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群体是重大科研课题骨干力量
冯长根在其建议案中指出,从国际惯例看,博士生及博士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一个国家高端科学研究具体执行者。近年来,我国理工农医类博士毕业生每年均超过3万人,2010年达34801人。上述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在攻读学位期间跟随导师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是研究团队的骨干力量。
龚克在其建议案中也评价道:可以说,我国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都是在广大研究生参与下完成的;同时,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是未来各个领域的骨干人才。
由此,龚克认为,提高研究生待遇,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国内某知名大学,一名导师领衔的实验室,近5年毕业的博士生有11名,然而无一人继续原来的专业方向。其中有2人出国做博士后,2人到国外公司任职,1人进入国内外企,1人在民企,3人进入事业单位,仅有2人选择留在高校和研究所。
也就是说,唯有在高校和研究所工作的2人,其工作与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相近,其他人基本改行或完全改行。
据中国科协2010年度开展的“我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取向调查”结果显示,仅24.3%的博士生找到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完全对口;与在职博士相比,应届博士毕业生获专业对口职位的比例更低。
签名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彭先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博士生在跟随导师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科学前沿、探索自然规律、增长学识和才干,毕业就中断课题研究,“是莫大的浪费,更是一种奢侈行为”。
参与建议案签名的受访专家均表示,国家培养一名博士生大概需要20年时间,而目前一些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做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在本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毕业后无法在课题组继续原有研究方向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冯长根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这是一种高层次人力资源浪费,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