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文标题:社会效用、宏观经济行为以及经济危机的起源
2 作者信息:
陶勇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作论文
3 出处和链接(比如,NBER working paper No.11000)
4 摘要
本文在Arrow-Debreu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内定义一个“社会效用函数”,这个效用函数被用于表征社会对自由的偏好程度,并在最大化社会效用的情形下来研究宏观经济系统的均衡和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结果包括:(1). 在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竞争经济系统中的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的总和在长期均衡时会形成宏观经济规律:完全竞争经济系统服从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律;垄断竞争经济系统服从玻尔兹曼分布律。(2). 在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新古典宏观内生增长模型中的“技术”变量将正比于“社会效用函数”,比例系数为一个常数。 (3). 完全竞争经济系统的效率是最高的,但是却并不稳定。一旦经济系统趋于完全竞争(极端和白热化的竞争),并且同时趋于充分就业(社会闲置生产能力趋于0),此时系统会有趋于崩溃的风险(经济危机)。 
后记: 经济物理学界F. V. Kusmartsev教授2011年发表了两篇论文(分别在欧洲物理快报和物理快报A),证实美国1996年-2008年的收入分布确实符合玻色-爱因斯坦分布,而经济危机可以看做“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经济物理界的另一位学者Victor M. Yakovenko教授2000年以来发表的多篇文章(例如在现代物理评论的综述文章),证实了1983年-2001年美国的收入分布服从稳定的玻尔兹曼分布。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果很好的证实了2010年发表的论文Competitive market for multiple firms and economic crisis的结果。即:1983-2001年时美国经济较为平稳处于普通的竞争市场,所以服从玻尔兹曼分布;但是1996-2008年由于美国低利率政策引发竞争加剧,市场趋于极端竞争,所以服从玻色-爱因斯坦分布。
经济物理学界的结果一般很难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主流经济学界认为经济物理学界的成果没有经济学原理支撑。而这篇工作论文的实证支撑尽管是经济物理学界的结果,但是整篇工作论文已经完全以传统经济学为理论支撑(理论不再基于任何的物理学基础)。理论给出了一个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并且可以解释经济危机。因此,这篇工作论文可以看做沟通经济物理学界和传统经济学界的桥梁。
当然这篇论文的内容不是主流经济学的内容,所以在国内发表很困难,因此会尝试先取得国际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随着时间的过去,我想相信随着和经济物理学界的朋友的一起努力,将经济学纳入自然科学的愿望最终可以实现。
而作为一篇工作论文的愿望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经济学界的朋友能加入到这个学术主题中来。而其中的实证工作将是很有意义的。
补充内容 (2013-12-26 17:18):
更新:这篇中文工作论文所提出的“社会总效用函数”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阿罗不可能定理”,社会成员的效用是不可能加总的,因此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理论,请阅读拙著Spontaneous Economic Order。
补充内容 (2013-12-26 17:19):
为了不误导读者,特此更正,作者郑重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