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博
11867 6
2015-01-27
有人评价称,学术研究是一流的人干的一流的事,投行报告是二流的人干的二流的事,而财经评论则是三流的人干的三流的事。对于最后一类,又常以叶檀为例,来说明财经评论可以乱写,都是乱写。

学术研究、投行报告和财经评论,本没有优劣之分。投行报告和财经评论也需要有研究功底和研究基础。包括陆铭教授等在内的很多杰出学者每次有了科研成果后,再根据受众的不同,调整语言风格,或发给媒体,或发给有关机构。学术研究、投行报告和财经评论只是受众有差异,因而表达形式不同而已,本质上都应该严肃、严谨、认真和负责,且不失专业化。不能因为有了一个叶檀,就误认为财经评论就可以都像她一样瞎写。

事实上,我得收回最后那句话,因为我确实从来没看过叶檀的文章,而也只是听到有那么几个人说到她的文章不咋地,于是我也跟着这么认为。但稍微斟酌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不对的。我们就从研究的范式来探讨一下。

如果我们要得出“叶檀的文章很烂”这样的结论,那我们的论据是什么?

张三李四的话固然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一样佐证,但这显然不足以支撑我们得出结论。而且这属于间接论据,我们的直接论据又是什么呢?可能说看了她几篇文章,确实发现了一些错误,但她一共写了多少文章,这几篇看过的文章占她所写的全部文章的比例是多少。只看了几篇的话,从统计上说,有可能就是奇异的样本点,可以直接排除掉。即便我们按科学的统计方法做了抽样,随机选择某些阶段看过,那我们的准确结论也得基于某置信区间。

前面引用张三李四的话作论据,可能还存在一个引用不当的问题,形象地作个类比,每月进账20万的人说每月进账2万的人赚得少,但每月进账2千的人也能这么认为吗?这种类比不见得特别精准妥当,但至少可以提醒我们,别人的看法仅是基于他的背景、他的立场,不一定就如公理般正确。

再者,一个学历史的博士跨专业来做财经工作,必定有一个探索、摸索的过程,只要她确实写得越来越好,客观地讲,就不应对她嗤之以鼻。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中间也走过不少弯路,有过错误,而且错误还很大,但现在世界对中国经济成就的整体印象不会一直停留在那个错误阶段上。对待一个国家如此,对待个人难道不是更该如此?

总之,上述认证的核心论点是“叶檀的文章不一定很烂”,继而从中可以提升的观点是:作为博士生,首先要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7 14:32:48
叶是学历史的,现在都成了财经评论家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9 11:02:28
叶大妈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没有逻辑和理论的支撑,只有统计数字的简单堆砌,再加上夸张的描述以博人眼球是她文章的主要特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31 21:33:55
同意楼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 18:14:53
说真的,她就是为了赚钱博眼球,水平有限,包括之前还当车模,给某汽车品牌做广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3-28 23:57:55
呵呵,拜托搜下人家的介绍好吗?她是学经济史的博士。知道研究经济史对于投资的重要性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