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959 76
2012-04-10

                   书.jpg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参与方式】
          活动时间内,直接于本帖后回复,发表书评或建议。
【获奖条件】
         分享一段您对某件事的批判性思考,或者对“批判性思维”的观点,即有机会获赠最新畅销书《批判性思维》一本!

【活动时间】
        2012年4月10日--4月18日
【本期奖品】
        机工华章畅销书《批判性思维》一本,本次共赠送六本。
【评奖单位】
            由人大经济论坛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共同评选,结果将于4月20日以后于本帖公布

敬请关注!      第2、3、4楼为《批判性思维》一书的精华内容,供坛友品读、参照进行评论。涉及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内容介绍】

本书是美国最为畅销的大学教材,连续九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本书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指出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思维训练教科书!

“十大思维谬误”教你如何正确思考与决策。

十大思维谬误

1.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 :通过批评其来源而反驳某立场或论证。脱口秀主持人乐于此道。

2. 稻草人:为了反驳对方立场,以夸大、错误表达等方式曲解其立场,使对手陷于不利。

3. 源自愤怒的“论证”:顾名思义,以愤怒替代理由和判断,如政治论辩沦于对骂。

4. 威吓手段:试图通过威吓对方来证明某观点。你不难想到例证。

5. 仓促概括:过于相信由小样本得出的结论。

6. 群体思维:任凭对某群体的忠诚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如,裁判员吹我们队犯规太多了。

7. 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

8. 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也可称之为逃避现实的谬误。

9. 诉诸公众的“论证”:认为“大家”都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

10.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联系。

【2楼】

钱颖一  论中国教育扼杀创造力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犹太人在全世界只有两千万人口,还没有上海市的人口多(如果加上流动人口的话)。而犹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接近200人。中国13亿人口,至今只有8位华裔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且他们的获奖工作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犹太人不仅在科学上成就非凡,在创业上也非常突出。在美国NASDAQ上市的公司中,除了美国以外上市最多的国家,就是以色列。

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两点相似: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我们中国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也很大。但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与同样重视教育的犹太人有所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的落脚点是“学知识”,而后者的侧重点是“提问题”。如此不同。

    2010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至今为止是以大取胜。我们的教育特点与我们目前的竞争优势有直接关系。我们的学习能力强,对已有知识掌握快。不仅如此,我们还善于模仿并加以改进,而且有执行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成为从开放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正是开放把新的知识传播过来,而我们则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学会别人的发明和技术,再加上我们的改进,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但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抵消我们在另些方面的劣势。我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我们的教育方法中的靠认真刻苦,靠时间投入,靠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靠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我们承认我们仍然大而不强。强从哪里来?从创造性中来。人的创造性,就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了。有人会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也许。但是不应忘记,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可以把原始的创造性扼杀或毁灭。我们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学知识,教育者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这种理念本身可能就是问题。

创造性从哪里来?我认为有三个基本元素,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它们都不是“知识”本身,都是超越“知识”本身的。

首先是好奇心。几年前,有几位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来到清华与学生座谈。当问及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勤奋、努力、数学基础,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正是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感到好奇,才激发他后来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

第二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正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想象力,也正是乔布斯的想象力,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生活方式。

第三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英语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就是善于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同时,批判性思维又不是对一切命题都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据说去年有几位来访的美国大学校长与我国教育界高层领导会见,当被问到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中表现的优缺点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基础知识好,但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三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的。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

客观地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在这个文化中,这三条不仅是缺乏的,而且是被视为有害的。本来,人的本性中有这三方面的潜能。但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把它们扼杀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问题与具体学科无关,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工科,还是医科,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是一样的。

创新源于好奇心,创新源于想象力,创新源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最后,我要说的是: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

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3楼】

【李开复】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思维:1、好奇心,学会发问。2、批判性思维,不要僵化的认为每件事情只有一个标准答案。3、一个很好的创新很可能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对用户来说,简约可能更美。4、跳出框框思考问题。


【4楼】

【薛蛮子】#热博重温#读一篇美国高等教育文章,说有三项能力在美国教育界被认为是大学生最重要能力:分别是理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综合推理complex reasoning,以及书面表达writen expression能力。哈佛耶鲁所有学生都必修写作课,可见其重要。仅从最直观写作能力而言,中国大学显然不如此重视。http://weibo.com/1813080181/yckqylScw


中奖名单:骆紫西食神,w_zhexf,szc009,ludaojun,zy1798001

请中奖者尽快通过站内短信告知收件人、收件地址、联系电话、邮箱,我们将安排邮寄。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10 14:14:10
第1章批判性思维基础

