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教授说:我来告诉你们,次贷危机就是,银行为了赚去更高的利润,把贷款给流浪汗,诈骗犯,然后收取高额的利息和手续费,让他们去炒楼,炒股,后来还不上钱了,次贷危机就来了! 
那你们要问,银行不怕有风险吗?问的好,银行当然怕有风险,所以银行把贷给诈骗犯的100万,用证券化的形式,分割为1万份,每份100块,然后卖个普通投资者,这样风险就由投资者承担,赚钱就是银行的,知道了吗? 
新闻《中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悄然重启》
2月17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停滞三年的资产证券化悄然重启。多位银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央行和银监会就资产证券化具体实施方案已达成初步共识,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着手新一轮资产证券化试点。
  “从目前来看,国内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比较大,而应对系统性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必须加强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目前国内有必要继续推出因次贷危机中断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一家股份制银行风险总监如是表示。“获得试点资格的肯定不是国开行一家。”接近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开行”)的人士说,新一轮试点将会按照此前央行报批至国务院的方案为准,资产证券化仍以银行间市场为平台。同时,央行建议在试点资产方面可扩大至中小企业贷款、涉农信贷、信用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平台贷款资产证券化是第三轮资产证券化重启的亮点,这恰恰折射出过去三年中国银行业信贷高速扩张埋下的资产和资本双重隐患。(2005年12月至2008年11月,中国银行业进行了两批资产证券化试点。第一批是建行、国开行等,第二批股份制银行加入,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两批额度大致为200亿元和600亿元左右。而第二轮的资产证券化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中断。)
       
      此前,中国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在2011年8月份表示,未来5年中国五大银行合计将融资近人民币5,000亿元(合790亿美元)。刘士余表示,为减轻对股市的压力,应发展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由表内提到表外,减轻银行资本需求。刘士余还表示,银行可以利用复杂的信用衍生工具来对冲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两年中,中资银行信贷激增,它们纷纷利用信托公司将部分贷款重新打包成可出售的资产,这与西方银行利用特别目标工具(SPV)打包次级贷款如出一辙。有关金融体系风险的担忧日益加重,促使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叫停此类活动,并要求银行将相关资产重新纳入资产负债表。
  正如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所言,在当前信贷增长具有一定刚性的形势下,资产证券化可增强银行贷款的流动性,降低银行加权风险资产规模,进而缓解较为紧迫的资本占用压力。
  “只要信贷增速超过13%,商业银行肯定会出现资本缺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位监管中层坦言。按照他的测算,信贷增速13%是一个临界点,当信贷增幅在12%以下时,商业银行资本占比才可达到自求平衡,而只要超过13%,每年银行业缺口至少4700亿。
  以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为例,到2011年11月末,五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上升到12.2%,但几年时间,上述几家银行补充资本达71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