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江湖的三十六计
【上篇:修身篇】
【开篇语】
【第一计】计算“机会成本”
【第二计】忽略“沉没成本”
【第三计】马太效应
【第四计】羊群行为
【第五计】“道德风险”不该冒
【第六计】囚徒困境
【第七计】职场新人的“蘑菇定律”
【第八计】合理规避“风险”
【第九计】注意你的“外部效应”
【第十计】帕累托改进
【第十一计】棘轮效应
【第十二计】纸里包不住火的“庞氏骗局”
 【开篇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需要学问。经济学是门大学问。这门学问蔚为大观,在现代社会至关重要。不懂这门学问,你就修不了身、齐不了家、治不了国、更平不了天下。
   因此我们整理出“经济学江湖的三十六计”,列举了三十六项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的例子,依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次分为上、中、下三篇,献给想应用经济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读者。上篇“修身篇”讲述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应该持有如何的经济观念;古人所言“家”通常是指家族,应该对应现在的“企业”,因此中篇所述其实是企业的经营策略;下篇“治理篇”讲述国家治理层次的经济政策。
【第一计】计算“机会成本”
 【用计】比尔·盖茨于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退学与同伴创建微软公司。这样他就没有拿到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应邀回母校哈佛大学参加募捐会,当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学习拿到哈佛大学的毕业证时,他向那位记者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1999年《福布斯》评选,盖茨居世界亿万富翁首位,净资产850亿美元,被《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
 【口诀】任何决策,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例如比尔·盖茨如果想拿到哈佛大学的毕业证,机会成本就是创立微软公司,乃至成为世界首富的地位。
 【计谋点睛】机会成本很重要,因为它广泛存在却常常被忽略。
【第二计】忽略“沉没成本”
 【用计】有一位男士,结婚后对自己的妻子非常不满意,常常在朋友面前抱怨妻子,说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太草率了,没有了解清楚就结婚,结婚后才发现,妻子有很多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善解人意,不懂得关心人,而且人也很懒,从不做家务,他每天在外忙完了工作回家,还要收拾家里的事。现在非常后悔,每天生活在一起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朋友们也很同情他,于是问他,既然这么难受,为什么不离婚呢?男士说:“我舍不得送她的大钻戒”。
 【口诀】经济学中引入了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这是一种睿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计谋点睛】就像泼出去的水,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来,就不要再计较了。
【第三计】马太效应
 【用计】马克·吐温在《百万英镑》里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美国穷小伙亚当斯身无分文地来到英国,阴错阳差地得到一对富豪兄弟送给的一张面值百万英镑的钞票,但又要求钞票不能兑现。
   衣衫褴褛的亚当斯无论去吃饭、购买服装都遭到人们的白眼。在服装店,店员在一摞退货当中挑出一套最寒酸的衣服给他。但是当他拿出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时,店员不但大献殷勤,为亚当斯量身定做了一套漂亮衣服,甚至相关费用都可以减免了。
   很快报纸上刊登出美国一位有着着装怪癖的百万富翁光临英国的消息,一时间亚当成为上流社会的焦点,无论是公爵、富商都以和亚当斯交际为荣,年轻姑娘们更是为了吸引亚当斯的注意而彼此间争风吃醋,亚当斯成为英国尽人皆知的人物。
   这段时间内,人们对这位突然暴富的罕见富翁,竟拼命地拉拢他,从免费吃饭,买衣服,到免费住宿,一个个像乞丐一样讨好他,并不断提高他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仅仅凭着他的名义,伦敦阔佬就成群结队地认购劳埃德矿山的股份。
   一个月之后,一百万英镑丝毫未动,亚当斯不仅获得了二十万英镑的存单,还得到了一位好妻子。
 【口诀】《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计谋点睛】一步落后,步步落后。“马太效应”提醒我们,要养成优秀的习惯。
【第四计】羊群行为
 【用计】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口诀】“羊群行为”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计谋点睛】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人生才不雷同。
【第五计】“道德风险”不该冒
 【用计】《东北一家人》是一个系列情景剧,其中一集是这样的:剧中人牛小伟为了赚保险公司的钱,故意买了一辆快要报废的汽车,并投了保险。他想尽了办法,盼望这辆车能够早点坏掉,以得到大笔的保险金。这个故事就是一个道德风险的典型事例。