加利福尼亚的比特镇,是一个位于普林斯顿和奥德本德之间的农业小镇,坐落在162高速公路和萨卡门托河的交汇处。尽管如今也有了酒吧和杂货店,但比特镇以前并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沿着高速公路人们能看到弃置的锈迹斑斑的农具。以前出现在比特镇的新行当日光浴沙龙,也已经倒闭了。在萨卡门托河谷,盛夏时分的似火骄阳往往能将柏油路晒化。对于比特镇的居民而言,如果作购买选择的话,他们愿意花钱防晒而不愿花钱去做所谓的“日光浴”。对于曾经出现的日光浴沙龙经营计划,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是不难发现其不足之处的。
在亚特兰大,50多个居民因为信奉印度大师希拉·拉坦·马内克的劝诫而用双眼凝视太阳,马内克告诉他们,通过这样的练习人们可以补充能量并能拥有清晰的思想。但具有眼科知识的专业人士或者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会告诉你,这样做更有可能伤害你的眼睛。
在芝加哥,警察在缉拿嫌犯时偶尔经过一个大门敞开的车库,发现车库里有人正在将价值67万美元的大麻装入口袋。由此三个涉嫌贩卖大麻的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拘捕了。这些嫌疑人若稍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在从事不当行为前关上车库的门。
罗斯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服用Vicks VapoRub(一种止咳镇痛的外用药膏)是他治愈感冒的关键。尽管药瓶上写着“禁止内服”的字样,罗斯还是建议身边感冒的人吃一汤匙,并说:“吃了这个,你的感冒症状就会消失。”或许是服用Vicks VapoRub让罗斯的感冒好了,但通常情况下,无论你吃什么,几天以后感冒的症状都会自动消失的。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人类的智慧已经让我们可以搭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尽管我们可以利用遗传物质改变生命的形式,尽管我们可以设计出能够战胜象棋大师的电脑程序,但一方面我们享受着人类智力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明智的行为。宇航员莉萨·诺瓦克,一个本来在很多方面都是名不虚传的人,在面对情敌时候的行为却让人难以置信。为了“会会”这位和自己一样爱上宇航员威廉·奥弗雷恩的情敌,莉萨·诺瓦克从休斯敦驾车出发赶到佛罗里达的奥兰多。为了不中途停车找厕所,诺瓦克还穿了宇航员专用纸尿裤。据警察称,为了威胁情敌,诺瓦克随身携带了刀、胡椒粉、仿真手枪等工具。因为这件事,诺瓦克不仅毁了自己的声誉,也结束了自己宇航员的职业生涯。诺瓦克的故事说明,当情绪、偏见或不好的主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理性就不起作用了。
1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我们并不总是像上述各例那样形成判断或做出决定。做出更好的判断的利器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下面的“洞察”栏目中我们罗列了批判性

□ 批判地思考,摄影者利用遥控拍摄了这张精彩照片。
资料来源:Chicago Sun睺imes,June 28,2007盢ewsoftheweird眂om
思维的各种要素。但归结起来,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值得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往往不是指断言的真假本身,而是指对我们面临的断言进行评估。也可以说批判性思维的主旨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当我们考量某个主意好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由于思想决定行动,我们如何考量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往往就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是否明智。

洞察

批判性思维列表
正文中我们简略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但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大学学习评估(CLA)项目具体罗列了很多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技能,率先掌握这些技能就能使你脱颖而出。这些技能为:
学生是否善于:
□ 判断信息是否恰当
□ 区分理性的断言与情感的断言
□ 区别事实与观点
□ 识别证据的不足
□ 洞察他人论证的陷阱和漏洞
□ 独立分析数据或信息
□ 识别论证的逻辑错误
□ 发现信息和其来源之间的联系
□ 处理矛盾的、不充分的、模糊的信息
□ 基于数据而不是观点建立令人信服的论证
□ 选择支持力强的数据
□ 避免言过其实的结论
□ 识别证据的漏洞并建议收集其他信息
□ 知道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答案或唯一解决办法
□ 提出替代方案并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 采取行动时考虑所有利益相关的主体
□ 清楚地表达论证及其语境
□ 精准地运用证据为论证辩护
□ 符合逻辑地组织复杂的论证
□ 展开论证时避免无关因素
□ 有序地呈现增强说服力的证据
资料来源:http://www盿acu眔rg/peerreview/pr_sp07_analysis1眂fm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提高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

□ 对于救援队的行动而言,坏运气和错误的判断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会让人变得更聪慧,这两者同样重要。正像有人给我们来信所言,与放弃理性思考的人论辩就如同给死人服药。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技能不是让你在一时一事上精明起来,而是让你总体上更明智。本书介绍的思维技能可以运用于人们谈论或思考的任何领域。同样的思维原则既可以运用于你的日常决定(如:是否以及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可以运用于关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美国是否要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全球变暖是否构成对人类的威胁)。无论是举足轻重的还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你越多地运用批判性思维,你的思维就越经得住考验。

现实生活

乙醇花招?
在此书写作的过程中,美参议院通过了能源法案,该法案要求在2022年到来之前,乙醇的使用量必须提高至每年360亿加仑,这是目前乙醇生产量的7倍。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参议员都认为该法案既有益于改善环境,又能减少我们对石化燃料的依赖,总统也满怀热情地支持该法案。但燃烧乙醇并不比燃烧汽油清洁,乙醇也不比石油便宜。目前,乙醇的消费量占汽油的35%,但它消耗了全国玉米的20%。即使将全美的玉米都变成乙醇,也只能再替代目前使用的汽油的12%。真要改变汽油消费的现状,就需要占用大片目前的耕地来种植玉米加工乙醇,而这将严重扰乱全球的食品价格。
目前的乙醇法案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有时候,批判性思维在华盛顿放假了。

资料来源:A source from the Left:“The Ethanol Scam: One of America餾 Biggest Political Boondoggles,”by Jeff Goodell,Rolling Stone Magazine,Issue 1032, posted online July 24, 2007
A source from the Right:Ethanol餾 a Big Scam, and Bush Has Fallen for It, by Kevin Hassett,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Short Publications (<http://www盿ei眔rg/publications/pubID23871,filter盿ll/pub_detail盿sp>)

