮胎反倾销调查,德国的公会认为亚洲抢走了他们的就业。。。。这些矛盾都指向了贸易“保护主义”之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贸易一方设置进出口关税,贸易配额、进口定价机制等壁垒保护国内处于比较优势劣势的行业。从纯粹经济学上来讲,贸易保护无疑是一种低效率的行为,但事实上,保护行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考虑到国内利益的平衡、公会、党派等因素。对于贸易保护主义不能以一种极端和敌对眼光来看问题,其存在有着必要性,因为人都是自利的。我们要做的是需要在自由贸易和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一端平衡经济、一段平衡政治,因此存在WTO,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此外,要清醒的认识到的是,国家在此类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国家行为是相关联的:弱国无外交,抗议和保留。。。权利挣不来就业和福利。维护贸易争端需要国家行为介入。


原理六:“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2.18更新)


曼昆十大原理之六谈的是市场和价格机制。    虽然很多教科书在第一章就介绍供需平衡原理,但越基础的问题,解释起来往往越让人力不从心。
    我们先来说市场。什么是市场?无论您是在菜市场买一斤青菜,还是在股票市场购买了10万元股票,都是处在市场中。怎么样一个特别的地方,能够汇集几乎所有的交易行为?我们说,市场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关键则在于所谓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什么?
    非常笼统的说,市场机制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由于供给和需求的存在,产生了均衡价格、交易各方均衡价格下互通有无,得到满足,巧得不能再巧的是,当交易各方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社会资源被完美的配置了。对看不见的手,我的理解是,因为交易双方的相互制约,个人接受的结果不是最想要的却是最可能得到的,即现实中的最优,这样一个集合就体现了社会福利的最优。
    当然了,书中没有详说,市场也分很多种。上面形容的是最理想的自由竞争市场,寡头和垄断市场的结论就不一样了。当然了,看看油价上涨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外,本科微观经济学的童鞋们注意了,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区别和图例几乎必考。
    不罗嗦了,最后讲三点:
  • 什么是供给和需求。我见过好多学了4年经济学的同学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两个定义 ,但要切记在经济学中需求和需要是有区别的,不能说我对航空母舰有需求,供给则同理。别人问起,点到这两点,起码证明书没读到狗肚子里去。要是能弄明白需求量变化和需求的变化的区别、还有收入效应什么的就多少有了专业性了(俺当年去德国大使馆面试就被问的这个问题)。
  • 市场中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说得通俗点就是要重合同、守信用。我国自近三十年逐步开放市场以来,契约观念基本上是逐步下滑,特别是近几年尤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于ZF对经济行为的过多干预造成的。其实,我认为ZF干预这种方式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为何曼昆上开就否定计划经济,我认为部分原因在此,计划经济中确实是没啥合同观念。
  • 价格与价值。我认为价格其实只是个符号,可以与价值相匹配,也可以与价值想背离。供需绝定价格,是条公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价格是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由价值决定,我一直弄不明白, 一个LV几万块,耗费了多少平均社会必要劳动?向我这样的也算熟练工作的小职员,在社会中劳动好几个月也买不起。

原理七:“ZF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2.19更新)
曼昆给自己十大经济原理之七赋予了一个狡黠的表达:“有时可以”,我的理解就是需要解释为可以的时候就可以;不需要解释为可以的时候就认为不可以。ZF干预市场这类话题向来敏感,此外 经济学派对于此的争论也一直纷纷不休。
我的理解是:ZF是可以改善市场行为的,但也会存在外部效应。在此,有三点,分而述之:
1、经济自由主义在现实世界的碰撞。但看每次经济危机后舆论交锋的主题必有是否要加强ZF干预这一点就可以管中窥豹。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有着理想的前提,信息不对称、存在垄断、甚至坏心肠的交易对手都可能让自由市场陷入混乱(市场失灵)。所以ZF的干预是必然的选择,ZF是国家机器,可以为市场建立规则、守护规则的遵守,惩罚越界行为,即起到所谓的市场监管作用。对市场监管,是ZF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的第一个原因。
2、提供产权和法律的保护。这一条与第一次有交集,为什么必须单独说。因为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下“物权”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所谓物权就是人们对私有财产的拥有权,即“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物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因为存在了物权才会产生交易、市场和价格等等。因此,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必须从法律上建立起对物权的保护。举个例子,几乎每个月我国媒体上都会出现强拆行为,这就是对物权彻底的亵渎。好像是去年,出台了一步“物权法”,明确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是法治的一个进步,但据说要写进宪法阻力还比较大,其实,写进哪里真的只是个形式。立法和保护物权,是ZF可以改善经济的第二个原因。
3、效率兼顾公平。关于ZF介入经济产生效率的事情不多说了。但说,今天看了一个新闻,说有位72岁的老奶奶带着6岁的小孙女做环卫工的事情,因为媒体的介入,事情还是朝着圆满的方向。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多让人心酸。这个时候,人们难免要问:ZF呢?ZF去哪儿了?福利的配置也是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这就是ZF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理由之三了:要兼顾公平。
    我说 ,ZF干预经济,是件好事,于时下的中国肯定很多人对此不屑。我理解,我从来不妄批评ZF,而是努力做一个良民,但有两点亦如鲠在咽:一是,改革和开放是个过程,其中也有个思想、观念和行动不匹配的导致好心办不了好事的问题;此外,就是吴敬琏教授最近指出中国现代化进程有可能出现中断,他于此的见解我深以为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2 23:30:51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2.23更新)
    这个星期工作山的事情焦头烂额,连续加班,今天方有时间更新,总觉脑袋发懵,状态不佳,写的不好,看官勿笑,但还是欢迎指正。

