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线观点:寻找投资的脉络 英国《金融时报》投资编辑
约翰•奥瑟兹 报道
在阅读长篇小说的时候,总会在某个时刻难以抑制翻到末尾的冲动。后面还剩多少页,故事会走向什么样的结局?
小说通常会沿着一条扣人心弦的故事线展开。然而在市场和经济领域,情节的走向并没有那么清晰,翻到最后直接看结局的冲动却要强得多,只可惜那是不可能的。
上周五是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后,美国股市探底的三周年纪念日。当时是一个巨大的买入机遇,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按美元计算在这三年里几乎整整翻了一番。我们距离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也只有不到一个星期了,当时美国次级按揭市场崩溃导致股价波动大增。
三周年纪念日的标志性事件,实际上是历史上最大的一起主权债务违约事件,希腊为了满足获得第二轮纾困基金的要求,重组了对私人债券持有人的2060亿欧元债务,这样看来故事线似乎是完美的。在这个纪念日来临之际,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数据报告中,又有了新的证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终于开始了,此外新兴市场大国巴西和印度的央行则采取激进措施放松货币政策,这说明比起通胀,他们更担心的是增长。
但是情节的发展指向哪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至少显示出故事还没有结束。即使经过大规模减记,希腊债务在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市场认为希腊在未来某个时候违约的可能性很高。
从五年和三年的视野观察,能够为理解故事的结局提供更多的线索。从五年的图表来观察,美国股市在过去五年中已经回归到略有获利的状态。美国国债的表现则要好很多,因此对于ZF信用的信心并没有丧失多少。油价涨幅巨大,而黄金则是大赢家。
这继续印证了詹姆斯•格兰特(James Grant)所说的,黄金与“世界对纸钞发行人的信心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詹姆斯•格兰特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恢复金本位。ZF通过印钞干预市场,避免了灾难,也避免了股市的崩溃。黄金价格的走势显示,许多人对于这种局面能否继续下去都很焦虑。
故事的另一面十分清晰,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声名大损。即使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复苏,金融业的角色似乎也已经永久性地削弱了。在全球来看,MSCI指数显示,金融股在过去五年中以13.8%的年率下跌。
另一个清楚的故事是新兴市场的崛起,过去5年,新兴市场每年增长3.8%,而发达市场则下滑2.72%。它们在此期间经受了考验,并在此次危机中证明,它们已经建立起避免灾难所需的机制。过去3年,增长最快的是新兴市场(以为中国供应商品的那些国家为首)。未来是属于它们的。
20年后,我们将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有两个关键的故事,第一个是货币干预。正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吉姆•里德(Jim Reid)所言,迄今为止,在各国当局努力下,危机的影响不像原本可能出现的那么严重。他承认,他低估了新兴市场通过非常举措缓解问题的能力。他还指出,最严重困境出现在希腊等国,这些国家的ZF缺乏独立控制本国货币政策的能力。
然而,它们很少主动出击,一般都需要市场迫使它们采取行动。未来几乎或完全没有提供更多财政援助的空间,因此货币政策就是唯一可用的工具。这多久能发挥作用?将来,我们会怀着感激之情谈到保持镇定、勉强让经济度过难关的ZF吗?做到这一点,它们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人类承受的痛苦,至少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比而言。
或者,金价的走势正确地预示着这一结局:印钞最终将以泪收场,民众对ZF信用和法定货币的信心将大为下降?就目前来说,谨慎地持有贵金属以及优质股票是合理的。
第二个故事与石油有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大宗商品,石油的价格一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幅度波动。是什么在推动油价上涨?如果石油供应确实紧张(现在似乎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伊朗冲突导致供应紧张形势恶化,那么对于经济和市场而言,其连锁效应可能是巨大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许让全球避免了一次能源危机,因为危机导致需求锐减;或许,这场危机仍会爆发。
尽管存在下行风险,但投资一些石油也是合理之举。
但愿我们能翻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