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包括交易成本)是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把它理解通透,解释现象才能得心应手,像我,就对成本概念一知半解,故把自己浅层次的见解说出来,求教于各位方家。
成本源自经济学稀缺性的假设,成本是与选择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选择成本是零,教课书上所谓固定成本、沉没成本均非成本。因为与选择联系在一起,所以,所有成本均是机会成本,求成本最小化与求收入最大化是一回事,数学上表现为一个对偶规划。
成本是预期的,是相对将来而言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不是成本了(张五常说要用租值或上头成本的角度看,觉得有一定道理),所以成本不“陈”。
来个例子吧。一张电影票10元钱,电影2个小时。问没买票前成本是多少?买了票成本是多少?看了10分钟后成本是多少?看了1个半小时后成本是多少?
一时想到这么多,各位能否就成本理论也谈谈各自的理解?
机会成本的意思,就是假设一项选择(支出、成本)的备择收益有N种,取其中最大的项就是机会成本的意思了。也就是说,你必须先知道这个选择集的全集,然后你还要具有比较的能力,才能最终得出这个唯一的机会成本。显然,除了“完全理性”+“完全信息”的人,不可能知道这个成本。因此,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机会成本其实难以计算”。
另外,针对买电影票这个案例,理论上应该把电影这种产品看作是1,那么消费时就只有一种成本;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连续变量,那么就相当于把一场电影看成是无数个商品的组合,这样就需要分别计价,这与一个商品的计价应该是一样的思路。
的确,我同意应该将成本和收益一起考虑,成本高,收益也可能很高,此时单纯比较成本就意义不大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6 11:33:46编辑过]
成本收益一起比较和分别比较成本与比较收益是同一方法呀。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说了吗?收益有N种,取其中最大的项就是机会成本的意思了。举个例子吧:你两个小时可以用于读书,收入是2,可以用于上网,收入是3,可以用于交女朋友,收入是4,对于读书而言,成本是4,上网成本也是4,交友成本是3,所以交友是最佳选择,同样可以用收入比较,收入最大的也是交友(4),同样可以用净利润(或者说租金)比较(同时考虑成本、收益),读书月租金是-2,上网租金是-1,交友租金是1,所以仍然是交友为最佳选择。
这个情况可以推广到N时,所以说最低成本,最高收入或最高租金说得是同一回事。
李俊慧解读经济解释节选(关于成本概念的一部分)
大凡学习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教科书在一开始讲成本概念的时候,都会强调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与日常用语或会计学中所说的“成本”不是一回事。经济学中的成本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也有些教科书为了与“会计成本”相区别,称它为“经济成本” (Economic cost)。也就是说,为了做某件事,放弃了其它机会本来所能带来的收入,就是做这件事的成本。 教科书这个对成本的定义是再正确不过的了。但问题是教科书一开始谈成本时下了这个正确的定义,但在后面具体地运用成本概念构造成本理论时,却把这个正确的定义置之脑后,实际上往往是用了会计成本或历史成本的概念,也就是偷换了概念,从而使整个成本理论矛盾重重,被张五常称为“加不起来”。《经济解释》第二章第一节《何谓成本?》开章就指出:“令人遗憾的是,经济学课本对这些概念往往在行内与行外之间落墨。”所谓“在行内与行外之间落墨”,就是说教科书里的概念转来转去,忽儿是正确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忽儿又转成不正确的会计成本或历史成本的概念。 正如《何谓成本?》一节中指出的那样,“所有成本都是代价,都是机会成本,‘机会’说出来是多余的,应该省去。”因此,只要是在经济学的范畴中讲到“成本”二字,都是在讲“机会成本”。 把成本这个概念再展开得充分一点地定义,就必须与“选择”联系起来。某一选择的成本,必定是该选择以外的其它选择中收入最高的一项选择的收入。这个定义听起来好像是绕口令,不妨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某人只有三个选择:A、B、C。其中A的收入是100,B的收入是200,C的收入是300。则A的成本是其它选择中收入最高的一项选择的收入,A以外的选择只有B和C,C的收入最高,为300,因此A的成本就是300。如此类推,B的成本是A和C中收入最高一项的收入,即C的300,因此B的成本也是300;C的成本是A和B中收入最高一项的收入,即B的200,因此C的成本是200。