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曼昆经济学,偶有所感,故记之,望不吝指正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经济学是研究交易行为的学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应的基本概念是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是经济学里的核心概念,正是因为存在资源的稀缺性,才产生了“交易”、“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等其他基本概念。稀缺性是指社会资源( 硬件和软件 )所能产产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总是能满足人们的期望,硬件资源可以指矿产、原材料等、软件资源可以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等。
权衡取舍与稀缺性的关系正在于因为不是总能同时满足,所以面临选择。个人如此,社会或组织亦然。个人进行权衡取舍的原则在于效用最大化(选择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即效率,社会或组织权衡取舍在于实现资源在整个社会或组织内部的最佳配置。与个人权衡取舍不同的是,个人权衡取舍的原则是趋利的,而社会或组织还要在效率之外考虑公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别也体现在对稀缺性的理解上: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私有制前提下资源的配置,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公有制和生产关系。计划经济认为公有制下资源的稀缺性会消失,因为需求和资源配置在计划的前提下完美的匹配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2.14更新)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基本信息。即
1. “边际”的概念及“效用”的概念
2. 理性人的决策行为
首先说“边际”的概念。边际是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边际的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
1. 边际量是描述因果关系的单位自变量的绝对值
2. 边际量的变化近似于因变量函数的导数
3. 边际与弹性的区别:弹性是描述因果关系变化程度的相对值。
效用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效用是评价需求被满足的程度
2. 效用是主观的
3. 效用是因人而已的
4. 效用有时是不可精确度量的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所以是结论性的,是基于他们的假设前提。不能抛开假设前提,孤立的看结论。之所以在在原理三中人被假设为理性人,是假设他们已经理解了“边际”和“效用”两个基本概念。理性的人如何进行决策是原理三传达的另一个基本信息:边际收益(效用)大于边际成本是一条通用法则。
引申开来说两点:
1. 效用、边际分析和决策行为在经济学中的联系设计到消费者和生产者决策理论,在后面章节再写
2. 效用理论和决策理论的联系,请看如下两图(左图为效用理论、右图为决策理论,来源于互联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最后对书上飞机票的的案例从另外一个视角做个补充说明:
1. 教科书上的观点(边际分析的方法):
当搭乘一个顾客边际收益(票价)大于所增加的成本时(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航空公式会选择搭乘该顾客。
2. 另一个视角,从财务管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的角度来看,
一条航线的成本
1) 包括固定成本,如飞机折旧、机场费用、燃油(与顾客人数相关联的燃油消耗在此视为固定成本)。
2) 变动成本:与旅客人数相关的酒水费等。
根据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X=FC/(P-VC(u))【 X为保本人数,FC:固定成本 P:票价 VC(u):单位变动成本】可以计算出该航线的保本顾客数量。
在以一定票价出售相应数量的机票后,航空公式只要能弥补变动成本便可再继续出售机票,但要注意,收益线可能在此出现拐点,但应始终在成本线之上。
航空公式还可以作出的另一个选择是,在未达到盈亏平衡的成绩人数时,为避免亏损,取消或合并该航班(国内航空公式经常干这缺德事)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2.14夜更新)
十大原理之四与前三条原理不同,乍一看,没有一目了然的基本概念信息点。而曼昆在解释这一条原理时也只是强调了两点,即激励是人们比较收益和成本后的反应以及激励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行为。
对这一原理的解释,我认为首先要理解经济学中的激励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用以解释经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概念。由此,可以理解为何书中所说“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综览经济学领域,与激励最相关的概念应属“博弈论”、“委托代理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道德风险等”。学过经济学的人对以上的概念并不陌生,在此不一一做名词解释。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公司治理行为可以作为激励理论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中包括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机制以及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产生的经理人市场失灵、逆向选择和经理人的道德危机。黄光裕和陈晓之间的恩怨中为什么很大部分人谴责陈晓,部分原因是和他破坏了“委托代理机制”的缘故,在法律上代理人是必须绝对忠于委托人的,在这一点上,陈晓应接受道德的谴责。这也是道德危机的一个典型案例【个人观点】
最后,经济学教科书里关于如何防止激励理论失效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对国内很多企业,特别是国企来讲,简直是笑掉大牙。为什么提这一点,是因为坛子里很多兄弟还在读书,兄弟我说出来是为了让大家以后工作中见到激励二字不要太较真而已。那激励机制为何为何如此不堪,郎教授说过:关键在于契约精神。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2.16更新)
很明显,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说得是“比较优势”这个概念。在不长的篇幅中,曼昆主要说明了两点。即,
贸易中存在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能增进社会福利
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不是非此即彼
要讲清楚比较优势的概念还真不太容易,起码以我的水平觉得如此:因为比较优势指的是“机会成本”的之间的比较优势,只有当一方生产某种物品和劳务的机会成本优于另一方,我们才说某一方具有生产该产品和劳务的比较优势。在得到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前要经过两次比较:某一方内部产品和劳务绝对成本的比较,该产品与劳务与另一方同类商品和劳务的机会成本的比较。(不知道讲清楚了没,如果大家觉得讲得不透彻,建议去看教科书里面的图例)
