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由于改革计划都被国会搁置,经济状况在卡特总统任职期间继续恶化。而且,卡特总统的运气很糟糕。在他争取连任总统的那一年——1980年,中东地区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全球石油价格一年之内上涨了300%。
这一下,美国不仅经济发展缓慢,连物价也大幅度上涨。
最后,代表保守派思想的共和党州长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大选中,击败卡特当选美国总统。
在8年的任期里,里根总统为了全体美国人的利益,努力工作,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对富人减税;
第二,将公用事业单位(供水、供电、石油等)私有化;
第三,和苏联搞军备竞赛,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扩大军费开支,让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第四,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交给私人企业来管理。
1987年,里根任命了在削减社会福利方面表现出色的格林斯潘为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主席。格林斯潘一上台就表现不凡:1987年10月美国股市突然暴跌,美联储立即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资金,保证股市稳定。
这一决策确立了此后美国金融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大金融机构搞金融投机,赚的钱归自己,亏了钱ZF买单。
1989年,里根结束了他的8年任期。在这8年里,美国的基尼系数从0.365迅速上升到0.404,突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
随后,里根的副总统乔治·布什上台,继续执行里根的私有化和给富人减税的政策,美国基尼系数继续上升。
1992年,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上台,力图通过给富人加税的法案。被国会否决,最后只通过了一个象征性的加税法案。
1994年,国会通过法案,要求继续压缩社会保障开支,继续推动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事业的私有化。被克林顿总统否决。作为报复,国会否决了克林顿总统的年度预算,导致美国ZF停止运行一周。
1996年,美国总统大选年,国会再度通过法案要求压缩社会保障开支和将社会保障私有化。克林顿为了避免重蹈卡特总统的覆辙,在总统竞选时出现财政预算被国会否决等不利情况,签署通过了该法案。这一年美国基尼系数为0.425。
1999年,国会通过了允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法案。罗斯福“新政”中打击金融投机的最后一道闸门被打开了。从此,大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普通百姓的储蓄来进行金融投机。这一年,美国基尼系数为0.429。
2000年美国大选,保守派再度获胜。乔治·布什的儿子小布什当选美国总统。上任伊始,立即宣布对富人大规模减税。这一法案立即获得国会通过。
2001年,美国股市新经济泡沫破灭。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宣布降低利率,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危机很快缓解。基尼系数上升为0.435。
2002年,私有制的公用事业公司世通公司(电信)和安然集团(石油天然气)爆出财务丑闻,公司领导层和金融机构合谋,通过虚假财务信息来抬升股价,牟取暴利。这种做法,和1929年前最著名的股市操纵者——公用事业公司巨头英萨尔的做法如出一辙。为了根绝这种投机行为,罗斯福在1933年“新政”中禁止建立公用事业控股公司,并将公用事业公司纳入ZF管理的范畴。但这些防范措施,都在里根“新政”以后被逐步废除了。
2003年,美国发生严重的大停电事故,包括纽约在内的全美1/4的地区全面停电两天。能源部长声称:“美国是超级强国,但电力系统却是第三世界的水平。” 掌管该地区电路的是美国最大的私有的电力公司——联合爱迪生电力公司,它每年利润数十亿美元,却多年拒绝更换更新电网设施。这正是美国ZF多年来持续进行公用事业公司私有化的“成果”。
2006年,美国基尼系数达到0.444(从中文来看很不吉利的数字),与1929年大萧条时候的基尼系数基本持平。
2006年8月,美国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大停电事故。美国经济的核心区——纽约在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停电10天。罪魁祸首还是联合爱迪生公司。
2007年,罗斯福“新政”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持续至今。
由于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业法案”已经在1999年被废除,那些投机者们早就把商业银行里面的居民储蓄和企业资金拿来制造金融泡沫了。在大危机爆发以后,ZF面临着如果不拯救投机者,基础金融体系就会有立即崩溃的危险,于是不得不出手相助,利用纳税人的钱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