如果罗斯知道“在此之后”的谬误,他或许就不会得出关于Vicks VapoRub治愈他的感冒的结论。如果诺瓦克女士考虑到可能的后果,她就不会进行那次900多英里的长途驱车之行。假如比特镇的伙计们考虑到与他们的生意明显相关的因素,他们或许会经营更有可能成功的业务。那些执迷于大师的亚特兰大人如果想到“凝视太阳可以获致思想的清明”是如此怪异,他们就可以让自己的视网膜免于损伤。
或许你从来就没有像上述例子那样作出不明智的行动,但每个人都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智慧的人只是使犯错误的可能降至最低,并知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批判性思维正是借此让你更聪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使用本书教材,你就会参与到学员们相互批评对方思想的活动中。大家都知道审视自己思想的缺陷和不足的重要性(尽管我们往往不这样做),但很多人都认为这与审查别人思想的瑕疵截然不同,因为后者有时被视为人身攻击。正所谓:“人人都有权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批评别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人身攻击或贬诋他人。提出我们不吃Vicks VapoRub的理由并不是攻击罗斯,而是在帮助他正确判断,恰恰是不指出别人观点的漏洞反而可能会酿成大错。不久前的一篇报道称:一些十多岁的孩子想出了一种新游戏,他们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旋转木马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小货车上,当有人去坐旋转木马时,他们就飞速将货车驶离原位。他们真的这样做了,导致在木马上的那个人重重摔下。其后,驾驶小货车的人受到了谋杀的指控。当然,这时候我们不能说“他有权保留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如果朋友打算在比特镇开日光浴沙龙,而我们恭维他这是好主意,那我们就不是善待朋友。如果我们不愿倾听他人的意见或不愿对自己的观念作批判性思考,我们就没有善待自己。
12基本概念:断言、论题和论证
构成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断言(claims)、论题(issues)和论证(arguments)。识别、分析和评价这些构成要素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断言
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断言”用于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传递信息、表达意见或信念(除了我们关注的这些用途,“语言运用”专栏“以言行事”还展现了断言的其他用途)。陈述(statements)或断言(我们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区分为真的或假的。“哥伦布是俄亥俄州人口最多的城市”是真的;“哥伦布是俄亥俄州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圈”是假的(克利夫兰德比它大)。“其他星球上有智力生物”或者为真或者为假,只是目前我们还不能断定。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就是检查和评估断言以及各断言之间的关系。
我们探讨的断言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也可以是事关重大的。无论是关于牙膏对牙齿是否有美白作用,还是关于是否需要弹劾总统的问题,都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你提出断言或对某种断言进行审查也都需要批判性思维。
对一些断言我们无须评估,无须仔细审查就能甄别它们(如我们曾提到的例子)的正误。我们不必苦思冥想就能断定自己是否嗓子疼,只要打个电话就能知道Costco是否还在营业。但对于事关重大的决定(我是否要和见到的这个人结婚),对于社会事件(是否要在我们的国家实行全民医保),对于世界的现象(是否偶尔会发生超自然的事情),我们就必须谨慎审查和评判。对于那些身居要职的人,他们的决定往往关乎其他人的切身利益,面对这样的决定,就格外需要高水平的审视。
论题
当我们对一个断言进行审查的时候,即当我们探究断言之真假时,我们就提出了一个论题。批判性思维主要关注这样一类断言:被论证支持或反驳的论题。“论题”实际上就是“问题”(question),我们可以互换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问题”就是指某个特定的断言是否真实。解决问题就是对断言的真假做出回答。

语言运用

以 言 行 事
做出断言或表达对问题的立场并不是语言的唯一重要作用,语言还可以被用来做其他许多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假设、猜测、设想及提议,可以用语言来消遣或娱乐,可以用语言说服他人(包括你自己)接受某种观点以及试图让人(包括你自己)采取行动。我们用语言祷告、许诺、表扬、鼓励、说谎、欺骗、羞辱、侮辱、道歉、安慰、发牢骚等(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运用语言在干什么)。所有这些表达的成效、效力、完备性、合法性、真实性、创造性、清晰性等品质都受批判性思维的检验。但本书主要关注语言的两种功能:做出断言和提供论证。我们也兼顾语言的提假设和做猜测功能。
以下是以言行事的各种不同方式:
红肉对你无害,蓝/绿肉呢,对你有害。(逗乐)
我喜欢读你的书,如果必要我还希望读你的其他作品。(希望这是夸奖,但……)
进食两小时内勿服用此药。(某药物的服用说明,但不知道是指饭前两小时、饭后两小时还是二者都指。警示)
每当看到电视上世界各地饥饿的可怜孩子,我都止不住流泪。我的意思是,我愿意像他们那样骨感,但我不要苍蝇、死亡之类的东西。(表达同情)
他们对科学所知甚少,以致于没有意识到在别人看来他们是多么可笑。(解释巫师)
这归因于本国种族众多。(全国步枪协会主席解释高谋杀率)
我和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比尔·克林顿,撒个小谎)
奥萨马·本·拉登或者活得不错,或者活得不太好,或者已经死了。(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让我们不知所云)