下表归纳了上述的分析。 选择 收入 成本 A 100 300 B 200 300 C 300 200 上述的简单例子却已经包含了好些深刻的含义。首先,某一选择的成本,依赖于其它选择的收入才能确定,如果没有其它选择(side options),成本就为0。因此,《何谓成本?》中明确地表示:“成本是因为有选择而起的。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斯蒂格勒在其《价格理论》第六章《成本与生产》的《成本的实质》一节中为了强调这一点,索性就不厌其烦地将成本称为“选择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牢记于心。有必要养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即一见“成本“二字,马上就要想到“选择”一词。后面将会详细地讨论到,教科书中大量有关成本概念的错误,都源于此。 其次,由上表可见,A和B的收入虽然不同,但它们的成本却是一样的,都是C的收入。这是因为某一选择的成本不是依赖于全部其它选择的收入,而是仅仅依赖于其它选择中收入最高的一项的收入,只要这一项选择的收入不变,它的成本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成本是“最高代价”(代价就是其它选择的收入),而不仅仅是“代价”。明白了这一点,《何谓成本?》一节中举的泳池的例子,就会变得非常清楚易懂。不管泳池的收入(书中是以“用值”来表示)如何变来变去,但只要其它选择中收入最高的一项选择的收入保持不变,泳池的成本永远不变;一旦其它选择中收入最高的一项的收入发生变化,泳池的成本立即跟着变动。因此,关于成本概念的第二个要牢记于心的要点是《何谓成本?》中的那一句:“成本既然是最高的代价,那么最高的代价不变成本就不会变。” 第三,不妨把上表再复印在下面,但增加一项“租值”。租值的概念后面还会详细地加以分析,这里只需知道租值就是收入与成本之差,就可以了。 选择 收入 成本 租值(=收入-成本) A 100 300 -200 B 200 300 -100 C 300 200 100 根据这个表格,考虑一下实际的选择问题。首先看“收入”这一列。根据“收入最大化”的原则,人们会选择哪一项?显然,会选C,因为它的收入(300)是最大的。然后再看“成本”这一列。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人们会选择哪一项?显然,会选C,因为它的成本(200)是最小的。最后看“租值”这一列。根据“租值最大化”的原则,人们会选择哪一项?显然,会选C,因为它的租值(100)是最大的。 由这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得到一个并不是那么容易直觉地看到的结论: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租值最大化三者是同一回事!还可以进一步地扩展这个结论。根据《经济解释》第一章第三节《收入与财富》,收入(准确地来说是年金收入)是财富乘以利率,则作为存量的财富是作为流量的收入的折现。因此,收入最大化的原则与财富最大化的原则也是同一回事。因此,上述的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形式: 财富最大化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租值最大化 其中“”的符号表示“等价于”,或“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何谓成本?》中也提到了这个重要的结论:“高斯说,要获取的价值与要放弃的成本是同一钱币的两面。”所谓“要获取的价值”就是指财富、收入或租值,而“要放弃的成本”就是指(机会)成本。但书中并没有详细地说明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书中着重谈的,是“收入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虽然是同一回事,但“收入”与“成本”本身要分清楚,不能混淆,因为“要解释行为,我们要把这二者(指收入与成本)分清楚。若二者有混淆,比较复杂的推理就变得麻烦了。” 这几个原则实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选择行为,有时某个角度会比其它角度优胜,因此在不同的问题上可以相应地选择不同的角度。例如,在《佃农理论》中,使用的是“财富最大化”的角度。而在《何谓成本?》中举的泳池的例子,用的就是“成本最小化”的角度。而在后面谈论生产者的供应行为时,张五常又明确地指出“租值最大化”是最优的角度:“我认为在生产的市场上,无论是受价还是觅价,局限下每个参与者争取最高的价值量度,首选是租值。这是因为租值的角度容许我们对成本与竞争的关系看得最清楚。四十年前佛利民(弗里德曼)差不多是这样说,但转来转去没有说出来。就让我在这里替他说出来吧。”(《经济解释》第五章第五节《结论》)。 说“租值”是最好的角度,除了上述张五常所说的原因之外,我想原因还可以有两个。其一,租值是收入与成本之差,因此租值本身已经包含了收入与成本的两个因素,实际上是同时兼顾地考虑了二者。其二,“租值最大化”的原则可以进一步地简化为“选择非负租值”。从前面的简单例子可见,不被选择的选项(A与B)的租值都为负,被选择的选项(C)一定是非负的(为0或为正,为0的情况后面在讨论租值的概念时再细述)。因此,只要看到租值为非负,就已经可以肯定它是最大化了的租值,而不必再细究它具体有多大。这对于一些无法量度总量,而只能从边际上分析的变量来说,可以大大地简化其量度的困难。