 【口诀】当保险公司很难了解到投保人具体情况的条件下,“保险”这种商品往往会诱发投保人的“败德”行为:在没有购买到保险以前,那些潜在的投保人总是小心翼翼地提放着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动,以尽量减少由于风险出现而可能导致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造成的损失完全由他自己承担;然而,一旦购买了保险之后,这些投保人往往就变得“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此时出现风险的损失不再只由投保人自己来承担,而是要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就是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风险”。
 【计谋点睛】买了车险,开车一样要小心。钱可以赔,命不能赔。
【第六计】囚徒困境
 【用计】警方将两个嫌疑犯A和B关在两个独立的房间里单独审讯,并告诉他们:如果有一人坦白,坦白者将被当场释放,不坦白者将被判重刑。事实上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警方只能将他们都无罪释放。这样看来,A和B毫无疑问应该互相合作,共同保持沉默,但事实并非如此。以A为例,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坦白,而B坦白的话,B就会无罪释放,却留下自己独守牢狱;当然此时如果B也不坦白,情况是最佳的,但A无法确信B在这样的诱惑下能不动心。而在A选择坦白的情况下,无论B坦白与否,A受到的惩罚都轻于前者。因此A最终会选择坦白。同理B也会做出坦白的决定,结果就是A、B二人一起坐牢。
 【口诀】囚徒困境还可用于说明寡头厂商合作的不稳定性。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在张仪“连横”的计谋下以一敌六,赢得了天下。我们把战国七雄当做七个寡头厂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就是在秦国的威胁和张仪的游说下陷入了“囚徒困境”,最终土崩瓦解。
   化解“囚徒困境”,一方面需要增强承诺的可信性,另一方面需要在重复博弈中对欺骗或违约行为作出惩罚。例如,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结盟通常把太子作为“人质”送给盟友,增强承诺的可信性。历史总是让人遗憾,虽有人质担保,没有人品担保,六国联盟还是被秦国攻破了。
 【计谋点睛】江湖义气不可靠,唯有重复博弈,奖罚得当,方能走出“囚徒困境”。
 【第七计】职场新人的“蘑菇定律”
 【用计】周杰伦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餐馆当服务生。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杰伦被台湾乐坛老大吴宗宪“相中”,进入吴宗宪的公司做音乐制片助理。期间,他不停地写歌,结果都被吴宗宪搁置一旁,有时甚至当面扔进纸篓。最后吴宗宪终于答应歌手唱他写的歌。但是由于周杰伦的歌太稀奇、太古怪,被很多歌手拒绝。直到有一天,吴宗宪抛给他一个机会:10天,写50首歌,然后挑选10首,自己唱,出专辑。终于,他的第一张专辑问世,立即轰动亚洲乐坛。紧接着的第二章专辑《范特西》又风靡世界流行音乐界。
 【口诀】蘑菇定律是指初入职场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职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蘑菇定律。
 【计谋点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八计】合理规避“风险”
 【用计】某兵营曾经流行这样一种游戏:上级军官每年一次召集部下1000人,发给每人一把手枪,并告诉他们,这1000把手枪中只有3把枪有真的子弹,要求他们每人朝自己的脑袋上开一枪,作为奖赏,他可以在余下的一年里吃好喝好,并得到大量的奖金。这样的游戏,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各位,如果你是军队中的一员,你敢玩这样的游戏吗?你敢朝自己的脑袋上开一枪吗?每年都开一次?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所有人每年都在玩这样的游戏,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根据中国人的生命表统计显示,在一年之中,每一千个人都会有三个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去。有人说千分之三的概率很小,因为1000人之中才只有3人。 有人说这个概率很大,因为对个人来说,如果发生了就是100%。
 【口诀】何谓风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有人认为风险是一种对客观存在遭受损害可能性的疑虑。正因为人们厌恶风险,所以产生了保险这个行业。如今保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寿、医药、房屋、汽车等等都可以保险,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消除不确定性,抵御各种潜在风险带来的灾害。
 【计谋点睛】我们深知大局,可惜不能预见未来。
【第九计】注意你的“外部效应”
 【用计】在美国,很多人用防盗锁锁住汽车方向盘以防被盗。有人用Club防盗锁,这是种体积很大、格外显眼的锁。如果使用的是Club方向盘锁,那么你就是在明确而直接地告诉偷车贼:你的汽车很难被弄走。与此同时,这把锁业就在间接地表明,你旁边的车,也就是没有上Club方向盘锁的车,更容易下手。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使用Club方向盘锁的邻车被盗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你的Club方向盘锁就带来了负外部效应。
   另有一种叫LoJack的装备,是一个小型的无线信号传输器,隐藏在偷车贼看不到的地方。一旦汽车被盗,警察就可以远程遥控,启动传输器,根据信号找到汽车。据统计,一个城市中装有LoJack的汽车每多1%,该市被盗汽车就会减少20%。偷车贼没法分辨哪些车装有LoJack,哪些没装,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冒险。这样,LoJack装置的汽车就给其他汽车带来了正外部效应。
