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否存在“中国模式”
首先我们谈一些误区。我觉得无论怎么肯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就都不为过,确实,这是世界发展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一个奇迹。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中国就从一个极度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可能再用十多年的时间,就会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觉得多极的可能性比两极的可能性要小,今后的两极就是美国和中国。
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马上面临着从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到创新驱动阶段的转变,也就是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转变。很多国家这个转变都不成功,社会经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有些国家成功了,像日本、韩国等。
现在总是谈经济结构调整,我认为这方面是小问题,最重要的是谈社会发展方式的结构调整。由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人就沾沾自喜,把中国的成功归功于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路径,社会治理及政治权力结构,提出了一种所谓的“中国模式”。他们提出的这种“中国模式”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二是国有经济作为主导。
由于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然后又归功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我们看到的政策和现象就是不断弱化“放开”和“开放”的松绑放权型的改革。我在中组部座谈会上的发言和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大会发言中都谈到,中国政府政策中最大的功绩、经验可以用两个字总结出来:“放”和“开”,就是对内放开的松绑放权型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改革,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有“中国模式”吗,还是“中国路径”?是中国模式还是过渡性制度安排?所谓模式应该是相对稳定成熟,具有推广价值的发展模式。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是没有“中国模式”的,从三个方面可以解释:第一,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初始条件的差异性;第三,经济发展的共同性。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跟我们所追求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没有大的差别。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明确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定下来的这么一个宏伟的远景目标,以我们现在的社会状态来看,离目标还相差得很远,无法形成一个标准的中国模式。按照和谐社会六大特征的定义,我们一个个来看,现在的民主健全了吗?法治完善了吗?公平正义没有改善余地了吗?我看我们的社会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还差得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做得非常不够。从终极目标来看,现在也相差得很远,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非洲国家,不可能无视另外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因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不一样,必须要有中国的道路,充分考虑自己国家的情况。所以从目标相同性来说,看不出来有所谓的中国模式。
第二,经济学家谈的是在约束条件下做事情,中国的发展方式、制度创新也必须要考虑到约束条件,这就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初始禀赋条件。每一个国家、地区都不一样,所以说,不可能完全地照搬另外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完全照搬改革的方式、方法,改革的效果也不一样。
为什么中国要采用渐进式的改革,苏联、俄罗斯要用激进式的,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有一定的道理,都是内生的制度安排。如果不考虑这些初始条件,一味地照搬别人的经验,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说,尽管目标相同,但是路径不同,这就是差异,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特色、约束条件,对于转型来说,只有路径的不同。
第三,我们取得的成就真的是政府完全主导的吗?不是,恰恰相反,是政府不断松绑放权的结果。中国的改革最重要的政府措施就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放开的改革,也就是松绑放权型的改革。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思想水平还不高,在常规性的情况下首先考虑个人的利益,这也没办法,就像司马迁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毛主席非常伟大,他是伟大的军事家、哲学家、思想家、战略家,很好的管理者,对老百姓也很好,到现在还有很多老百姓崇敬他。我就是生活在文化大革命的红小兵,毛主席名著很多都背得下来,很多时候都能指导生活和工作。这么一个了不起的,甚至中国几千年都难得一遇的人物,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把中国的经济带向崩溃的边缘呢?他就是在理性假设这方面,犯了致命性的错误,认为人的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一味地想通过政治思想工作运动改造人的思想。
邓小平看清楚了理性假设这一点,从社会主义阶段退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发家致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生产责任制到市场经济,短短的三十多年,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有人说利己性假设是理性假设,我说不是,这是最大的客观现实。什么时候这个理性假设或者客观现实不存在了,就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一天了。毛主席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只能慢慢来,而且很可能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
所以要承认经济自由选择,市场竞争机制,包括国企民企之间、地方之间、内资外资之间的竞争,竞争产生效益。学经济学的知道有一个“经济核”定理,这个定理不仅包括凸性假设、连续性假设、单调性假设,参与人数很多假设,其实还有很深刻的思想:在理性假设下,即在思想水平不高的假设下,只要给人们两样东西——自由和竞争,而不考虑任何制度安排,所导致的配置结果(称之为经济核)就是市场竞争均衡。“经济核”定理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给了老百姓自由,引用了竞争机制,咱们国家的经济就发展起来了。所以,这些东西都是经济能不能够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几乎是被国内外、古今中外反复证明的东西。
因此,没有所谓的“中国模式”,因为目标相同,采取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相同。但为什么会让很多人陷入这个误区?包括我去年上半年在长江商学院给EMBA上课,有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在我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说田教授你讲得都很好,但有一点我不同意,政府在整个中国经济里面发挥主要作用,比如说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没有政府救市怎么可能避免呢!实质上,他的这种想法就是误区,我们要把误区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