例如:弗吉尼亚州参议院对最近在男孩中时兴穿超短裤的倾向不认同,他们考虑要将露出内衣的穿着方式定为非法。于是,在弗吉尼亚参议院出现了一个论题:暴露内衣的穿着是否为非法。我们要记住的是:当对一个断言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面临一个问题或出现一个论题。
我们将会发现,在实际生活的境况中,重要而且往往困难的是准确识别到底什么是有问题的断言,即论题到底是什么。我们识别论题的困难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从有意混淆到含混的术语以及思想本身的混乱等。

现实生活

航空公司用羊祭祀天神
加德满都(路透社)——在其拥有的一架波音757飞机出故障后,尼泊尔国营航空公司用两只羊来祭祀印度教的天神。尼泊尔航空公司拥有两架波音飞机,其中一架出故障后,该公司的一些服务被延误。
依照印度教的传统,祭祀活动于星期天在该国唯一的国际机场加德满都机场的故障飞机前举行。
航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宣布“故障已经解除,航班已恢复飞行”。但他并没有解释到底是什么故障。
当地媒体于上周指责该航空公司由于电力故障陷入困境。
用羊或水牛等动物来祭祀印度教的各种神明在尼泊尔很常见。

资料来源:—Posted on Reuters Oddly Enough News Web site, September 4, 2007
我们试图寻找论证来支持“祭祀提高飞行安全”的断言,但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成功。尽管我们不指责其他的修理方法,但我们更热衷于机械学方法。

让我们来看看沃伦·哈定总统在1821年3月4日的就职演说上的一段话:
我们曾毫无准备地错过了面临的实际挑战,现在该考虑如何让我们所有的公民都加强公民责任并增加成就。
你能理解哈丁的意思吗?没有人能理解,因为这些话本身就不表达任何意义。我们将在第3章中阐述关于如何理解一个断言的意义。
对于如何审查一个断言而言,关键是知道如何支持或反驳这个断言的真假。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确定断言的真假,对于如何通过论证支持或反驳断言我们就束手无策。对于断言“在别的空间上生活着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我们不知道何种证据能支持它的真,也不知道何种证据能说明它的假。对于“我的手表可以闹铃是因为看不见的精灵在里面工作”这样的断言,我们也无从确定其真假。

洞察

断言的要件
如果无从知道一个断言何时为真何时为假,谈论断言的真假就没有意义。换句话说,只有针对清楚地表达意思的断言、一个合乎语法的断言,我们才能谈论它的真假。
语句“Carbostats always contain at least gymfixle”就不表达任何意思,因为句首和句末的单词都没有意义。我们也就无法谈论它的真假。
语句“蓝色重于四磅”就不合语法。尽管每个单词都有意义,但整个句子却没有意义,它把两个完全无关的概念(重量和颜色)用在一起。人们可以测量颜色的色调和亮度,但无法测其重量。所以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断言的真假。我们这里所谈的是字面解释。若用比喻的方法来解释“深棕色比黄色要重”也未尝不可,但这表达的是颜色深浅,而不是其重量。语句“他的心灵充满着精神”也只能通过比喻来解释,很难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充满着某种精神。

意义不清的断言未必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有人声称“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听起来没什么疑问,但一旦仔细审查,我们就会提问:何种数据支持或反驳这个陈述?
论证
一旦我们清楚了论题是什么,下一步就是评价支持或反驳这个断言的论证,并断定论题的真假(本书对推理和论证的使用不加区分)。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最重要因素,尽管论证可以很复杂,但究其实质,论证的概念很简单:我们从事论证是为了给一个断言的真提供理由。如对于问题“萨姆是否有理由不上课”,萨姆对老师说,“我祖母去世了,我要去参加葬礼,所以不能上课。”萨姆就为他有理由不上课提供了自己的论证,至于他论证得怎么样是另一个问题。

现实生活

“环保大突破”
1989年,在获得环保局(EPA)的批准后,美工程兵开始向波多马克河倾倒污泥,直至1993年,环保局许可的最后期限截止后,倾倒行为仍在继续,以致于2002年环保局重新许可。环保局在2003年的备忘录中试图证明他们的决策是合理的:从一个方面说,倾倒污泥保护了鱼类,因为人们不吃这些鱼了,而鱼可以游到上游去产卵。
哇!通过污染来保护。试想我们用此方式来保护境内所有河流的鱼!同时又可以解决所有的污泥问题!加州共和党的国会议员在评论上述备忘录时说道:“这是我看到的最愚蠢的官僚和最违背逻辑的实例。”

