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3068 发表于 2012-2-19 18:32 
想当初,电视机、手机就是实例。
社会需要量可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厂商在一种新产品投产前一般都要做这项 ...
那并不极端!因为那里几个相互的关系的比例,你这里倒好,直接从1万变成1了。
呵呵!而且这里面的中介过程你还没有提及。比如说是种1万变成1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的。我的那个例子毕竟还有生产力提高这样的中间说明,你这里却什么也没有。
不过把你的这个1万变1的极端的例子的极端去掉,比如说1万变成8000,这样还是可以的。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你说商品价值的实现,是不是同时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实现呢?你把本来一个东西(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单独分开来看,产生错觉那是当然的。商品交换的过程同时也是把各个不同的商品的生产时间相互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通过相互竞争来实现),把不同的社会劳动时间化成抽象的统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同时就是商品价值的实现。
因此这种社会需要的比例,有待于竞争中实现的商品的问题之间的互相比例,但现在这种比例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可以规定的结果。你说的社会需要量可以通过调研确定,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这只可能根据往年的经验来预测今后的一个大致数,而且,市场上现实的需要却往往与预测的相反。不然,照你的那种通过调研可以确定的话,就不会产生什么生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