经济学中的成本和效用等概念一样,一直存在局限性。薛对成本的理解是非常不到位的,何谓供求量确定,剩下的就是偏好?供求量如果确定,就已经没有偏好可言。比如早期配给制,规定不同级别的干部能够购买相应级别的鸡蛋和肉类,此时供给和需求都是确定的,也就没有偏好。更谈不上成本。
经济学中的成本之所以和选择连作一起,是因为只有市场竞争才能够测度成本,机会成本等价于市场竞争,如果一个市场不是竞争的,比如垄断,那么我们假设存在一个竞争市场,由它来确定成本。比如租金就是如此计算的。如果全球都是采取计划经济,那么成本就不是机会成本了,而是会计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并不仅仅是预期,而是均衡。是个人主观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一致性。也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
且让我来做一个概述吧。
1、(机会)成本与稀缺联系在一起。没有稀缺,比较就没有意义。 2、成本与个人选择联系在一起。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机会成本指备择项中最高收益的一项;选择是完全个人意义上的,是主观的,任何会决定、代替个人决策的(制度安排和)选择,都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机会成本。布坎南认为,只有一致同意的制度安排才体现了选择和机会成本的客观意义。 3、成本与竞争联系在一起,这点闲人已经指出了。 4、成本与信息约束联系在一起。事前不知道的备择项,不是“机会”,因此成本也是主观预期的。 5、成本与个人选择的影响联系在一起,如果影响到他人,就是“外在成本”。 6、对前面帖子的回应:a.我们通常假定个人具有贝叶斯概率上的预期能力,即根据事前信息对时候情况做出一个概率分布的判断,但是实际上我们有时缺乏这种能力,例如对于奈特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就是完全“无知”(企业家除外),因此我强调了“特殊情况”。b.薛兆丰没有系统学过高级经济学,只会跟在张五常后面傻叫,对很多定义的解释是不对的,误导人,建议今后不要再转载他的论述。李俊惠无非是“转述”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罢了,当然是对的。
“薛兆丰没有系统学过高级经济学,只会跟在张五常后面傻叫,对很多定义的解释是不对的,误导人,建议今后不要再转载他的论述。李俊惠无非是“转述”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罢了,当然是对的。”
什么叫高级经济学?什么叫没学过高级经济学?据我所知,芝大的戴维德(A. Director)和科斯都没有拿过博士学位,请问你能怀疑人家的才能?这种以唯学历的认识方法到也别开生面。请问薛兆丰到底错在哪?是逻辑上有问题?还是不能解释现象,请一一说明,我反复强调,这类没有理由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言论。
要是李俊惠“转述”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是对的。你的成本概念理解就是有误的,你硬要放进时间的因素的话,那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眼光来解释历史事件了。重要的是约束条件,在不一样的约束条件下的不一样的成本,而不是用马后炮式的方法来看事前的成本,把事后的成本与事前的成本来比较,过去了的已没法改变了,已经是投资了,已成了“本”(上头成本)了,怎么能拿事后,在现在看来还是成本或收益的东西和没成本意义的东西比较。学术竞争历来是剧烈而残酷的,请用有一致性的方式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如何你是对的,我的所有努力将努会成对你推测的信服。
顺便说一句,你对国有银行的观察和了解也是不够的。像中行、建行已经进行了实质性的股改,最迟到明年,马上成为上市公司了(先不说这上市公司的性质),像这两个行的人事、组织机构、治理结构等已在向上市公司的要求做,国家也为此既注资,又给政策。已不是你所谓的另列了。看看国内外近期有关国有银行的报道,是应该知道这类事实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6 12:54:09编辑过]
搞得太复杂了吧?我说个简单的,看有没有问题.
成本就是预期的代价,就是你为了得到一物,准备放弃什么.