资料来源:“EPA:排污有利于鱼”,飞钓,200212。
实际上,可疑的是EPA的论证的前提,而不是其逻辑。

论证由前提(premise)和结论(conclusion)构成。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断言,被前提支持的断言是论证的结论。例如:
前提:萨姆的祖母死了,他要去参加葬礼。
结论:萨姆有理由不上课。
结论回答了论题中的问题,因此往往认为论证的结论表明了对论题所持的立场。
论证往往不像萨姆的论证那样只由一个前提构成。爱因斯坦的E=mc2的结论需要一系列高深的数学和物理理论的支持,而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对E=mc2的论证。
萨姆的论证是否好论证决定于他的前提是否的确支持了结论——是否确实为结论提供了理由。好论证的标准有待进一步阐述,但目前需要指出两点:第一,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真的。一个论证的前提的真往往需要新的论证来支持,这样,一个论证的前提就是新论证的结论;第二,前提和结论必须是相关的。相关的要求是指:前提为真的确能增加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分析和评估论证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但目前我们要弄清的是论证的概念。
论证有两个构成部分:其一是前提;其二是结论。其中前提为结论提供理由(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我们用“论证”这个词仅指前提,如“你为自己的结论提供了好的论证”)。
论证不是什么
相信你已经注意到我们所说的“论证”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争吵或争辩。尽管激烈的意见交换难免会伴随争辩,但这和批判性思维之间有一定距离。批判性思维中的论证,往往并不需要两个人,我们一直是为自己的目的论证。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貌似论证的“论证”实际上并不是论证。下文只是一系列事实的罗列:
身份信息的失窃较上一年度增多了至少10倍。
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如何轻易地获取他人的社会安全号码、银行账号等信息。
当地警方提醒大家谨防他人接近上述信息。
尽管上述各断言的主题相近,但没有任何一个断言为其他断言提供理由,因而不构成一个论证。但下面的文字就不同了,你能否看出其中包含着论证:
过去一年中学会窃取他人身份信息的人成倍增加了,所以你比以往更容易成为窃取信息的受害者。
这里的第一个断言作为理由为相信第二个断言提供了支持。这两个断言就构成了一个论证,因为窃密者数目的增加为更容易受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13再谈论证
往往有其他的表达成分夹杂在论证之中,如修辞、题外话或幽默。要从中发现真正的论证就需要适当的整理。本书将会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引,但更多地依靠个人的训练。识别论证的困难还表现在往往会把论证与另外两种情况混为一谈:混淆论证与解释、混淆论证与说服。
论证与解释
2005年,科罗拉多年仅23岁的建筑工人帕特里克·洛勒不慎将钉枪中的钉子射入了自己的头部,直到几天以后去看牙医时,洛勒才意识到这一点。牙医听洛勒诉说自己剧烈的头疼后,通过X射线才发现症结不是坏牙,而是4英寸长的钉子。外科医生通过手术取出钉子后,洛勒才算解脱了疼痛,但他又陷入了财务困境。由于没有缴纳医疗保险,他无力支付所欠的10万美元的巨额医疗费。
上述关于洛勒的文字中既有解释也有论证。“因为他脑袋里有钉子,所以洛勒的牙齿剧烈疼痛”,是解释,这是在探寻问题的原因。与之不同,“洛勒应该上医疗保险,因为他支付不起医疗费”,就不是解释而是论证。由于种种原因,论证和解释容易混淆。让我们来比较有关不幸的洛勒的两种不同表达:
①洛勒头疼因为他脑袋里有钉子。
②洛勒该上医疗保险因为他不能支付医疗费。
这两个表达都是“X,因为Y”。论证包含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前提)是据以认为另一部分(结论)为真的理由。表达②是论证,因为洛勒不能支付医疗费是据以认为他该上医疗保险的理由。与之相对,表达①中,洛勒脑袋里有钉子不是据以认为他头疼的理由。对洛勒而言,不需要理由他也能知道自己头疼。“他脑袋里有钉子”不是证明洛勒头疼的理由,而是表明引起他头疼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而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或它是如何制作的等。论证一条狗身上有跳蚤和解释狗身上有跳蚤的原因是不同的思维,论证暴力犯罪的增加也不同于解释犯罪率升高的原因。提出对荷兰榆树病的解释也不同于证明该解释是正确的。尽管解释和论证容易被混淆,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
论证与说服
就像“农民需要干旱,国家森林边需要修路”,这样的表达是要告诉大家:对于国家森林,修路不是好事。但这只是从不利的角度来描述在国家森林边修路,这样的表达不是论证。有人把论证界定为说服某人接受某种观点,但这并不正确。论证是证明或支持某结论,而说服某人是赢得他同意你的观点。从逻辑的观点看,论证和说服是不同的思维。的确,试图说服别人时往往要运用论证。但论证并不总是用于说服,说服往往也不一定借助于论证。事实上,在各种说服的手段中,提供论证往往是其中效果最不显著的。正因如此,广告中很少涉及论证。众所周知,人们往往并不接受好的论证而对漏洞百出的论证却能心悦诚服。宣传、奉承等都不失为卓有成效的说服手段。
14两种好的论证
逻辑学家将好的论证分为两类:好的演绎论证和好的非演绎论证。目前,我们不必关注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的区分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将在第2章进一步阐述。
演绎论证
好的演绎论证(deductive arguments)被称为“有效的”。一个论证是有效的,指该论证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形。例如:
前提:乔希·富尔彻生活在阿拉斯加。
结论:所以,乔希·富尔彻生活在美国。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因为不可能发生乔希·富尔彻生活在阿拉斯加但不在美国的情形。另一个有效论证的例子:
前提:乔希·富尔彻比他妻子高,而且他的妻子比儿子高。
结论:乔希·富尔彻比他的儿子高。
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如果其前提为真,则其结论得到了证明。
非演绎论证
好的非演绎论证(inductive arguments)的前提并不证明其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也就是说,如果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为真,那么就提高了其结论为真的可能性。
前提:乔希·富尔彻生活在阿拉斯加。
结论:所以,乔希·富尔彻使用驱蚊剂。
乔希·富尔彻生活在阿拉斯加提高了他使用驱蚊剂的可能性。
前提:生活在比特镇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沐浴在阳光下。
结论:所以,日光浴沙龙在那里不会受到追捧。
非演绎论证的前提如果为真,提高了结论为真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对于结论提供的支持程度越高,非演绎论证越强。第2章我们将回到这个问题。
15识别论证
识别论证并非轻而易举。对论证的理解是识别论证的指南。但以下知识对我们识别论证不无帮助。
论证的两个部分
无论是演绎论证还是非演绎论证,都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一个部分提供让我们相信另一部分的理由。论证的根本标识词为“所以”之类的词语。构成论证至少要有两个断言,而且各断言间(或明示的或暗示的)以“所以”等词语连接。“甲说、乙说且丙说……”之类的表达不是论证。因为其间没有证明或支持的关系。仅当的确“发生了事甲和事乙”是“发生了事丙”的理由时,“发生了事甲且发生了事乙进而发生了事丙”才构成论证。例如,“谋杀发生在客厅,且玛斯达上校当时不在客厅,所以玛斯达上校不是谋杀者”是论证。
遗憾的是,论证的标识词“所以”往往并没明确表达出来。如:“米勒啤酒味道好,我们该多买些”。 更有甚者,论证的前提或结论也有可能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识别论证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多地训练。目前我们要记住的就是:论证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前提)证明或支持另一个部分(结论)。
论证的语言
论证的提示词是识别论证的指南。除了“所以”之外,论证之结论的提示词还有:
由此得出……
这表明……
于是……
因此……
结果……
我的结论是……

