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要真教书,功夫在课外
知者不博
引者按:作为教师,教书当然是基础的东西,也是老师们需要不断去探索的课题,希望这篇小文对诸位老师的思考与探索有所裨益。(这是一篇摘自天涯社区的一个小文,作者是网名知者不博。)
标题是改陆游的诗句。想表达的意思是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明确这一点对刚开始教学的年轻博士尤其重要。要知道,大学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甚至主要不是教学;而教学不仅是讲课,甚至主要不是讲课。这里只谈后一方面。
虽然我比较有资格谈的是什么是大学教学。中小学可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也就是有洗脑的任务。这是种卑鄙的活计。任何对孩子灌输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者都是骗子,孩子的监护人自然是例外。世道公平,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里,骗子多数遭到报应。不仅惹孩子讨厌,而且报酬也很低。说这么多题外话,是想明确,我说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更不是所谓的教书育人。课堂教学至少是教学,而教书育人根本不是教学。
青年教师往往误会教学就是上课。他们以为课上得好就是教学好,而课上得好主要是受学生欢迎。遗憾的是,社会公众也有这种误解。
教学不仅是上课,应该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常识,就像会计师知道他们的主要工作不是点钞票。会计师当然会点钞票,但一般比不过出纳,更比不过点钞机。搞研究的教授一般对此应该很清楚,就像他们明白研究不仅是推导公式和做实验,那是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活计。
除课堂教学外,本科生教学活动还包括教材编撰、教学项目申请和实施、教学奖励和荣誉的申报官方和学术团体教学职务的争取与履行等。或许最重要的,是过一种积极、体面、愉快的生活,给学生做出示范。不过,我怀疑后者是否是教学。
课堂教学是印刷术不发达时代的遗留物。在现代教学中讲课是相对不重要的。这里所谓相对不重要,既是对教师自己,也是对社会。对教师自己,除非对学生的积极反馈,有时仅是他们为骗好成绩装出来了的,有特别的偏好,并没有很大的回报。对社会,出本好教材、制作好课件、有正确的导向和约束等,无疑作用更为重大。
课堂教学之所以是相对不重要的,是因为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活动,可替代性强。这种活动一般不会有太高的回报。同时,课堂教学质量即时评价困难。一切质量不明确的商品,都不会有高价格。
这里自然有个问题,教材、项目、奖项等如果不能改进课堂教学,有什么意义呢?最主要的意义是让教师有种积极、体面和愉快的生活。我相信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因此,对学科有害、对学生有消极影响的莫过于穷困潦倒的教师,虽然学生或许因为幼稚和被误导而感动一时。事情再简单不过,不管学生是否意识到,看老师生活得好,就愿意学老师的榜样。反之,老师一双怒目,一副苦脸,不管说得多好,学生也不会真信。
谈到意义,就是哲学甚至宗教问题了,不是职业问题。任何职业或许都有些超验的信念,大学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教材、项目、奖项能改进课堂教学,甚至只有这些才能改进教学。重要的是,这也是教学管理者的信念。因此,社会上抱怨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时,教育部的反应是会同财政部出钱设项目,加大名师评选的频度等。同时,任何职业,都有一部分是对业外的承诺,换取业外的支持。而主要部分,是业内的规则,成文的或潜在的。成功者都是些业内规则的发现者和实践者,当然也可能是善于与业外交流者。
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是通则。它并非仅是中国的现实,而是古今中外都适用。孔子大概是最有名的教师,人们并不知道他上课上得多么好,而是有本讲义《论语》传世。不仅在中国,教学名师奖的获奖者未必善于讲课,有些甚至基本不讲本科生课。在美国,各专业学会的教育奖,和教育学会的教学奖,很少颁给没有出版过教材的教授,只不过国外一般没有经费不菲的教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