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的竞争力被舆论普遍忽视
近年来,在中国遭受媒体和学界指责最多者,非国有企业莫属。
国企不受媒体学界待见,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初期,舆论首先将国有企业与低效落后僵化等同起来,认为国企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根本性的产权变更。经过长期的改制——国退民进,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人数来看,现在都已远远低于改开初期了。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最近十年来,原本看似行将就木的这些国有企业,竟然再吐新枝,不仅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日渐壮大起来。同样出人意料的是,国企复兴后,迎面而来的并非是鲜花和掌声,反而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至于舆论加之于国企的“罪名”,则很简单,那就是国企钱赚得比谁都多,但凭借的并不是自己的竞争力,而是垄断地位。国企的形象由过去的老朽无能,变成了现在的蛮霸强横。
面对日甚一日的批评,国企领导人的反应大概主要是不解和无奈。早在2007年,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就已对此做出了典型的表述:“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国企的这种不解和无奈,在今天肯定比四年多前更为强烈了。
也有少数人为国企辩护。比如,有人认为敌视国企的思潮是不正确的,国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大型国企的存在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遏制通货膨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这在全球经济动荡的今天尤为重要;其次将垄断国企私有化后,并不能解决这些行业的弊端,反而会造成新的问题。这类观点笔者并不反对,不过笔者认为这类观点与那些否定国企的思潮,看似针锋相对,实则两极相通,因为双方都将国企等同于垄断,只不过一个说垄断有理,一个说垄断无理罢了;在将国企等同于垄断的时候,双方也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忽视或低估了国企自身的竞争力。事实上,抛开经济安全、姓社姓资等因素不谈,即使单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那么当前的国企也并不缺乏竞争优势,绝非仅仅依靠垄断来获利。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