□ 在必要的时候,批判性思维者会仔细审查符号的意义。
论证的前提也有其指示词,如:
既然……
因为……
由于……
依据……
“我们不该经营日光浴沙龙因为阳光对于比特镇的人已经过剩”,这个论证的前提就是“因为”所连接的“阳光对于比特镇的人已经过剩”。
在没有任何指示词的论证中,我们只能通过这段文字到底是否试图证明或支持某断言来识别论证。

16其他术语和概念
我们使用的不少术语来自日常语言。对于人们所持的意见、观点、想法、信念、观念等,本书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不作区分。对于人们表达意见等的陈述、判断、断定以及我们乐于使用的断言等,本书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也不作区分。下面介绍几个批判性思维中常用的重要概念。

尽管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对“真”(truth)的概念的探询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断提出解释“真”的具有竞争性的理论。但就本书所涉及的对“真”的理解而言,我们不需要深入探究历史上的各种相关论争。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任何断言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无论一个断言所涉及的内容是什么,也不管人们对断言所持的态度,真和假是断言的特性。
断定一个断言为真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下列语句都在作相同的断定:
桌子上有本书。
桌子上有本书,这是真的。
事实上,桌子上有本书。
我同意,桌子上有本书。
知识
尽管日常生活中我们明白“我知道”意味着什么,但针对“知识”(knowledge),哲学家们展开了深入、持久的论争。通常满足下列条件时,你就有资格说自己知道“桌上有本书”是真的。(1)你相信桌上有本书;(2)你已经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自己的信念;(3)没有理由怀疑你会在相信此事上犯错,如你曾多夜未眠或服用迷幻药之类。
彻底的怀疑论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但人们不禁要反问:他们何以知道这一点?或许他们答复是猜测到这一点的。理想的情形下,我们依以上提及的条件为标准来认定一个断言是知识。值得推荐的是19世纪著名数学家W·K·克利福德的格言:“对于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时候贸然相信都是不明智的。”
价值判断
有人在听完西班牙吉他手迭戈·多雷斯的音乐会后,告诉他的朋友“太棒了”,“这是我今年参加的最好的音乐会”。这些话语都是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s)。价值判断是表达评价的断言。上述两个价值判断都对被评价对象做出了积极评价。“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的足球活动很棒”、“我们该在比特镇开日光浴沙龙”都是对被评价对象表达赞成意见(尽管该表达赞成的断言可能是错误的)。“乔恩·斯图尔特比任何总统候选人都更胜任总统”表达了相对于实际的总统候选人而言,对乔恩·斯图尔特的正面评价。总体而言,价值判断是这样一类断言,人们利用它表达对被评价对象好/坏或较好/较差的判断。
由于评价尺度的不同,有种种不同的价值判断。美—丑是一种评价尺度。“某演员(绘画、歌曲、马、婴儿等)很漂亮”是在进行美学评价。“西班牙番茄冷汤是最美味的冷汤”是对食物的价值判断。“这不是购房的好时机”是实用价值判断。
无论处理大事还是小事,价值判断都是有用且重要的。当我们在事物之间作比较或在价值间作取舍时,都要借助于价值判断。例如,你在考虑是否要去看布鲁斯·威利斯的新电影《虎胆龙威27》,经常和你一起看电影的一位朋友告诉你:“我看了,很棒!”或者她告诉你:“别去看了。我看过,糟糕的片子。”这些信息对你就是有用的,或许它们促成你决定是去看电影还是在家里看电视剧《宋飞正传》的重播。当然,这个例子中的价值判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另一些情形下,价值判断就是举足轻重的,如医院以及心脏外科大夫优缺点的比较。
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是对目的或行为作出道德及伦理评价。“他是诚实的”是道德价值判断。“切勿偷盗”(出自旧约十诫)及“不作恶”(Google公司的座右铭)也是道德价值判断。正如十诫赋予“偷盗”以否定的价值,Google公司的座右铭对“作恶”予以否定。这些例子中所表达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特定的价值判断所表达的价值倾向往往是难以断明的。第12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一点。
目前,我们要澄清对于价值判断的一个常见误解。不少初学者误以为: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同等地合乎情理,人们可以随其所好地接受任何价值判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价值判断纯属个人意见,价值判断可以免于经受批判性的检验、决策。这往往是逃避困难的牵强借口。因为不愿意或不善于挑战或辩护价值判断就寻找如下借口:价值判断都是未经证实的个人意见,不能对之进行挑战或辩护。
另一个更严重的误解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说明这一点。
如果你认为内华达山脉浅色啤酒比Bud Lite更好喝,而你朋友的喜好正好和你相反,这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因为口味无可争辩。如果一个人认为帕里斯·希尔顿魅力超群而另一个人不以为然,我们也不必对这两种意见分辨高低。不同的喜好和经历会导致人们在上述两例中持不同意见。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可以解决上述争议。处理这类争议的方法是:对于“味道更佳”“美丽超群”这类描述,人们可以在差不多的情形下依其喜好使用。之所以说“差不多”,是因为即使对这种情形,也不是毫无限制。如果一个人认为蓖麻油味道可口而畅饮蓖麻油,我们就不能处之泰然,或许他根本不理解我们常人所说“味道可口”到底指什么。同样,如果有人说桑德拉·布洛克和布拉德·皮特长得丑,我们不禁要怀疑他谈论的到底是谁或他究竟是否明白“丑”的意义。
