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59 1
2012-03-08
Lex专栏:煤炭并购潮背后的中国因素 英国《金融时报》 Lex专栏

有些交易成功了,有些交易告吹了。Gloucester Coal董事会已建议与中国兖州煤业(Yanzhou Coal)在澳大利亚的子公司合并。就在上周,由于找不到愿出60亿澳元价格的买家,澳大利亚煤炭公司新希望(New Hope)取消了竞拍。这两年来,煤炭行业的合并活动一直颇为活跃,这还不包括斯特拉塔(Xstrata)与嘉能可(Glencore)规模庞大的合并交易。问题在于,这股趋势是否已是强弩之末。

中国是这些交易背后的因素(这还用说吗)。另一方面,行业趋势开始转向。用于发电的热能煤的价格已经下降。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基准煤价创下近15个月的低点。从纯粹的供需关系考虑,未来两年煤价应会进一步下跌。根据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数据,今明两年,全球供应量将以每年近7%的速度增长,但需求将仅增长2%以上。中国自身产量的扩大应该会限制其海外需求。当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如果人民币升值,海外煤炭大概仍将具有竞争力。因此合并浪潮或许还不会结束。
2010年煤炭行业并购交易总额350亿美元,其中以矿业企业收购矿藏为主,比如泰国的Banpu以22亿澳元收购Centennial。2011年的500亿美元并购协议,主要是具有战略性的收购,比如印度的Lanco收购Griffin,目的在于获得供应。这些买家现在还在:未来两年,预计中国对热能煤的需求每年增长4%左右,印度对热能煤的需求每年增长15%。Gloucester与兖州煤业的合并就属于这种类型。这起交易仍需克服一些障碍。
然而,新希望、Bandanna Energy和Whitehaven卖盘不成的事例表明,买家越来越在意价格。Wood Mackenzie的数据表明,在最近完成的交易中,资产的估值都低于现货价。长期趋势有利于收购。然而,买家显然没有澳大利亚卖家那么喜欢热气腾腾的价格。

译者/何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8 18:03:59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