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从马克思谈起 █ █ █ █
过去中国十年的经济表现,相对于其它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值得骄傲。但有些方面,问题却很突出。有很多人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甚至是很愤怒。
2011年9月,我和一个老朋友坐在一起聊天。他说:“有一个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朋友,现在北京一家报社做编辑。找了个女朋友,准备结婚。但是买不起房子,女方的家里死活不同意。他为此很懊恼。”
在我们这个时代,这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他又说:“现在这个社会,让很多很优秀而又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对未来失去希望。这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却搞不清楚为什么,因而把责任归结到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他们为自己不能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而感到自责。这是在伤害一个民族的元气!”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很气愤。
我这位朋友很早就在北京安了家,几年前还给父母在北京买了一套,并不为自己买不起房而愤怒。他也并不认为一个人刚大学毕业就应该买房。关键是: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对未来失去希望。他们已经感到: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正在变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这些年,房价上涨,消停一会儿,物价又开始上涨;物价放缓了,房价又开始上涨,一轮接着一轮,让人看不到尽头。埋头苦干的人,收入赶不上物价,更赶不上房价。相反,却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几乎不怎么努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已被颠覆。
这种情况的成因,后文会细说。但这种现象是明白无误的:
中国经济在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整个社会却普遍积累了巨大的怨气,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很不满意,年轻一代逐渐对未来失去希望。勤劳致富、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正在被淹没;投机取巧、追求一夜暴富的心态正在逐步占据主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分配不公。
讲完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概念以后,开始用它来分析中国的现实,先提一道思考题供诸君讨论:
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闹得最厉害的时候,沿海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
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央ZF出台了新《劳动合同法》,大大加强了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从主流经济学理论来看,这是个很反常的政策:大家连工作都找不到了,还加强什么劳动权利保护?不是会加剧失业浪潮么?不是对经济危机中的企业雪上加霜么?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全面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但专门批评了这个新《劳动合同法》。
但是,一转眼四年过去了,中国安然度过经济危机,底层劳动者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并没有出现失业率剧增、经济下滑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角度来看。
保守派经济学家,不仅反对加强劳动者权利保护,还反对最低工资制度。因为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应该是人人平等的,老板和工人的权利应该完全一样,老板可以随时解聘工人,工人也可以随时“解聘”老板。如果你觉得自己值更多的钱,辞职之后换一家愿意给你更高工资的就行了。你要是找不到更高工资的岗位,低工资就是应该的,是市场竞争给你的劳动力开出的最合理的价格。
老板解雇你,是因为你没有为他提供符合他要求的劳务。在这种情况下,神马最低工资、工会组织、高额的补偿金……等等,都是木有道理的,都会导致劳动力配置无效率,降低企业效率,导致劳动力市场不能出清等等……
这种思路,是建立在劳动力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完全由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思路的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思路出发,不要说在经济危机期间加强劳动权利保护,就算是在繁荣时期,也不应该这样做。
但是,如果把真实世界的交易成本考虑进来,就会发现,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仅有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还有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这个时候,保守派经济学家的论调就站不住脚了。
在农业社会,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每维持几百年,就会爆发农民起义,改朝换代,一切推倒重来,平均土地,开始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和“合约演进”。直到几百年后,农民又活不下去了……
——这里面,有政治权力的因素,但大的趋势不会变——有钱的地主总是能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官员和土豪劣绅肯定更容易联合起来掠夺底层农民。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的结合,就会加快整个社会的分配比例向着让农民活不下去的方向发展。
新的政权建立起来了,在一片血海之中,当权者宣称自己代表全天下的利益,从新分配土地,比如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均田令、朱元璋的均田令等等。
