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27 1
2012-03-26

(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征求讨论意见,请勿转载)

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是一个企业家通过掠夺国家存量财富向大资本家转型的过程。当时的改革者们认为,只要把国有企业私有化,企业的管理者们就会精心照顾自己的财产,或者在市场交易中落入有能力将这些财产收益实现最大化的企业家之手。这样,俄罗斯经济就可以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弊病,实现成功转型。因而制度的制定者们就为私人廉价获取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情况下,掠夺财富和创造财富的边际替代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克里斯蒂娜·弗里兰在她的《世纪大拍卖》中讲述的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著名的寡头之一米哈伊尔·弗里德曼的经历,能够很好的说明这种企业家精神向下演变的过程[1]

米哈伊尔·弗里德曼最初只是一个靠倒卖电影票赚点零花钱的大学生,有点像今天的“黄牛党”。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莫斯科附近的一家钢厂工作。

随着戈尔巴乔夫自由改革的逐步推进,个人经营企业变得可能。他和朋友们合伙开办了一家清洁公司,专门给各个单位擦窗户。在他的父母月工资只有40卢布的时候,他的月收入就已经超过了1万卢布。

此后,他又开始进入对外贸易领域,从西方进口香烟、香水、计算机、复印机到国内进行销售。

尽管这些活动的合法性都多少有些问题。但总的来说,都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实际的经济福利。从经济学上来看,都是值得称赞的企业家行为。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开始了私有化改革。弗里德曼认为这是一个发大财的良机。于是他利用自己在做外贸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和西方金融机构的关系,联手收购俄罗斯那些被匆忙私有化的企业。这些企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售。弗里德曼的计划是把它们购买以后进行重组,改善组织结构引进资金,然后卖掉或者继续经营。

这种想法相当美妙。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要对一个问题重重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重组,绝非一件易事。任何关注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国人,都必然对此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涉及到的企业内部人事关系、财务关系实在是太复杂,稍微做一下变革都会遭遇到利益受损者——不管是企业管理层、当地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职工——的强烈反抗。

尽管如此,弗里德曼还是从中赚到了一些钱。但这个钱挣得太辛苦了。很快,他和他的朋友,也包括参与此事的西方银行家,就认识到问题所在。一位弗里德曼的西方合作者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把这些钱放到“鲁克石油公司或天然气工业公司,它们会挣到多得多的钱。”

也就是说,他们终于发现,在私有化进程中,企业家式的经营是很不划算的。与其从经济建设中获利,不如从掠夺这个国家的存量财富——尤其是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中获利。

对此,克里斯蒂娜·弗里兰评论到:“不久,大多数俄罗斯商人,包括寡头们,都发现最保险的赚钱法方式,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啃硬骨头,改变那些企业的运行方式。真正的摇钱树是抓住俄罗斯巨大的自然资源宝藏——这是一种经济性的觉悟。俄罗斯那些最大的私人财富,正是在这种觉悟的引导下积累起来的。但是,对整个国家来讲,这却是一种最不幸的现实:由于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利益巨大而且来得相对容易,俄罗斯最好的、最具冒险精神的经营人才被吸引到了那里,而不是真正致力于振兴俄罗斯经济中那些关键性的生产性部门。[2]

这种“经济性的觉悟”,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掠夺存量财富的边际收益高于创造财富的边际收益。此时,企业家精神就开始出现下向演变。

弗里德曼最先还是从他的进出口贸易中得到这种启迪的。因为他逐渐发现买卖香烟、计算机这种生意再赚钱,还是不如出口石油挣钱。于是,弗里德曼从石油贸易入手,开始一步一步的向力图控制上游行业进军。他不再收购那些需要重组改造的消费品生产企业,而是专注于收购石油企业,夺取无需费力生产和开拓市场的石油资源。

总的来说,弗里德曼的行动还是慢了一步。跟那些来自于官僚体系或者没有受过教育的粗鲁的寡头们相比,他是从认真的做企业开始的。跟宋如华蹬三轮车卖电脑一样,弗里德曼也曾扛着刷子去挨家挨户给人家擦窗户挣钱。他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在私有化初期还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试图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可谓很有一番企业家理想。与其他寡头相比,弗里德曼本人在西方的名声相当好。

这种企业家理想最终还是向现实屈服了。等他觉悟到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如何才能挣大钱的时候,那些最有价值的最大的石油企业已经被官僚集团和投机者瓜分得差不多了。他只能获得一些中小型的石油企业。

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弗里德曼逐步融入俄罗斯寡头集团,成为了在1996年俄罗斯大选中秘密支持叶利钦的“七人寡头集团”的一员。这些人和青年改革派达成协议,以大选获胜以后继续瓜分国有资产作为支持叶利钦的交换条件[3]

最后,叶利钦当选,青年改革派履行了大部分承诺。寡头集团的领袖波塔宁获得了俄罗斯第三大石油企业丹斯科和俄罗斯——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有色金属企业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并且还当上了政府的第一副总理。另一位成员,科尔多霍夫斯基获得了尤科斯,它后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非国营石油企业,反对这项兼并的西伯利亚涅夫特约岗斯克市——尤科斯的一个重要石油产地——的市长在1998年科尔多夫斯基生日这天被枪杀,凶手至今没有查明[4]。而弗里德曼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他垂涎已久的俄罗斯第六大石油企业——秋明石油公司。

(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征求讨论意见,请勿转载)



[1]克里斯蒂娜·弗里兰, 《世纪大拍卖》,刘卫 张春霖 译,中信出版社,2005P101-107


[2]克里斯蒂娜·弗里兰, 《世纪大拍卖》,刘卫 张春霖 译,中信出版社,2005P107


[3]克里斯蒂娜·弗里兰, 《世纪大拍卖》,刘卫 张春霖 译,中信出版社,2005P153-172


[4]克里斯蒂娜·弗里兰, 《世纪大拍卖》,刘卫 张春霖 译,中信出版社,2005P308


[5]克里斯蒂娜·弗里兰, 《世纪大拍卖》,刘卫 张春霖 译,中信出版社,2005P245-266


[6]克里斯蒂娜·弗里兰, 《世纪大拍卖》,刘卫 张春霖 译,中信出版社,2005P267-295


[7] 百度百科,“米哈伊尔·弗里德曼”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1657946.htm


[8] 百度文库,《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http://wenku.baidu.com/view/55b208a8d1f34693daef3e5b.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27 15:36:10
这些在中国也上演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