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治理篇】
【第二十五计】公地的悲剧
【第二十六计】走出“GDP崇拜”
【第二十七计】特保
【第二十八计】基尼系数
【第二十九计】警惕“通货膨胀”
【第三十计】利率
【第三十一计】从未停歇的“汇率”战
【第三十二计】印花税
【第三十三计】消费券
【第三十四计】金融界的黑客“量子基金”
【第三十五计】套期保值
【第三十六计】斟酌使用“财政政策”
【第二十五计】公地的悲剧
【用计】1974年,广大公众在一张地球卫星图片中看到了“公地的悲剧”的一个图例。北非的图片中有一块不规则的黑色区域,面积为390平方英里。地面调查发现了一个被围起来的区域,里面有丰富的草。在它的外面,地被植物已经被毁坏。
原因很简单、围起来的地区是私有财产,被分成了五个部分。财产所有者每年都把他们的牛羊转移到一个新的部分。四年的休耕期使草场得以恢复。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所有者有保护其土地的动机。但是,在农场的外面,土地是无主的,草场是对所有牧民和他们的牧群敞开的。
【口诀】公地的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一种物品,如果不具有排他性,则每个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尽可能多地去利用它。如果该物品又具有竞用性的特点,则它很可能很快就被过度地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计谋点睛】亲兄弟明算账。只有明晰产权,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
【第二十六计】走出“GDP崇拜”
【用计】甲乙两个经济学家到野外散步,他们一边走,一边热烈地探讨深奥的经济学问题。正说着,甲看见路旁有一堆狗屎,思索了一下,对乙说:“你若吃了这堆狗屎,我给你100万块钱。”
乙听了十分恼怒,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有那100万元钞票,就再也不用为自己未来几年的生计发愁了。在巨大的诱惑下,乙毅然地吃下了那堆狗屎。开玩笑的甲只好痛心地履行他的承诺,给了乙100万块钱。乙拿了钱后,心中却涌动着后悔之意,觉得不该为这100万块钱而如此丢人现眼、倒胃口,而且还会永远成为甲的笑柄。
两人继续向前走。没过多久,乙也看见了一堆狗屎,他郑重地对甲说:“你要是吃了这堆狗屎,我也给你100万块钱。”损失100万元痛心不已的甲毫不犹豫地吃了那堆狗屎。于是,乙把甲给他的100万还了回来。
甲和乙越想越后悔:俩人谁也没有挣到一块钱,却白白地吃进两堆狗屎!不料两人的经济学导师听说了这件事后,大喜,对两个弟子说:“你们竟然如此迅速地创造了200万元的GDP啊!”
【口诀】GDP即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国居民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在经济数据体系中,GDP数据占有重要地位,GDP及其增长率是目前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福利水准的首要指标,通常也是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实施中所依据的最重要的观测变量之一。也正因为如此,GDP数据失真的后果尤其严重。
【计谋点睛】GDP不是万能的。这些年来,由于认识上的偏误,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以至形成了“GDP崇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个人短期利益大搞“政绩工程”,其结果是图虚名而招实祸。
【第二十七计】特保
【用计】2009年4年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以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6月29日,美国贸易委员会建议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础上,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3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特别从价关税。
美国白宫北京时间2009年9月12日宣布,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为期3年。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第一年将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35%关税,第二年加征30%,第三年加征25%。
【口诀】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护措施”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中规定: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计谋点睛】贸易保护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本国的经济状况,但却会遭到他国的报复,从合作和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将会给一个国家的长远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失。
【第二十八计】基尼系数
【用计】“我国基尼系数实际已超过0.5”最近,两名新华社的研究院如此判断。事实上,自2002年基尼系数超0.4这条国际警戒线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讨论就一直热度未减,政府为此也已有所动作。
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虽然基尼系数有可能已超0.5,但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悲观。基尼系数只是一个舶来品,可以当做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判断依据,但不足以作为惟一指标。基尼系数由于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的货币购买力的差异,因而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均现象并没有基尼系数值体现出来的那么大,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大体上还属正常。
发改委专家杨宜勇说,联合国约有190多个国家,在有完整的统计数据的150个国家中,基尼系数超过0.49的不超过10个,排名前十的除了中国外,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在中国,对基尼系数贡献最大的是城乡差距,解决的方法,一是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实现同工同酬,二是以家庭征收个税,让低收入者受益。
