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5124 76
2012-03-25


█ █ █ █ 1.从马克思谈起 █ █ █ █

  过去中国十年的经济表现,相对于其它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值得骄傲。但有些方面,问题却很突出。有很多人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甚至是很愤怒。


  2011年9月,我和一个老朋友坐在一起聊天。他说:“有一个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朋友,现在北京一家报社做编辑。找了个女朋友,准备结婚。但是买不起房子,女方的家里死活不同意。他为此很懊恼。”


  在我们这个时代,这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他又说:“现在这个社会,让很多很优秀而又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对未来失去希望。这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却搞不清楚为什么,因而把责任归结到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他们为自己不能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而感到自责。这是在伤害一个民族的元气!”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很气愤。


  我这位朋友很早就在北京安了家,几年前还给父母在北京买了一套,并不为自己买不起房而愤怒。他也并不认为一个人刚大学毕业就应该买房。关键是: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对未来失去希望。他们已经感到: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正在变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这些年,房价上涨,消停一会儿,物价又开始上涨;物价放缓了,房价又开始上涨,一轮接着一轮,让人看不到尽头。埋头苦干的人,收入赶不上物价,更赶不上房价。相反,却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几乎不怎么努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已被颠覆。


  这种情况的成因,后文会细说。但这种现象是明白无误的:

  中国经济在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整个社会却普遍积累了巨大的怨气,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很不满意,年轻一代逐渐对未来失去希望。勤劳致富、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正在被淹没;投机取巧、追求一夜暴富的心态正在逐步占据主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分配不公。



补充内容 (2013-1-5 20:38):
《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已经出版,前期连载的部分比较散乱,未经整理。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希望获得电子书的同学留下电子邮件地址,我会将在本版连载过的内容经过整理的PDF电子书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25 20:08:43

从马克思谈起

……………………本文内容为草稿,一边贴出来征求意见,一边修改,请勿转载,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6 10:30:51
█ █ █ 1.从马克思谈起(1) █ █ █ █



  反对分配不公,主张分配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说:

  在个人天赋、学历、经验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付出与别人相等的智力或体力上的辛苦,就应该获得差不多的回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如果社会现实和这条原则偏差太大,就叫分配不公。

  这条原则,反应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比一般的法学原理或经济理论更高一级的社会基本原则,属于“自然法”。只能用它来检验理论和社会制度,而不能相反:用一种理论和制度来检验它。除非这个理论直接反应了比“分配公平”更高一级的道德法则,比如人类生命、尊严的平等,以及一些家庭伦理等等。

  就像不能因为一个地方ZF的立法而推翻某条宪法条文一样。一个专家学者不能说:市场机制或者别的什么制度,已经被论证为最完美最公平的制度了,所以,只要是从这个机制里面出来的分配结果就是公平的,普通人无权质疑。

  对于这套说辞,我们可以只用三个字回应:“凭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6 10:32:13
█ █ █ 1.从马克思谈起(2) █ █ █ █

  在经济理论上追根溯源,谈到经济增长,大家会想到亚当?斯密;而谈到分配公平,则往往会想到卡尔?马克思。

  对马克思,小的时候我很崇拜。因为平时宣传的、课堂上讲的、书上写的,都是他的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非常系统深刻,不服不行。所以对他用辩证唯物主义推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很相信。

  长大以后,到了大学里面,突然发现老师们说的、书上写的全部换了一套新的说辞,都在说马克思的错。仔细想一下,里面确实问题很多。

  比如劳动价值论。商品里面融入了多少人类劳动就应该值多少钱么?这个跟现实差距太大。一块木板,如果一个人费劲力气把它锯成锯末,它的价值、使用价值、市场价格必然同步下降。

  所以,还是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更好一些: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主要还是它能为消费者提供多少效用,生产成本只是一个技术制约。

  价值论敌不过效用论,这是经济学发展几百年后得到的一个共识。

  徐友渔在一篇文章里面总结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建立起来以后,怎样保证ZF领导人不会腐化变质、搞独裁专制,背离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初衷?第二,把资产阶级和私有制消灭以后,不按照市场的原则来分配,怎样保证大家还有动力努力工作而不是偷懒?