成本同收益没有必然联系,同竞争没有必然联系.只与选择有联系.在没有竞争的一人世界,没有竞争,同样可以有成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6 13:57:43编辑过]
本来觉得这个“成本”问题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分歧了,但是看到你充满火药味的质疑,还是回一下帖子。
1、关于薛兆丰的评价。薛说,价格是由最终产品的供求决定的,再倒过来决定原材料的价格。这句话前半句是套套逻辑,废话;后半句就是错的,照这逻辑,那当“最终产品”还在研发过程中时购买的原料如何能定出价格?“闲人”也指出了一些问题。薛喜欢跟在张五常后面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他又不是张五常,当然更不是科斯和戴维德那样的天才!薛跟走张五常后面说什么经济学的“外部性”已经被“手起刀落”了。笑话!经济学一年级学生都知道这个概念大行其道。张五常不读书了,薛兆丰也是不读书么?我当然不是唯学历论,但是不懂高级经济学,就不要在报刊上到处传经布道,贻害他人么。
2、关于李俊惠、时间和约束条件。我认为你没有看清楚我前后两个回帖的发言。我强调了一般情况下的贝叶斯概率下的预期,这是有事前信息的,也当然是有时间贴现的,如何跟时间没关系?我在后一个帖子中不是说过了,不知道的信息不算损失么?我还指出了特殊情况下,比如奈特意义上的“不确定性”,这时概率判断根本不起作用。你可能不明白什么是奈特意义上的不确定性,为什么不询问就说我“错了”?
3、关于银行是不是国有企业的问题,我已经说了,这是中央统计的口径,我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4、另外,我注意到你已经使用了并且鼓励使用一种带有挑衅性的语言(证据是你的几次发言以及关于对CENET的评价)。我提醒你,这里不是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任何试图挑起火药味争论的人都将失望地离开。
另,成本与竞争、收益、预期都是有关系的,参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6 22:52:13编辑过]
"薛喜欢跟在张五常后面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他又不是张五常,当然更不是科斯和戴维德那样的天才!薛跟走张五常后面说什么经济学的“外部性”已经被“手起刀落”了。笑话!经济学一年级学生都知道这个概念大行其道。张五常不读书了,薛兆丰也是不读书么?我当然不是唯学历论,但是不懂高级经济学,就不要在报刊上到处传经布道,贻害他人么。"
"另外,我注意到你已经使用了并且鼓励使用一种带有挑衅性的语言(证据是你的几次发言以及关于对CENET的评价)。我提醒你,这里不是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任何试图挑起火药味争论的人都将失望地离开。"
我想提醒你的是:“道不同为相为谋”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样论证的。我只看到了你的威吓,毕竟这世界已经不是文革时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大行其道”的概念为什么就不能批判?“但是不懂高级经济学,就不要在报刊上到处传经布道,贻害他人么”,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论证?呵呵,这种只给结论而不说明理的结论我始终不能接收,怎么了?是不屑一顾还是怎么的?不接收总有理由的吧?为什么你可以用这种粗暴的方式说服别人?说人不对总有理由的吧?
竞争定价,价定成本,怎么错了?什么研发不研发的产品?在研发中的产品,难到可以用成本定价了?要这样,我最大化成本就是了,还要创新,还我努力做什么?
为什么“不懂高级经济学,就不要在报刊上到处传经布道,贻害他人么”,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心态?贻害不贻害是你说了算 吗?至少我深得薛兆丰对我挺 有启发的,你难道能决定薛兆丰对我有没有启发的权利吗?你了解我比我知道我自已更了解吗?
不要太脆弱了吧,听不得人家一点不同的意见。我离不离开,不是你说了算。你要用这样的方式说话也可以,无所谓的呀,还是那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谓!
我看认真看过你当时对国有银行的评介,我就是国有银行的,我想提醒你的是别对一些不了解的情况加以评论,每个人的知识都有限的。
“我注意到你已经使用了并且鼓励使用一种带有挑衅性的语言(证据是你的几次发言以及关于对CENET的评价)。”不知道你是怎么样得出这个结论的,我没对CENET作出评介过呀?
还是那句话,什么都可以评论,但要那出证据和理由来。
不确定性?你知道到不确定性就是局限之一呀。就是信息成本之一呀。唯如此,才要学习,学习就是对付不确定性的手段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6 23:34:30编辑过]
请二位回到关于成本的讨论,对薛兆丰这个人的讨论可以避免(真的可以吗?真要我们成为毫无感情的理性计算的动物吗?连一句嬉笑怒骂的话也讲不得吗?或许。),而对国有银行的讨论可以另开帖。
言归正传。
我也是从“选择”的角度理解成本的,所以我觉得蓝田日暖从一开始就道出了机会成本的正确含义(而且我觉得就是完备含义)——备择收益中的最大者。
wy在2楼不清不楚说了一堆,最后冒出一句“成本要和收益一起考虑才有意思”,紧接着nie在三楼就同意这种说法,还补充说“成本高,收益也可能很高,此时单纯比较成本就意义不大了”,让人误以为nie和wy一样混乱。实际上,通观全场讨论,nie一直在强调的是信息原因,收益不可测,所以机会成本不可测,有时候甚至贝叶斯预期也不管用,因为utter ignorance(也就是奈特意义下的的不确定性)下连概率分布也没有。从这些正确的论述看,nie理解的成本和蓝田是一致的(nie自己也这么说),那么nie为什么要认为,从对机会成本的认识出发,“成本”和“收益”是可以并列的概念呢?毕竟“财富最大化”、“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租值最大化”这四个概念是等价的呀!