【口诀】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基尼系数”。按照国际惯例,这一数字在0.3以下为最佳状态,在0.3至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状态。
【计谋点睛】我们更应该调整的是收入分配从而调整基尼系数,而不是调整警戒线。
【第二十九计】警惕“通货膨胀”
【用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当时《伦敦每日邮报》的一位驻柏林记者曾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感到惊讶,我发现今天火腿三明治是24000马克一块,而昨天在同一咖啡馆里每块只花14000马克。”
工资刚刚领到手,工人们就以冲刺的速度跑向商店,因为商店的物价随时都在上涨。有个家庭主妇装了满满一手推车的钱(仅够买一点食品)去买点吃的,一个小偷趁她不注意,把一车钱推到在地上,推着车子飞快地跑了。因为在当时,手推车比这一车钱值钱多了。
【口诀】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物价上升比例在10%以内的温和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并不大碍,甚至这种缓慢而逐步上升的价格对经济和收入的增长有积极的刺激作用。但是通货膨胀率超过10%就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干扰,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发生社会动乱。
【计谋点睛】通货膨胀率超过10%成为奔腾的通货膨胀,便有了自我加速的性质。
【第三十计】利率
【用计】有人认为次贷危机的发生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有关。2001年美国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实施了低利率政策,基准利率一度低至1%的水平。低利率政策的确促进美国迅速走向繁荣,但是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极低的利率促使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当时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利率水平,因此很多人认为贷款买房有利可图,因为买了房子几年后卖出,用房子增值的部分偿还利息绰绰有余。
但是好景不长,随后的几年美联储不断调高利率,而房价经过一段疯涨后涨势减弱。等到房价上涨速度赶不上利率水平,贷款购房者发现他们再也无法偿还买房时候的贷款,违约率开始迅速飙升,最终导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口诀】利率是投资要求的资本回报率,亦可以看成是投资的成本。降低利率,等于降低投资成本,可以刺激经济发展;提高利率,等于提高投资成本,能够抑制投资过热。
【计谋点睛】不妨把利率想象成一壶调节温度的水,经济过热时泼凉水降温,经济萧条时泼热水刺激。高利率和低利率,哪个是热水哪个是凉水,弄明白了吗?
【第三十一计】从未停歇的“汇率”战
【用计】人民币升值早就被提起了,这些年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摩擦不断。自从2005年7月我国开启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节节攀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集团的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人受益,有些人的利益却遭到损害。
最不高兴的应当数中国的出口企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他们的出口减少了。他们是此轮升值的最大受害者。
与出口企业一脸愁容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进口企业的兴高采烈。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进口国外产品用不了那么多钱了,真是爽歪歪啊。同时中国企业去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也用不了那么多钱了,可以加快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人民币升值了,你手中的钱也更加值钱了。出个国,留个学都更加便宜了,购买国外的进口产品也花不了那么多钱了。
【口诀】汇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本币升值,本国购买力增强,同时会减少本国出口量;本币贬值,本国购买力减弱,但是有利于出口企业。
【计谋点睛】其实“汇率”大战只是一个翻来倒去的过家家游戏而已,游戏规则是:你买小明家的煎饼果子更便宜了,但同时卖给小明的玩具熊也赚得更少。
【第三十二计】印花税
【用计】中国的股市自2006年一千点左右开始上涨,到2007年初连续跨过2000点,3000点的整数关口。证监会感觉这太高了,投机的气氛太浓烈,于是发动一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活动,各种风险教育的文章贴满证券监管部门的网站。可惜中国的股民都知道有风险,但他们更知道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仍旧继续买入。到5月底,上证指数已经大步跨过了4000点。政府见一招不成,又来一计。于是2007年5月29日晚上12点整,证监会网上风险教育的文章忽然集体失踪,取而代之的是一则通告:从即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千分之一上调至千分之三。就这么一句话,5月30日沪深两市一开盘,上千只股票的股价犹如大坝决堤,一泻千里。当日上海交易所内的股票跌去,深证交易所得股票跌去,股票的涨跌比例是1:14,一万亿的市值一天之内蒸发殆尽,也就是所有的投资者一天之内共损失了一万亿,这次大跌被广大投资者称为证券市场上的“五卅惨案”。证监会用这种近乎惨烈的方式给广大的投资者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
【口诀】印花税是以经济活动中签订的各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等凭证文件为对象所征的税。比如甲将其手中的股票转移给乙,就属于产权转移,需要缴纳印花税,这种印花税称为证券交易印花税。
【计谋点睛】印花税不仅仅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作用,它还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三十三计】消费券
