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尽管人们对我国能否走向消费大国还有多方面的疑问,甚至是质疑。但应当看到,随着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提升,我国走向消费大国并不是未知数。关键是“十二五”是期能否在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走向消费大国不是未知数
走向消费大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二次转型与改革。通过二次转型与改革,以全面的制度创新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将为我国建设消费大国创造有利条件。
1.走向消费大国的时机与条件成熟
(1)由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选择。过去30年的第一次转型,我国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大国,但还不是消费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看得很清楚,以欧美市场为代表的外部需求萎缩将成为中长期趋势,出口导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即使外部市场恢复,作为13亿人的大国,也不能把经济增长长期建立在外需基础上。为此,无论是短期内巩固反危机成果,还是从保持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现实需求看,都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
(2)由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是我国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从内部发展环境看,过去30年,经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我国已实现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新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新阶段,社会矛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突出地反映在人的自身发展成为新阶段发展的核心目标。人的自身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倾向。二次转型与改革,就是要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历史性转型,由此使我国走上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巨大的改革红利空间支撑消费大国建设
过去30年我国发展有三个时期获得巨大的改革红利,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依靠这三轮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我国实现了30年高速增长。
我国未来的发展仍然还有巨大的改革红利。当前制度远未完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行政体制还有相当多的改革任务没有完成,只要任何一项改革取得突破,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
(1)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改革红利。如果能够把握城市化时代的客观趋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创新,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将会创造巨大的城市化制度红利。城市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大约13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大约增加1200亿元。按这个预测,如果城市化率在未来10年左右提高10~15个百分点,仅居民消费就可以拉动1.2~1.8万亿。考虑到消费的乘数,以3倍测算,可以拉动3.6~5.4万亿的消费总量增长。目前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约1.5亿人,据测算,若其中的40%变成市民,其消费水平达到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以2009年消费水平计算,当年居民消费总额将增加3600亿元。
(2)公共服务体制创新的改革红利。如果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初步建立社会安全网,将对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起到重要作用,居民消费率有望在“十二五”提高10~15个百分点,达到50%左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3)垄断行业的改革红利。当前居民储蓄高达33万亿,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途径。如果在垄断行业改革上有实质性突破,铁道、石油等领域对民营资本放开,将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就业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巨大的制度空间。
二、“十二五”是消费主导历史性突破的关键时期
从现实情况看,“十二五”时期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消费主导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关键五年。为此,需要做历史视角的分析判断。
1.“十二五”时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1)“十二五”是历史发展的关键5年。“十二五”是承接前30年与后30年的5年,对后30年的公平与可持续科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十二五”是历史转型的关键5年。30年的前第一次转型与改革的基本特征是改变生产关系,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总量;从“十二五”开始的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基本特征是改变经济结构,扩大消费总量,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3)“十二五”是历史变革的关键5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更为复杂,解决的难度更大、更艰巨。从这个意义上说,二次转型与改革比一次转型与改革更深刻。比如,改变利益关系、改变经济关系(城乡关系、投资消费关系)等。
总体来看,一次转型与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二次转型与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更涉及社会领域和行政领域。比如,没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没有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是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2.“十二五”的历史转型面临四大趋势
客观地看,“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向公平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尽快形成“以消费为主导、以城市化为载体、以低碳为基本要求、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的新格局。
(1)初步实现由投资主导走向消费主导。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的阶段,消费的快速增长是一个客观趋势。当前,城乡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城市发展型消费支出的占比越来越大,农村的消费潜力巨大。“十二五”消费率超过50%的可能性很大。
(2)初步实现由工业化主导走向城市化主导。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是当前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十二五”如果能够实现城市化年均提高1到1.2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达到55%以上,就能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格局。
(3)初步实现由中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过去,人们能在黑烟囱下工作是一种骄傲。今天,低碳工作、低碳生活,是人们的基本追求。“十二五”需要把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总量挂钩,在能源量消耗指标下控制经济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初步实现由公共产品短缺走向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为此,“十二五”加快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势在必行。
3.“十二五”走向消费主导的关键在于改革突破
(1)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总体要求,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微观基础与宏观体制改革并重,集中解决制约可持续增长能力深层次、关键性的体制性矛盾,实现企业、要素价格、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领域改革的新突破,实质性地扩展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型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在形成发展型就业体制、建立重大利益协调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为促进就业、扩大国内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形成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础制度框架,开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
(3)以政府转型为主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以政府转型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公共权力结构,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按照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建立有效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制度保障。
三、走向消费大国的世界贡献
走向消费大国,不仅关系到我国自身的转型与发展,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再平衡与发展,关系到区域合作的发展。中国大市场,越来越成为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
1.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中国大市场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来说至关重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中国在过去几年都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5%.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GDP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GDP增量的14.7%,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00~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我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世界贸易组织在对我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我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我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3)我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我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自2008年以来,我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我国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的大格局下,我国走向消费主导,有助于稳定全球需求,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信心源。
作者: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0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