 【口诀】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或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就说这个人给别人带来了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效应是这个人无偿地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负的外部效应是这个人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却不必补偿。
 【计谋点睛】抽烟、大声喧哗都会给别人带来外部效应。不注意你的外部性,随时可能莫名其妙地得罪人。
 【第十计】帕累托改进
 【用计】世博会期间《青年报》发了一条消息,标题为《老板要看世博不愿排队 公司员工分头代排队》,大致是说:公司大老板要来上海参观世博会却不想自己排队,于是上海分公司的人员就动员属下员工替大老板排队,让这位大老板“笃悠悠”地参观完了中国馆、日本馆、沙特馆等几个热门场馆。
   有人认为,富人雇穷人排队,对双方都有好处,实现了“帕累托改进”。但是也有人指出:如果考虑到排队的第三人,假设世博会每天只能接待100人次参观,如果这个老板正常排队,一天仅能看2个场馆,即消耗了2人次的参观机会,但是由于有员工排队,使得他一天之内可以 参观10个场馆,消耗了10人次的参观机会。对于其他正常排队的人来说,参观机会少了8人次。难道他们的权益没有被侵害么?
 【口诀】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帕累托改进可以在资源闲置或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生产更多并从中受益,但又不会损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一项正确的措施可以消减福利损失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计谋点睛】利己不损人,这是江湖人的底线。
【第十一计】棘轮效应
 【用计】商代时,纣王刚刚即位,百姓们都以为在这位精明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肯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派人用象牙给自己做了一双筷子,并很高兴地用它吃饭。他的叔父箕子看见了,就劝他把筷子收起来,但是纣王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而满朝的文武大臣也没把这当回事,觉得这不过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而已。
   此后,箕子整日忧心忡忡,有的大臣感到莫名其妙,就问他原因,他回答道:“纣王既然用象牙做筷子,就不会再用土制的瓦罐来盛汤装饭,必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与美玉制成的饭碗。在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与美玉碗之后,难道大王还会用它们来吃粗茶淡饭及豆子煮的汤吗?此后,大王的餐桌每顿都会摆上许多奇珍异品和山珍海味。吃着这些东西,穿的衣服自然也要以绫罗绸缎为主,而住的就更要富丽堂皇了。另外,还要大兴土木,广建楼台亭阁,以此来衬托自己尊贵的身份。这样一来,百姓的疾苦就不言而喻了,我是担心物极必反啊!”
   箕子的预言在5年后应验了。商纣王奢侈至极,严刑桎梏下的百姓们怨声载道,商朝的五百年基业就这样败了。
 【口诀】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出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不容易向下调整。特别是在短时间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非常大。这种习惯效应让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也就是相对于自己以前的最高收入额。
 【计谋点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十二计】纸里包不住火的“庞氏骗局”
 【用计】1917年,查尔斯·庞齐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的经济带来的混乱,觉得有机可乘。他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宣称只要购买欧洲的某种邮票再到美国来卖就会赚大钱,并且故意把这种交易弄得非常复杂。这样还不足以吸引大量的投资,于是他又宣布凡是投资的人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并且确实兑现了: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获得了难以置信的赢利,这一“消息”大范围地扩散开去,庞齐成功地在几个月内吸引了数万名投资者,累积获得的投资就超过了1500万美元。庞齐很快住上了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还给情人买了无数的首饰,摇身一变成了顶级富翁。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当他无法募集到更多的钱给以前的投资者作为回报时,他的骗局破产了,无数人的财产就这样顷刻间灰飞烟灭。庞齐被判了五年的刑期,历史上也出现了专门以其名字命名的骗术——庞氏骗局。
 【口诀】庞氏骗局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投资诈骗,这种骗术是由投机商查尔斯·庞齐“发明”的。它一般是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来骗取投资者投资,再用后来的投资者的投资去偿付前期投资者。
   直到今天,庞氏骗局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并衍生出许多变种,方法也越来越隐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诈骗案——麦道夫巨额诈骗案,涉案资金高达500亿美元,其诈骗方法也是庞氏骗局。
 【计谋点睛】上联:拆东墙,补西墙,墙墙不倒;下联:借新债,还老债,债债不还;横披:庞氏骗局。
人大经济论坛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