通常我们有公认的解决争议的方法。如果两个人争论帕里斯·希尔顿是否高于5英尺4英寸,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为了确认谁的观点错误,可以测量帕里斯·希尔顿的身高来解决问题(尽管对于争论者而言测量帕里斯·希尔顿的身高并非易事,但我们只说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关注实践的可操作性) 。
或许你会认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判断,价值判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情况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较具严肃性的例证。你偶然见证了如下场景:三个十多岁的男孩悄悄潜入城市公园的围栏里,公园里有当地孩子们钟爱的一头驴。潜入的几个男孩想骑驴玩,但驴并不听话,被惹怒的男孩们用树枝鞭打这头驴。当驴被打得衰弱的时候,男孩们变本加厉地鞭打,以致于驴已无法站立。这时候男孩们找到一条绳子将驴吊在一棵树上,最终导致驴在挣扎中死去(这是曾发生于华盛顿某公园的真实事件)。
试问:此时你的合理反应仅仅是思考孩子们做得正确与否吗?你当然应该采取行动制止孩子们虐待驴的行为。如果有人真的认为对上述孩子们的行为既可以作正面评价又可以作负面评价,那倒是引人深思的。这个例子显然不同于“这种啤酒味道鲜美”“帕里斯·希尔顿的确走红(或不红)” 等例,对于后者可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对于前者却不是这样。
总之,涉及喜好的时候,人们的意见会五彩纷呈,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米勒酒好喝”“米勒酒不好喝”这类人们在喜好上的歧见并不构成真正的冲突。但涉及严肃的道德价值判断时,情况就不同了。“罗伊诉韦德案表明堕胎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罗伊诉韦德案表明堕胎并非道德上不可接受的”这两个价值判断表达了实际且重要的道德分歧。对于这样的分歧,各方要展开激烈的论辩,这样的论辩是让人获益的。当人们展示不同嗜好的时候,无须展开批判性思维;但就严肃的道德话题展开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17外在因素:逻辑之外的装饰物
批判性地思考断言和论证需要识别和剔除外在因素。母亲的想法对于我们格外重要,仅仅因为她是妈妈。妈妈的意见或许比专家的意见更重要。在实际生活中,表达者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这类因素往往影响着我们的实际思维,尽管从逻辑上看来,这些因素无关紧要。
我们的一个朋友,也是以前的同事B教授。他操纯正的英国口音,穿着讲究,抽烟斗。无论B教授谈论什么,听起来都很权威。他说话的时候人们都愿意倾听。人们容易基于专家的口音、衣着等无关因素来评价专家,人们也不自觉地将对某人的积极评价转化为对其言论的积极评价。正因如此,广告总是以人们尊敬或欣赏的人来代言产品,引导人们将对代言人的情感转化为对产品的情感。就像消费者该关注产品的优点而不是代言人的优点一样,人们应该剔除无关因素来谨慎地评价断言。
不仅对主体的积极评价会被转移到其断言或论证之上。对主体的消极评价也会让人降低对其言论的评价。如果说话者局促不安、目光躲闪或说话出错,他的言论就容易被看低。有一对姐妹,都诚实、聪慧且博学,但其中一个与人交流时目光正视对方、面带微笑,另一个不直视对方也较少笑容。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担当推销员,第一个比第二个更易成功,也不必奇怪人们会更重视第一个人所说的话。因此,演讲教练注重训练人们用目光交流、流畅地表达。我们最近看到一个除臭剂的电视广告,其中橄榄球教练说道:“让他们看到你大汗淋漓的样子。”其主要意思是,你看起来自信,对手就不会怀疑你。
广告不仅利用发表言论的主体(你喜欢或认为可信的人)来影响你的判断,还利用语言来装饰其表达从而提高吸引力。新推出的狗粮的包装就让人垂涎欲滴,上面标注着纯天然原材料、粗粮、新鲜等文字,并配以新鲜瘦肉和蔬菜的插图。语言不仅装饰着狗粮,也装饰着断言和论证。这种装饰性的语言也是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时需要识别和剔除的因素。人们用修辞装饰言论。修辞是这样的语言,它并不加强逻辑的力量,但对人们有心理上的影响力。例如,一位总统可能会通过激动人心的关于自由、民主及避免世界末日的“论证”来支持一场战争。约翰·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国家能给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就是对“志愿战斗”的漂亮修辞包装。
对于否定的修辞也不能忽视。前共和党议员和国会议长纽特·金里奇就曾建议,共和党人在提及民主党人及其提案时使用“极端的”“背信弃义的”“离经叛道的”等词汇。这类词汇点燃了人们的激情,以致让人在对观念进行评价时难以关注观念本身的优点。煽动情绪的语言常常阻碍人们进行客观、中立的评价。只有通过训练才能透过修辞的装饰去看清思想的内核。正因为意识到否定性修辞所起的作用,否定性的政治广告在政治生活中屡见不鲜。
尽管煽动性的言论中主要使用心理或情绪色彩的语言,善良礼貌的人在真诚地表达意见时也会使用富有情感的表达。毕竟,用最明快的风格或尽可能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并不为过。但作为思想或观念的消费者,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够区分思想本身和附着其上的心理包装物。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点。
还需要注意的是附带图片或图像的断言。同修辞手段一样,附带图像的方法也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感情。如政治广告,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图像和修辞,而且这二者的混合可以产生神奇的说服力。以后的章节中我们还会谈到这一点。

