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0037 99
2012-04-03
一名博士,从其受教育到成才的时间约需20年。然而,受限于现行科研管理和人事制度,我国博士生毕业后大多另谋他就,不能继续从事先前的科研,导致这些骨干力量始终处于高端人才的初期阶段,且年复一年如是循环。这无疑是一种高层次人力资源浪费。

两会期间,一份由10名人大代表签名的关于《建立博士毕业生临时研究岗位制度》的建议案引发关注,焦点即为如何让博士生群体更好地成为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骨干力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3 11:45:07
博士生群体是重大科研课题骨干力量

冯长根在其建议案中指出,从国际惯例看,博士生及博士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一个国家高端科学研究具体执行者。近年来,我国理工农医类博士毕业生每年均超过3万人,2010年达34801人。上述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在攻读学位期间跟随导师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是研究团队的骨干力量

龚克在其建议案中也评价道:可以说,我国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都是在广大研究生参与下完成的;同时,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是未来各个领域的骨干人才。

由此,龚克认为,提高研究生待遇,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国内某知名大学,一名导师领衔的实验室,近5年毕业的博士生有11名,然而无一人继续原来的专业方向。其中有2人出国做博士后,2人到国外公司任职,1人进入国内外企,1人在民企,3人进入事业单位,仅有2人选择留在高校和研究所。

也就是说,唯有在高校和研究所工作的2人,其工作与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相近,其他人基本改行或完全改行。

据中国科协2010年度开展的“我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取向调查”结果显示,仅24.3%的博士生找到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完全对口;与在职博士相比,应届博士毕业生获专业对口职位的比例更低。

签名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彭先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博士生在跟随导师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科学前沿、探索自然规律、增长学识和才干,毕业就中断课题研究,“是莫大的浪费,更是一种奢侈行为”。

参与建议案签名的受访专家均表示,国家培养一名博士生大概需要20年时间,而目前一些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做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在本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毕业后无法在课题组继续原有研究方向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冯长根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这是一种高层次人力资源浪费,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3 11:46:22
项目未完博士生已毕业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30名理工科博士生共参与科研项目188项,其中“973”计划项目20项,“863”计划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3项,很多项目在重要研究方向上都会面临“项目没有完,博士生已毕业”的问题。

冯长根介绍,很多时候,博士毕业论文尽管达到较高水平,仍属于阶段性成果,更具价值的重大成果往往还在前头,而最具资格和技术水准达到更高水平的恰恰是那些“毕业”的博士。但由于学制有限,作为主力研究人员的博士生一旦毕业,不再继续原有研究,则会导致后续成果的延迟甚至中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3 11:48:30
在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中,人员费用比例偏低的问题较突出。”冯长根认为。

据介绍,我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员费用基本都严格控制在15%以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2011年前还没有人员费用相关规定。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例,2011年其资助额度约为60万元,研究年限为3年,根据规定,人员经费应为8万元,平均每年不到3万元,而课题组研究生和博士后往往有3~4名。

冯长根说:“如果没有横向课题支撑,导师支付博士生与硕士生的费用会非常吃力。”

基于目前的科研经费管制制度,这样的工资标准很难对博士毕业生产生吸引力,更遑论留住人才。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中还明确规定,劳务费的支出范围是参加项目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不包括聘用人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3 11:49:33
没办法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3 11:50:55
制度设计让留校成为障碍
冯长根在建议案中指出,博士毕业生离校转行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编制(队伍规模)已达国家规定饱和状态。由此,诸多制度设计限制了他们继续留校从事科研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主要包括事业编制的正式职工、临时编制的博士后、无编制的访问学者和流动岗位聘用人员。

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为减少和消除“学术近亲繁殖”现象,“鼓励高等学校大幅度减少或者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并逐步形成制度规范”。

该制度设计迫使博士毕业生很难以事业编制形式留校并在原课题组继续从事高端科学技术研究。

我国的博士后管理制度也规定,博士生毕业后不得申请进本校同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近年来博士后工作站大多鼓励企业申报,因而很多博士毕业生不能通过做博士后方式继续原来的研究。
另一方面,受财政制约,博士后名额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十分有限,这与当前全社会科研投资70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并不适应。

此外,作为一种补充的访问学者和流动岗位也不适于博士毕业生。

目前国内高校的访问学者一般接受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譬如《清华大学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工作管理办法》规定,“接受对象为普通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年以上的在职教师”,已把应届博士毕业生排除在外。

流动岗位制度本是一种人员聘用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本土”博士毕业生在流动岗位上无法解决户口、职称等迫切的问题,甚至一些单位将流动岗位科研人员与雇佣的临时工一并管理,不仅对博士毕业生的长远发展不利,更难说有什么吸引力。

例如,按照国家规定,研究生毕业后如果在临时岗位工作,而不是由某个单位正式接收,户口和档案须从培养单位转回原籍,这给研究生今后的就业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近年来,教育部虽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延长了学生毕业的择业期,允许户口档案保留在学校至2年,可在如北京一样的很多大城市,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当年年底之前落实好能解决户口的单位,否则不能留京,就会成为“北漂”,购房、购车、子女就学等都会受到影响。

而且,学校帮助保留户口,仅仅限于“保存”,不办理任何业务,如遇到婚姻登记、出国、补办身份证等,须先“将其户口和档案派遣回生源地就业主管部门,再由生源所在地的有关部门开具证明材料”。

就目前的户籍制度而言,很多博士毕业生不得不放弃所热爱的研究工作,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先找一家单位解决户口和档案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