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和价值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产资料的概念
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称作生产手段,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定义为: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经济系统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不过,有时候人也会成为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劳动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的定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亦称劳动手段。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是人类劳动过程的特征。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比那些只是充当劳动对象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广义地说,劳动资料包括劳动过程中除劳动对象以外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它们中有的是直接把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如工具或工具机;有的则是间接地发挥这种作用,如土地、道路、管道、生产建筑物等。前一部分劳动资料起决定作用,后一部分劳动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化生产中,道路、供水供汽供风的管道、仓库等基础设施,尤为必要。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劳动资料的构成,以及劳动资料中各个部分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产业革命以前,劳动资料以手工工具(石木工具或金属工具)为主体;产业革命以来,劳动资料以机器为主体。在当代,由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大发展,生产和流通日益社会化,劳动资料中的能源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运输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
劳动对象 (subject of labor)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即劳动作用的客体。这种客体既包括天然存在的东西,也包括已被劳动加工生产过的东西,不过,在特殊情况下人也会成为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劳动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的概念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劳动对象的作用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缺少了它,就不能生产任何产品。生产力是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劳动对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发现自然界许多新的有用物质,或者物质的许多新的有用属性(如石油不仅是燃料,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使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当代新的材料革命和生物工程的兴起,使人类可以选择性能更好的、廉价的劳动对象,这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例如,用工程塑料代替某些金属制造许多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以采用层压、喷射、挤压等新工艺、新方法,节省加工费用;采用新的陶瓷材料制造发动机,由于它具有耐高温的性能,不必采取降温措施,因而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再如,单晶硅片的制成,推动了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采用生物遗传工程的方法培养优良物种,将极大地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应用生物技术将为医药工业开辟一个新天地。在世界上某些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更加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材料工业,制造更多更好的人工合成材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按照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区分的,两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的东西,在一种场合是劳动资料,在另一种场合是劳动对象。如牛在耕地时是劳动资料,而当它在屠宰场被宰杀时便成了劳动对象[1] ;而有的东西,在一种场合是劳动资料同时也是劳动对象。如果,如我此时此刻的学习活动或者在健身房的健身运动时,自身就即是劳动资料也是劳动对象,在学习活动我在认识理解别人和社会文化资料的同时,也把自身的记忆和消化过程之中原来的观点也可以当作是劳动资料,而之后要达到更高目的状态的意识系统则是劳动对象;在健身房的健身运动时,自身的原来的肌肉、手足等等身体条件也可以当作是劳动资料,而则是之后要达到更高目的生理状态或者健美形态的人体系统是劳动对象。
参考资料
1
[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5%8A%B3%E5%8A%A8%E5%AF%B9%E8%B1%A1[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27076.htm#ref_[1]#ref_[1]http://wiki.mbalib.com/wiki/%E5%8A%B3%E5%8A%A8%E5%AF%B9%E8%B1%A1[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27076.htm#ref_[1]#ref_[1[/url]]] [/url]
http://wiki.mbalib.com/wiki/%E5%8A%B3%E5%8A%A8%E5%AF%B9%E8%B1%A1
扩展阅读: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2081&page=1&from^^uid=71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