难道nie是这样想的:要知道行动A的成本,本身并不需要知道A的收益,只需要知道其他行动的收益,然后选取最大者。但是要进行选择,光知道A的成本就不行了,还要知道别的行动的成本,而要知道这些成本,因为同样的道理,当然必须知道A的收益。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是A的成本和收益“一起考虑”了。——是不是这样?还要nie来解释。
剩下的讨论中有那么几句话值得挑出来重温:
1、薛兆丰的——“价格是由对最终成品的供求决定的,决定了以后,再倒过来决定生产原料的价格”,这后半句应该是错的。很简单,原料的价格取决于投入生产之前可能用于其它用途的最高收益,跟用于本用途的收益(即最终成品的价格)没有关系——还是简单的机会成本概念变个说法。
2、蓝田的——“成本是预期的、事前的”,这应该是对的——因为先有可选择项,再有成本,最后有选择。但是似乎没有必要强调“成本收益时间要同一”——只要强调成本是事前就行了,这原因恰恰是前面我所说的(而蓝田应该赞成的)——无须把成本和收益作为并列的事情提出来。
3、第9楼闲人转述薛兆丰的——“供求量确定,剩下的就是偏好”,这是薛的话么?显然是错的——因为供求就是从偏好中来的。
4、闲人的观点——“成本并不仅仅是预期,而是均衡。是个人主观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一致性”,以及nie的——“成本与竞争联系在一起”,我不明白,而且查了新帕尔格雷夫中的“机会成本”词条(布坎南所写)也没找到答案,关于这一点,至少张李兄也是相同的感受——“成本与竞争没必然联系”。所以需要闲人和nie进一步解释。
5、蓝田的——“要是李俊惠“转述”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是对的。你的成本概念理解就是有误的,你硬要放进时间的因素的话……”——我不觉得nie之前的陈述中存在“把事后的成本与事前的成本来比较”这样的毛病,至于“放进时间因素”,nie解释了,实际上他是想说收益流,这没有任何问题。
我这个帖主观上是为了规范讨论的话题,希望客观上能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
为何两位老兄如此激动?大概成本这种基本概念太难理解了吧。俺看两位倒像是一个民间故事,说得是:两兄弟开了一家店,可是客源不够多,他们就想,可能是不够热闹吧。于是弟弟自己在对面又开了一家店,然后和哥哥的店对着干,两兄弟的店白天吵得热热闹闹,晚上则互通有无,共同计算,结果两个店都红火了。
开店需要人气,论坛需要人气,两位兄台正是良苦用心啊!
其实每个人在经济学的学习阶段都会有一些启蒙者,这些启蒙者不分贵贱,也无需区分贵贱,只要能够给自己带来启发就行。蓝田受到薛的启发,nie受到小凯的启发,但不能说小凯就比薛高贵。薛是否学过高级经济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俺们讨论的问题在薛那儿是否表达正确了。建议双方回到成本问题上来。
好不容易坐下来共举制度经济学的大旗,怎能硝烟弥漫?有热闹到俺的行为经济学板块吧。行为经济学强调每个人的认知偏差,由此导致的行为偏差,倒是辩论的好场所。俺最喜欢听。
忘了回答大家关于成本和竞争的关系了。俺们设想一个鲁滨逊经济,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在孤岛上。他同样有各种选择,比如摘椰子和捕鱼。那么椰子和鱼相互构成选择的成本。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没有计算成本的单位,因此在椰子和鱼不稀缺的情况下,劳动就成了稀缺物品,只能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这是劳动价值论。不需要考虑市场,可以纯粹按照劳动时间来计价。
但是,加入多了星期五,情况就不同了。如果鲁滨逊擅长捕鱼,星期五擅长采椰子,那么相互之间就有个交换问题。依靠什么标准交换?按照劳动时间就不行,而是按照各自的偏好和资源禀赋的约束,这就有了市场。有了交换,鲁滨逊原先的一个人时候的选择成本就会改变,比如在他一个人的时候,可能是两个椰子值一条鱼,但是有了星期五,可能是四个椰子值一条鱼。交换创造价值,正是通过价格的发现来创造的。
价格发现也就是成本发现,没有市场和竞争就没有这种发现。市场竞争越充分,价格和成本就越真实。
因此,一旦人处于一个群体当中,面临的机会成本和选择必然是相对于其他人而言的,是市场竞争出来的。所以,瓦尔拉斯在分析价格形成时,引入一个拍卖人。俺们所看到的鲁滨逊经济,也是假定存在一个拍卖人才能够准确的发现成本和价格。
在这个意义上,成本、价格等价于竞争。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4-9-7 9:10:34的发言: 回复一点:成本是与稀缺联系在一起的,这点应该没有异议;而稀缺,其实就是竞争的一个侧面,因为稀缺了必然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布坎南在辞典的中后部间接表达了这个意思。
我来举个例子吧。比方说我,昨天救治一个重病人到3点,现在我可以选择睡会儿懒觉,但事实上我来诊所了。与其说有强烈动机赚钱,倒不如说有强烈动机上网。睡觉是我上网的成本。这里的竞争在哪里?
