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央对房地产调控屡次表态不放松。社会上也对房价走势议论纷纷,从各种角度预测未来走势。
我认为,中国承受不了房价的新一轮上涨,所以只能稳住或小幅震荡下跌。而直线式的下跌非主动调控目标。
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说白了,就是ZF圈地(剥削农民土地)坐庄,各类能人神人各演神通,工薪阶层买单(20年、30年按揭还款)的游戏。主要收益在地方ZF、房地产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最吃亏的是农民,在推翻封建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成为拥有生产资料者,踉跄地走完解放后的30年(1949-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在解放50余年后迎来减免因为种粮食带来的皇粮国税(2004年左右),等来土地升值(房改后),土地甚至是房子、宅基地确被强势、合法、合规无情地剥削;而大多数购房者作为房屋买卖游戏的参与者,自然需承担价格涨跌的风险,早买的赚了,晚买的套进去了或是刚需被动套(如丈母娘压力、结婚需买房的世俗观念压力)。而低收入者也是吃亏群体,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本需要ZF提供大量的廉租房、公租房,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ZF承担大量的提供住房的义务),而我们ZF是只看到市场化的好处(工薪阶层上下两代人的积蓄、或未来30年的收入),没有看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这是个人对房地产市场的看法。
为什么说中国承受不了房价的新一轮上涨?中国ZF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层面的改革,过去房地产黄金十年,东部地区的地方ZF获得大量收益,但这些钱的去向不清晰、投资效率低,而付出的却是中国最好的耕地、农民土地所有权的丧失、ZF收取土地差价、高昂房产开发中的税收后提供于居民的服务与居民所得之间幸福感的差距、大量非本地户籍居民的辛勤劳动、财富创造、高比例纳税后与所得的不均等,这些均是不可持续的。而ZF的力量(被既得利益者绑架)越来越成为改革的阻力,大家都在河里摸黄金,不想着过河了。我们看到GDP的高速成长,很多百姓幸福感的增长速率却在停滞或下降。我们喊着减税,确成了结构性减税。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当房价在翻一翻的时候,更大价值差距将体现在征地收益与征地代价之间,无形的手推动更严重的官民矛盾。征地与被征地的矛盾都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具有全国普遍性,非一地方ZF所独有。所以在未能对ZF开支有效监控的情况下、不能实质性降低(减税)ZF收入比重的情况下、在人口红利处于巅峰的情况下,ZF还欠了一屁股债,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剥离了一轮,又重新迅猛增长。坏账剥离的过程又形成了是地方ZF收入。坏账剥离本质意义就是全国人民买单。如坏账不剥离,则是借钱地方ZF与银行买单。
这就揭示了一个怪圈,ZF收入占比很高、但效率很低、权利很大、减税很困难、负债确很多、而目前的状况是社会人口结构处于红利时期的巅峰状态(未来几年劳动人口总量将下降),但ZF提供的服务却有限(食品安全、公路收费、教育资源不均、医疗)、负债庞大,收了很多钱,但事办地却不多,或者说与群众的期望有差距甚至是大的差距。但ZF收入占比已是极限,房价再上涨50%或翻一倍,这是收入分配的更不均衡,矛盾更激烈,这可能是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房价是不得不稳住,配糖式的改革已经走到尽头。收入分配需要改革,而收入分配最大的不均来自于ZF与公民间所得的不均,而这确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这词越来越流行,有成为2012年流行语趋势,与早些年的神马、浮云、坑爹、羡慕嫉妒恨有地一拼)
让ZF自己降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你是否信?所以减税,慢慢演变成了结构性减税。各位看众,是否记得去年减少个人所得税率的激烈讨论场景?阻力重重是必然的。这道理是如此简单。
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