  他说,人类20世纪的实践证明,这两个问题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运动。

  这个批评,是很深刻的。

  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很快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变得厌恶起来。

  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有过类似的转变。

  据说俄国人很赞同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在30岁以前不相信马克思主义,那就是没有良心;如果他30岁以后还相信马克思主义,那就是没有头脑。”

  在这方面,我们和俄国人民有诸多共同语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6 10:33:21
  █ █ █ 1.从马克思谈起(3) █ █ █ █

  有一次,我去上一位研究世界经济史的老师的课,她也跟我们谈起了马克思主义。

  她说:

  “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农民的生活确实很悲惨。耕种了多少代人的土地,地主说把你赶走就赶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赶走以后进入城市流浪,还要遭到酷刑。在工厂里面工作,条件确实很恶劣。

  很多童工啊,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大量的染上重病,很年轻就死掉了。工人的生活条件也很恶劣,没有任何劳动保障,连饭都吃不饱,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卫生消防措施都很差。

  中国现在什么血汗工厂,跟那个时候简直没法比。当时的那种状况,真的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所以我们看马克思,要是专门看他的观点,确实不理解。不就是说资本家剥削工人嘛,工资低一点,你好好说嘛,干嘛非要喊打喊杀的?还要搞暴力革命,血流成河,才能建立理想社会。真是太极端了。

  但你要看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工人阶级、底层人民真的是活不下去了。

  工人搞暴动,并不是受了马克思的鼓动。英国纺织工人的‘卢德运动’,就是砸机器。这并没有什么理论指导。工人看到一采用新机器,自己就要失去工作,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老婆孩子都要饿死。他们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就是觉得太不公平了,所以怪罪到机器身上。”

  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从此以后,我才开始认真的读《资本论》。

  《资本论》这个书很厚,其中有可能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引用各种调查报告,说工人农民的生活如何如何悲惨,从圈地运动开始直到马克思生活年代的各种调查报告。基本都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很高。

  后来的研究者很不重视这个部分。有些学校出版《资本论选读》,就把这些事实材料系统的删掉,光剩下理论分析。可能是有些编辑觉得:这些材料都过时了。而且,马克思引用得也太多了,看起来有点啰嗦。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学习他的理论框架嘛,这才是精华。然后用这个理论来分析现在的问题,就可以了。

  但看完《资本论》以后,我觉得这样做,就是把马克思思想中最精华、最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给删掉了。而保留下来的,却是一些有很大缺陷的、过时的抽象理论。这是在舍本逐末。

  马克思自己说过两句话,一句叫:“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费尔巴哈哲学提纲》)” ;另一句是 “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马克思致燕妮?龙格,1881年4月11日》)”。

  这两句话反应了马克思为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马克思是理论家,却坚决反对空谈、提倡实干。他做理论研究——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所看到的现实世界,而不是让自己的理论永垂不朽。

  “这个社会太不公平。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人民,一年到头辛苦工作、不得休息,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眼睁睁看着爱人、孩子、父母和他们自己死于贫困、饥饿和因工作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而导致的疾病。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产不出足够的物质财富来分给大家。有极少部分人,不需要怎么辛苦就可以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也不肯多分一点点给贫苦人民。这种社会,必须要加以改变。既然和平的改变没有希望,底层人民就有权利用暴力的方式来改变。”

  ——我想,这才代表了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的马克思的深层次想法。

  他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现实世界。如果世界的真实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他的理论就需要修改,一些具体的结论就会过时,或者说看起来是错误的。

  因此,如果我们把《资本论》里面反映现实的内容删掉,只留下理论分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会变得很空洞,脱离实际,有些地方甚至很荒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6 12:13:59
1、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
2、前人说过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理;
3、不要混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概念,更不要轻易将破坏性活动与创造性劳动等同;
4、真正的思想成熟是懂得换位思考,懂得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评价理论及作者,用强项弱项、适用不适用作多角度多层次衡量标准而非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做单一评判标准来做生死判。
4、多读书,读好书,细读,认真思考,思而不学或者学而不思都不会让你我持续提升。
5、与君共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