如果说上网的成本是我睡觉的“收益”,那么事实上我没睡觉,当然也不会确切感知到这时候睡觉的收益。我认为有“预期”两个字,包含的意义已经足够了。
通常我们是在“均衡“下谈成本,nie兄所说的当然都没错。而我认为不必太复杂的意思是:成本这个概念是经济学的基础,没有成本就没有经济学。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均衡或者不需要有均衡,照样可以有成本。
唉,我担心别人会提的问题总是适时地出现了,张三兄的经济学功底够强的。对于竞争与成本的关系,我想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次理解。我的逻辑是,从稀缺推理竞争从而成本。
对个人来说,就拿你上网-睡觉这个例子来说,局部均衡下,你不存在与他人的竞争,但是你的时间是稀缺的,给定的24小时,所以睡觉与上网其实就构成“竞争”关系。看到这里,你必定会说这个解释过于牵强附会。那么我们延伸一下,你能够上网是不是与使用网络资源的其他人存在竞争关系呢?如果网络资源极度稀缺,导致你上网不畅快,那么这就降低了你上网的收益,也就相当于减少了你睡觉的成本;反之,如果你白天睡觉感觉很吵闹,因为有其他人在使用空间资源与你形成竞争关系,那么你睡觉的收益下降从而你上网的成本降低了。可见,除非是鲁滨逊经济,否则竞争必然影响成本。这里,我们需要从个人延伸到社会,当然,这种关系比较隐蔽。我希望这后面半段话不会显得很牵强,否则我只有退让半步了。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9-7 11:25:13的发言: 。
通常我们是在“均衡“下谈成本,nie兄所说的当然都没错。而我认为不必太复杂的意思是:成本这个概念是经济学的基础,没有成本就没有经济学。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均衡或者不需要有均衡,照样可以有成本。
这真是一个难题。回到鲁滨逊的例子,张三李四权衡了睡觉和上网,两个互为成本。确实如果考虑单一个人的选择,这是成本。但是,如果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则是要考虑睡觉和上网的相对价格,才能计算最优结果。价格来自市场竞争,即均衡价格。所以,经济学中成本还是通过价格发现来体现和测度的。不是纯粹的主观损益。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均衡就没有成本。
经济学令人最困扰的就是价格形成过程。我们一般假定存在市场价格,所以才能计算最优解。但是,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又的确存在选择问题,这是否是成本?大家的争论就在此。
是的,在均衡下讨论成本,离不开“竞争”,离不开对信息的一系列假定。但与其说这是定义成本的需要,倒不如说是为了定义均衡的需要。
当然,“均衡”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精髓,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确实是在均衡下谈成本。我同意nie兄的解释是正确并且深刻的。
而我的意见是,既然成本在先,均衡在后(就概念而言),并且我们可能也需要在某些不均衡或者不是一般均衡的情况下来讨论成本,那么成本的定义还是不依赖均衡为好。
以下是引用闲人在2004-9-7 12:54:58的发言: >不是纯粹的主观损益。
如果直接效用函数的元素只有具体的商品A商品B啊什么,偶觉得那应该就是纯粹的主观损益。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9-7 13:09:07的发言:弗里德曼经典性方法论中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要易于处理,真不真实不无谓,只要提出来的假说能有事实检验的含义即可。科斯却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假定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要求,那就是真实性。
真是难啊,去想象光滑平面上物体是怎么运动的,还是去千方百计测量现实中的摩擦系数,该选哪条路呢?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