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投机游资,投机游资一般对一国经济有冲击,投机游资对一国经济的冲击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吸引——逃离型”。当一国经济过热时,为抑制通货膨胀,货币管理当局实行高利率,在汇率保持不变或波幅很小情况下,吸引大量国际游资流入,从事套汇、套利或投资活动,迫使其货币升值,引发外贸逆差。与此同时、证券价格与房地产价格也节节上升,形成“泡沫化’经济。高估的市值和恶化的贸易形势,使外汇市场产生货币贬值的心理预期,引发资本(包括投机游资)外流,并使货币进一步贬值,形成恶性循环。货币贬值到一定程度,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的外资开始出逃,价格下跌,经济泡沫破裂。另一种是“蓄意投机型”。当国际游资发现某国汇市或证券市场上的获利机会时,便综合运用信贷、期货、现货等多种金融手段,调集大量资金,大肆进行投机活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则是国际游资两种冲击方式复合运用的结果。所以我国一直都是坚持严格审查、妥善监管的原则,对于在我国进行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都进行严格审查,并对他们资金运作进行合理监控。
最后是侨汇资金,侨汇资金相对而言比较最具有价值的外汇储备。近几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也和外商投资一样也有很大幅度提升,所以这部分是真正的属于完全价值创造。
充足的外汇储备保障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对于商品、资源、劳务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效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提高了我国低于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我们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另一个疑惑:难道外汇就是简单的越多越好?
在这巨大的数字背后还存在一个问题——国家巨额外汇储备的管理。
为财富象征和交易保障的同时也要做到增值保值,否则就会造成金融资源浪费,而这就是外汇管理的目标。合理的外汇管理一方面是在“量”上面,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外汇的“质”上。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外汇是一个在开放的世界里每个国家所必不可少的,但我国外汇在数量上还是存在储备比例过高的问题。也就是现在存在外汇占款的问题,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无异于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这就造成了中国现今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我们在消费品减少的情况下,货币却变多了,造成我们的社会“虚富”。关于适度的外汇规模测定一般有三种办法:
外汇储备/进口额:25%(即一国储备量应以满足3个月进口用汇为宜)而中国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则比重为87%左右。
国际储备/外债:50% 而2010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亿美元,而那时我国储备额为28473亿美元,比重为519%左右。
适度国际储备区间:下限为经常储备量,上限为保险储备量。保险储备量是指一国既能满足国际收支逆差的弥补,又能保证国内经济增长所需的实际资源投入的储备量。根据文献测算,中国2004年的区间应该在1698亿美元到2820亿美元之间,而当时实际储备为6099亿美元。(具体测算过程见
http://www.doc88.com/p-994598896025.html)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测算都可以得出同一个结论——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外汇储备过剩,即使是我国现在面临比较严峻的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压力,需要我们拥有超出常规水平的外乎储备量。但我们这样的外汇量还是会给国内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1、 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2、 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我国目前609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会更大。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构成中大约70%是美元资产,据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估计,美元可能在这一轮的危机中贬值20%至40%,果真如此,我国美元储备将缩水854亿到1708亿美元。
3、 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我国每年要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我国又持有大约6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 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 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这对我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迫于国内舆论压力和为了增强国际对中国外汇信誉度的信心,央行2010年9月曾公布过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不过大家应该也都知道统计局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根据官方披露大陆近2.5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存底中,约有65%是美元资产,其余是26%的欧元、5%的英镑和3%的日圆。
美元资产在外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这表明近几年来外汇管理部门已经开始逐步放弃原来“单一制”外汇,开始逐步实行“多元化”外汇制度。
措施建议:
(1)控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并逐渐消化过多的外汇储蓄。我国外汇储蓄来源主要是连年的贸易顺差和资本的净流入,所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分别控制。一方面就是贸易结构上我们需要调整,正如我上面说的那样,在对外贸易中我们要逐渐调整贸易结构,促进高附加值贸易和高技术型贸易,代替高耗低效的加工贸易和资源出口型贸易,逐渐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在资金引进过程中逐步加强资金筛选,抑制短期投机型和低效率资本进入,注重境外资本的内在价值,避免盲目的吸引外资。消化过多外汇储备可以从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和外汇利用两方面着手,在外汇制度上我们可以逐渐放松私人外汇持有管制,从而做到有限度的“藏汇于民”,这样既可以方便国民跨境交往,也可以分散一部分外汇风险;加大外汇利用力度,加强外汇使用管理体系建设,使我们的外汇资产可以真正的造福国家,而不是让国家担惊受怕。
(2)优化国际储备结构,我国一直以来很多国际储备都是以各大银行存款、债券、主权国债等形式存在,一方面是收益率的,而且机会成本较大。如果可以将适量的外汇转化为相对收益较高的其他储备品,如黄金、原油等战略性物资。近几年来世界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都有很大的上涨,这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国际油价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记录147美元每桶。
(3)建立高效的外汇投资管理部门或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体系。我国目前外汇管理机构存在决策机制落后、外汇使用率低、回报率低等弊端,需要从根本机制上做出有效地改革,如成立专业化决策机构,代表国家进行战略性决策性投资,并使得投资更专业科学及时合理。加大外汇投资管理的市场化力度,最大限度发挥外汇盈利性功能。
(4)鼓励境外投资。中国海外投资额在全球排名仍然处于第五,这与我国现在这么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外汇管理制度应适度改革,鼓励国内资金去海外寻找价值洼地,这是解决资本净流入最有效的办法,同时这样我们在国际范围内价值地位和话语权都会有所提升。我们要逐步从着重“引进来”转变到放手“走出去”,进行国际化经营,只有这样我们的外汇储备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当今的世界既面临危机同时也充满了机遇,我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比资源如果可以有效地得到运用,必将使得我国在当代风云变幻的世界激流勇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大发展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