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270 1
2012-03-03

人文经济学之道德引入问题探究.docx
大小:(95.28 KB)

只需: 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鉴于维尔弗雷多·帕累托进一步修正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建立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为基础的经济学均衡研究体系,避开了主观效用无法测量的难题,在更广范围内运用数学方法论述一般均衡的思想的情况,本文从“效用理论”出发,模拟“效用”将道德“效用化”,从而解决了人文经济学研究行为主体模型“道德人”的局限性,使得用一种全新视角研究经济现象中的人或团体行为选择的方法得以实现,可能会对未来的经济研究带来不一样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揭示人文要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这其实是本人本科毕业论文,篇幅较长,现截取其中一段论述,希望借此展开探讨,有感兴趣的人可以下载,看过之后大家进一步交流:

2.1.1 效用的涵义

     效用论是一种分析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的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效用与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因而同一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基数效用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15]

2.1.2效用化的定义及其目的

     正如前面“效用”的定义和简介中所提到的那样,“效用”是与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其实本文后面将会引入的“道德”也是一样是人的心理感觉,所以对“道德”也可做出相似于“效用”的定义——“道德”是主体行为满足其被社会认可的能力和程度。即是说,一个人的道德越是高尚,那么这个人的行为满足其被社会认可的能力就越强,认可程度就越高;同理,一个不道德的人,这个人的行为满足其被社会认可的能力就越弱,认可程度就越低。

所谓“效用化”,即将一种因人、因时、因地引导行为主体做出不同行为的某一考量指标,用类似于“效用”理论的方式将其改造并应用来研究主体行为的方法。

正如“效用化”定义中所言那样,它的目的在于将一种主导主体行为的心理因素直观化,从而能通过相互比较的形式,更直观的确定出行为主体将做出何种相应行为,这便是它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8 20:14:55
这年头,原来人文真的这么淡薄啊!都没人说句什么?可悲可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