【用计】2009年春节前后,杭州市政府发放了一个亿的带有红利性质的居民消费券,主要面向企业退休人员、特困户、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等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受益对象达132万人。
消费券的面值为20元,使用期三个月,过了使用期,消费券的适用范围就会大大缩小,三个月内可在100家店使用,过期后,可能只能在20家店使用。消费券使用范围很广,包括文化娱乐、交通、体育、购买本地产家电、旅游产品等五大类。
对于市民来说,平白无故多了些消费券,可以拿去买东西,自然欣喜万分,而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消化库存,增加营业收入,加快资金流转,自然也甚是高兴,同;由于产品需求的增加,企业自然会增加产量,提高开工率,这又促进了当地的就业,杭州市政府的如意算盘打得可谓是相当的高明。
【口诀】消费券是一种专用券,一般是由政府发放,用来在经济低迷时,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欲望,从而达到刺激消费,振兴经济的目的。消费券有时还限定所能购买的商品种类和地点,具有不可兑现、一次性使用、不找零的特点。
【计谋点睛】货币按照流动性分类,可以分为M0、M1、M2、M3和M4,消费券大概应该划分为M5吧。
【第三十四计】金融界的黑客“量子基金”
【用计】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国内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泡沫,房产高估,股市飙升,更要命的是在出现这些问题的同时泰国的国内资金开始流出,外汇储备大幅减少,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
索罗斯先在外汇市场上疯狂做空泰铢,以待其贬值时大赚一笔。由于国际游资数目巨大,而且还使用杠杆来放大效应,一般国家都招架不了;而且在狙击泰铢时,还放出大量的谣言动摇人们信心,让大家都相信泰铢会贬值,争先恐后地卖出泰铢。如此几番,泰铢就如同李白笔下的瀑布一般——“飞流直下三千尺”,甚是悲壮。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这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口诀】量子基金是全球著名的大规模对冲基金。量子基金是高风险基金,主要借款在世界范围内投资于股票、债券、外汇和商品。量子美元基金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注册,它主要采取私募方式筹集资金。据说,索罗斯为之取名"量子",是源于索罗斯所赞赏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定理”。索罗斯认为,就像微粒子的物理量子不可能具有确定数值一样,证券市场也经常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很难去精确度量和估计。
【计谋点睛】政府觉得量子基金是金融界专搞破坏的骇客,不过索罗斯大概会认为自己是个提醒人们系统有漏洞的黑客。
【第三十五计】套期保值
【用计】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建了一个铁矿石项目,需要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购买设备和原材料。中信泰富需要拿港元或者美元先去兑换成澳元和欧元,然后再购买设备和原材料。2008年6月份澳元升值了,这样中信泰富就需要更多的美元去换成澳元。他们想这样不行,不确定太大,为了规避这个风险,他们就利用起套期保值了。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他们与其他几家投行签订一份合约,合约规定,在2010年10月份之前,按照美元换1澳元的价格分月从这些投行手中换取总额为90亿的澳元。这样即使澳元再升值,中信泰富也不用怕了,他们可以每个月按固定的美元的价格去买入澳元,成本也就锁定了。
但是天公不作美,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澳元前所未有的大肆贬值,到2008年11月份,只需要美元就能买到1澳元了,而中信泰富还要用美元的价格每个月从这些人手中购入澳元。相当于每购1澳元亏损美元,总共要购入将近90亿澳元,浮动盈亏达到将近20亿的美元。
【口诀】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来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比如某公司想在未来三个月买入100吨大豆,但是又害怕价格会上涨,所以就在期货市场上买入100吨大豆,三个月后成交,这样价格就被锁定了,大豆价格的波动就与其没有关系了。
【计谋点睛】套期保值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金融工具,但是套期保值本身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第三十六计】斟酌使用“财政政策”
【用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同时国内几年来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实行的适度从紧的政策效应已显现出来,市场低迷,物价下跌,内需严重不足。针对国内外有效需求同时不足的局面,国务院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发行国债,支持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
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形势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许多地区已显现出一股投资过猛的热浪,而且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在此期间,我国的民营企业也有长足发展。这一切表明,前几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已经显现,如果继续实施,势必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和抑制作用。在这样的一些背景下,财政部审时度势,做出了将积极财政政策向中性财政政策的及时转变。
【口诀】一些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当总需求非常低,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非常高,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计谋点睛】国家宏观调控也要“对症下药”。
人大经济论坛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