然后,底层人民会过一段时间好日子。随着时光流逝,土地开始兼并,政治继续腐败,地主又开始和官员联合,人民又开始活不下去了。于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又到了……
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刚开始也会不错,一方经营企业赚钱,一方出卖劳动力赚钱,密切合作,创造财富。慢慢的,工人拿的越来越少,资本家拿的越来越多。工人的工资买不起消费品了,资本家的钱怎么花也花不完了。工人开始活不下去了,工人运动爆发了——有没有马克思,它都爆发了。
一阵打打杀杀之后,生产关系被摧毁,在一片废墟中,一切从头再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由于马克思,由于有了社会主义,由于有了工人运动,自由资本主义被迫做出了调整。工人可以组织工会跟资方谈判,工人有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等。有了这些制度,工人要活不下去很难了,所以武装斗争没有了。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还是不可避免。
这是美国过去一百年的基尼系数变动图。
基尼系数大家都知道,是用来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越大,贫富差距就越大。国际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0.4是一条警戒线,突破0.4就说明贫富差距太大了,要想办法降下来。如果突破0.45,就可能要出大问题。
这个警戒线不一定准确,因为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不一样,对贫富差距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基尼系数很低的国家,也可能发生社会动乱;基尼系数高的,也可能不发生社会动乱。
不过,这个东西可不是统计规律,而是社会规律。没有那一种社会,可能容忍贫富差距永无止境的扩大。0.4不出事,0.45可能出事;0.45不出事,到了0.5就可能出事……总之它有个极限。突破这个极限,底层人民活不下去了,就要发生社会动乱。
这个图的数据,1947年到2010年的数据,是我从美国统计局的网站上下载的,很权威。
1947年以前,没有权威统计数据,主要是一些学者自己的研究。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做了计算,差不多在1929年——也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大萧条”爆发前,基尼系数在0.45左右。在1929年以前,基尼系数不断上升。1929年以后,特别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以后,打击金融投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富人征税等等,基尼系数不断缩小。
这个数据的估计具体多少,不同的学者估出来不一样。但这个趋势基本上都没啥争议:大萧条以前不断上升,罗斯福新政后不断下降。
所以我按照这个趋势对1947年以前的数据做了平滑处理,整个过去一百年美国的贫富差距变化状况就是这样了。
这张图清楚的展示了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后美国的历次经济危机之间的根本差异。
在2007年以前,美国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过房地产投机泡沫,在70年代出现过“滞涨”,1987年出现过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股市暴跌(比1929年还严重),出现过2001年的新经济泡沫……
这些事情的闹动静,都不比所谓的“次贷危机”小。但是,最后还是没出什么大事,闹腾了一段,经济很快就恢复繁荣了。
为什么?
因为什么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通货膨胀……都是表面的东西,整个美国社会的根基很稳固——贫富差距不大,人民群众还能生活得下去,少部分投机者一夜暴富也好、倾家荡产也好,这么庞大一个经济体,承受得住。就跟一个健康的人伤风感冒一样,过一段自己就好了。
所以,大家放松了警惕:经济波动嘛,很正常,洗洗更健康。西方的经济学家,像萨缪尔森啊、弗里德曼啊,就搞出来一些很牛X的理论,虽然推理过程不一样,但最后的结论一样: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资本主义经济将在周期性的波动中不断前进,永远胜利,直到解放全人类,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然而,每一次经济危机平安度过的背后,却隐藏着贫富差距一点一点的扩大。基尼系数的变化速度很慢,但整个趋势不可逆转,直奔1929年创造的0.45的纪录而去。
到2007年,这个纪录被突破了……
1929-1932年的“大萧条”,它的根源也是贫富差距造成的。当时,很多人靠从垃圾里面寻找食物来维持生存。1932年,美国经济最发达的纽约,官方报告说饿死了29个人,因为饥饿而得病死的就更多。全美国饿死多少,不知道。整个美国社会已经处在了爆发革命的边缘。
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力挽狂澜,紧急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工人权利和遏制资本权力的改革措施。包括禁止使用童工、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改善劳动环境、支持工人组织工会来罢工和集体谈判,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对金融市场严加监管,将水、电、气等公用事业单位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实际上就是国有化),对富人加税以增加政府收入等等。
有了这些制度以后,美国的基尼系数从大萧条一直到1970年代,一直在下降。
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0年代这二十多年,是美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没有之一)、人民生活最好的一段时期。政府开支比较大,但政府税收的增加主要是对富人征税,然后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转移到底层人民手里。这段时间,政府的财政赤字很小,通货膨胀率也不高。
后来改变世界的电脑(1946)、互联网(1969)和手机(1973)就是这段时期被创造出来的。乔布斯的苹果公司(1974)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1975),也在这段时间成立。
总之,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但这个美好的世界终于还是被毁灭了。从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重新开始扩大,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资本权力的重新崛起,将政治权力击败或者说腐蚀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