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导致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增进社会福利的可能性,而不是某一方能以最小的代价来生产某种产品和劳务(那叫绝对优势)。曼昆在解释贸易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增加(资源配置根据效率)这一结论是说得还是简单易懂的,推理可以利用贸易可能性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来给出直观的结论。
贸易不是一个人干的成的,所以存在贸易伙伴。贸易伙伴的存在无疑是有利的,除了专业化生产、资源配置高效、增进社会福利等大道理外,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通过贸易人们可以享受本地没有的产品(如进口的高进巧克力)。但是我们常常在享受贸易的同时却对我们的贸易伙伴非常不满,而且这些指责在自己立场而言都是正义的:我国向欧洲出口纺织品需要配额,美国对我国厂商发起轮胎反倾销调查,德国的公会认为亚洲抢走了他们的就业。。。。这些矛盾都指向了贸易“保护主义”之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贸易一方设置进出口关税,贸易配额、进口定价机制等壁垒保护国内处于比较优势劣势的行业。从纯粹经济学上来讲,贸易保护无疑是一种低效率的行为,但事实上,保护行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考虑到国内利益的平衡、公会、党派等因素。对于贸易保护主义不能以一种极端和敌对眼光来看问题,其存在有着必要性,因为人都是自利的。我们要做的是需要在自由贸易和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一端平衡经济、一段平衡政治,因此存在WTO,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此外,要清醒的认识到的是,国家在此类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国家行为是相关联的:弱国无外交,抗议和保留。。。权利挣不来就业和福利。维护贸易争端需要国家行为介入。
原理六:“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2.18更新)
,但要切记在经济学中需求和需要是有区别的,不能说我对航空母舰有需求,供给则同理。别人问起,点到这两点,起码证明书没读到狗肚子里去。要是能弄明白需求量变化和需求的变化的区别、还有收入效应什么的就多少有了专业性了(俺当年去德国大使馆面试就被问的这个问题)。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基本信息。即
1. “边际”的概念及“效用”的概念
2. 理性人的决策行为
首先说“边际”的概念。边际是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边际的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
1. 边际量是描述因果关系的单位自变量的绝对值
2. 边际量的变化近似于因变量函数的导数
3. 边际与弹性的区别:弹性是描述因果关系变化程度的相对值。
效用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效用是评价需求被满足的程度
2. 效用是主观的
3. 效用是因人而已的
4. 效用有时是不可精确度量的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所以是结论性的,是基于他们的假设前提。不能抛开假设前提,孤立的看结论。之所以在在原理三中人被假设为理性人,是假设他们已经理解了“边际”和“效用”两个基本概念。理性的人如何进行决策是原理三传达的另一个基本信息:边际收益(效用)大于边际成本是一条通用法则。
引申开来说两点:
1. 效用、边际分析和决策行为在经济学中的联系设计到消费者和生产者决策理论,在后面章节再写
2. 效用理论和决策理论的联系,请看如下两图(左图为效用理论、右图为决策理论,来源于互联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最后对书上飞机票的的案例从另外一个视角做个补充说明:
1. 教科书上的观点(边际分析的方法):
当搭乘一个顾客边际收益(票价)大于所增加的成本时(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航空公式会选择搭乘该顾客。
2. 另一个视角,从财务管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的角度来看,
一条航线的成本
1) 包括固定成本,如飞机折旧、机场费用、燃油(与顾客人数相关联的燃油消耗在此视为固定成本)。
2) 变动成本:与旅客人数相关的酒水费等。
根据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X=FC/(P-VC(u))【 X为保本人数,FC:固定成本 P:票价 VC(u):单位变动成本】可以计算出该航线的保本顾客数量。
在以一定票价出售相应数量的机票后,航空公式只要能弥补变动成本便可再继续出售机票,但要注意,收益线可能在此出现拐点,但应始终在成本线之上。
航空公式还可以作出的另一个选择是,在未达到盈亏平衡的成绩人数时,为避免亏损,取消或合并该航班(国内航空公式经常干这缺德事)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2.14夜更新)
十大原理之四与前三条原理不同,乍一看,没有一目了然的基本概念信息点。而曼昆在解释这一条原理时也只是强调了两点,即激励是人们比较收益和成本后的反应以及激励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行为。
对这一原理的解释,我认为首先要理解经济学中的激励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用以解释经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概念。由此,可以理解为何书中所说“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综览经济学领域,与激励最相关的概念应属“博弈论”、“委托代理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道德风险等”。学过经济学的人对以上的概念并不陌生,在此不一一做名词解释。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公司治理行为可以作为激励理论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中包括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机制以及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产生的经理人市场失灵、逆向选择和经理人的道德危机。黄光裕和陈晓之间的恩怨中为什么很大部分人谴责陈晓,部分原因是和他破坏了“委托代理机制”的缘故,在法律上代理人是必须绝对忠于委托人的,在这一点上,陈晓应接受道德的谴责。这也是道德危机的一个典型案例【个人观点】
最后,经济学教科书里关于如何防止激励理论失效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对国内很多企业,特别是国企来讲,简直是笑掉大牙。为什么提这一点,是因为坛子里很多兄弟还在读书,兄弟我说出来是为了让大家以后工作中见到激励二字不要太较真而已。那激励机制为何为何如此不堪,郎教授说过:关键在于契约精神。
楼主博客,欢迎指正:http://xudan726dan.blog.sohu.com/
原理六:“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2.18更新)
,但要切记在经济学中需求和需要是有区别的,不能说我对航空母舰有需求,供给则同理。别人问起,点到这两点,起码证明书没读到狗肚子里去。要是能弄明白需求量变化和需求的变化的区别、还有收入效应什么的就多少有了专业性了(俺当年去德国大使馆面试就被问的这个问题)。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