曼昆经济学原理之八让我想起了陈志武教授的一本书《我们为什么勤劳却不富有》和郎咸平教授的《我们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两本书我均未读过。我曾经关注过陈志武教授的微博,觉得他的言论还应该更有建设性,而不仅是批评;郎教授应算得上才华横溢,粉丝很多,在国外,离婚达五次的人经济压力一般都很大的。
    曼昆说各国老百姓在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不一致应归于生产率的不同,那生产率是如何被计算、度量的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呢?这理解原理八的关键因素。
1.生产率的定义:书上说,生产率是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我理解 这里每单位劳动投入指的是时间的概念,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应该指的是价值的概念,生产率理解成单位劳动时间所产生的价值,因此,生产率应为货币度量。
2.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我认为影响生产率的因素在于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社会的知识技术水平。社会的知识技术水平决定生产率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对于,资源的稀缺程度决定了了生产最大的可能性,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为何一直窥觑资源丰富的中国且亡我之心不死。理论上,资源稀缺的国家是可以通过交易来实现更大福利的,只是代价太大了。
    最后再回到“我们为什么勤劳却不富有”这个话题上,当人们在反思的时候,我想提醒的是,中国有句古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得正是同一个意思。所以,这个命题这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如果将前提定义在当下,且是要从经济学或生产率的理论来分析,我建议从“掠夺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讨论,两种发展模式的生产率曲线应该分别是凸线和凹线,一个是卯吃寅粮,一个是厚积薄发。
原理九:“当ZF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2.25更新)  
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ZF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凯恩斯
    曼昆十大原理之九涉及的经济学概念显然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以通俗的解释为就是价格全面、持续的上涨。这个概念中,需要注意的是全面和持续两点,某种单一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某一时间段内(如季节性)价格的上涨不属于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如何产生的。书上的解释是ZF发行了太多的货币。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看,问题是发生在货币上,说得更明确一点是在“纸币”上。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是没有价值储存功能的,纸币的发行量过大会导致类似纸币对黄金(货币发行储备)贬值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纸币的购买力普遍性的减弱了,相比于以前,人们需要付出更多单位的纸币去购买某种商品和服务了,这种现象持续的存在,可以谓之通货膨胀的发生。
    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的解释的争议在于货币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用货币发行量来解释通货膨胀不同,新凯恩斯主义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在于“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通货膨胀”,定义书上都有,不细说了。
    通货膨胀破坏力巨大,时下我们回顾历史,不得不感叹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经验反馈。如,民国时期,1937年,100元可买2头牛,1948年可买3粒大米。中国人有句古话:乱世买黄金,其实就是对通胀纸币贬值的一种规避行为。
    有鉴于此,ZF非常注意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就中国这十几年来,正确的讲自98年讲扩大内需以来, 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一会儿是隔靴搔痒、一会儿是过犹不及。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的一些更坏的现象,前几天我提到吴敬琏教授的观点,今天又看到汪丁丁教授的新作《寻租中国》,不由得担心起上文凯恩斯的几句话来。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2.27更新)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末说得是ZF在干预经济时的两难选择,即通胀与就业之间的此消彼长。关于这种短期效应,书上三点形象易懂,推理过程如下:
  货币发行增加=>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上涨(手里钱多了)=>物价上涨(供需价格)=>有利可图=>扩大生产(或新的生产者进入)=>雇佣新工人 =>失业减少
    经济学中把这种现象用菲利普斯曲线来描述。从宏观经济学部分的角度理解,此部分还应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ZF三大目标实现的内容。关于书中提到的经济周期,应该与判定经济出在何种周期的标准相关(就业率高低,通胀水平、滞涨等)。关于理论部分我不细说了,书上,百度,谷歌都有。
    关于通胀与就业的经济实例分析,我感到水平有限,力不从心。其一,大概是由于经济统计信息的迟滞、不反应真实水平。抑或政策指定出台的冗长,对通胀的控制往往不是隔靴搔痒,就是过犹不及,且手段往往直接而粗暴,常常忽略了的三大目标是互相牵制的一个主体,导致政策的出台就是在不断的打补丁;其二,对于中国的真实就业水平以及在我国如何算作失业,不甚了了,故而难以判断;其三;我常常觉得三大目标的实现应该有一个模型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水平有限,不敢妄断。
   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说到对这两年宏观经济的走势,还是很失望:国进民退,寡头经济,价格操纵,税收失调,最近经济社会现象给我最直观的印象是ZF不顾一切的与民争利,这也许只是表象,而背后可能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李侃如(Lieberthal)所言:金钱和政治的结合达到这种程度实在让人惊叹。”
楼主博客,欢迎指正:http://xudan726dan.blog.sohu.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2 23:38:15
好,和你一起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2 23:45:29
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2 23:55:58
发这样的帖子也可以嘛!也可以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