总结

□ 断言:表达意见或信念的陈述;真或假。

□ 论证:由断言按一定结构形成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前提)为另一部分(结论)的真提供理由。

□ 论题/问题:因探究问题而提出的断言。

□ 有效的演绎论证:该类论证的前提真意味着其结论一定真。

□ 强的非演绎论证: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多,非演绎论证越强。

□ 价值判断:表达对事物评价的断言。

□ 道德价值判断:表达对事物道德或伦理评价的断言。

□ 修辞:具有心理上的说服力,但并不增加逻辑力量的语言。

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错误观念:

□ 假定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

□ 混淆论证和解释。

□ 混淆论证和说服。

□ 混淆修辞与逻辑,误以为心理说服力越强的论证逻辑力量越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0 14:14:50
第2章两 种 推 理

□ 当我们评价包括公务员在内的人的行为时,常常运用演绎论证;当我们推断人的未来举措时,往往运用非演绎论证。本章我们详释演绎和非演绎。
我们接着上一章来更深入地讨论论证(不同于我们将要论述的转移注意力、诉诸情感等谬误)。
21论证:基本特征
论证用于支持或证明某个断言。“上帝存在”,这只是一个陈述,并不是论证。“上帝存在,这一点就像你的脸上有鼻子一样清楚明白”,这也不是论证,这只不过是一个更加强调的陈述。“上帝存在,不信这一点的人将会下地狱”,这依然不是论证,这只是试图通过恐吓让人相信上帝存在。“上帝存在。这个城市没有无神论者”,还不是论证,从逻辑的观点看,各例中的陈述之间不是相关的。
“我认为上帝存在,因为我是基督徒”,这看起来很像论证,但实际上不是。这只是在解释“我”为什么相信上帝。但下例是一个论证:“上帝存在,因为宇宙有其产生的原因。”该例和前面各例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该例中有前提(“宇宙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被前提支持的结论(“上帝存在”)。
在第1章中我们解释过,论证由两部分构成:前提和结论。其中,前提用于证明结论。这里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结论”作为“前提”
同一个陈述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结论,又可以作为另一个论证的前提。如:
前提:刹车不灵,发动机烧机油,变速器不灵,这辆车很难发动。
结论1:这辆车该报废了。
结论2:我们该买新车了。
这个例子中的陈述“这辆车该报废了”是一个论证的结论,也是“我们该买新车了”的前提。
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不被确信或引起争议或遭遇挑战,论证者就要为之辩护,论证该前提是真实的。当为辩护一个论证的前提而提出新论证的时候,原论证的前提就是新论证的结论。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论证的结论就是另一个论证的前提,论证的过程往往由多个推理环环相扣而形成推理链。但每一推理链都有其起点。如果我们不停地要求断言者论证他的每个前提,就像年幼的孩子不停地询问“为什么”,这不仅是惹人恼怒的,也是不理性的。如果你问“为什么这车该报废”,也许会得到回答:“这车难以启动”,如果你接着问“为什么认为这车难以启动”,或许让人难于回答。

洞察
结论指示词
论证中运用下列语词,通常表示就已经给出的前提将要得出结论(“…”表示结论)
于是…结果…
所以…           因此…
这表明…         这蕴涵…
这显示…         这证明…
例:斯塔西开保时捷,这显示她或者她父母很富有。结论是:她或者她父母很富有。前提是:她开保时捷。

未表达的前提和结论
论证可能包含并未表达的前提。如:
前提:没有身份证的人不能将书从图书馆借走。
结论:比尔不能从图书馆借书带走。
这里包含着未表达前提:比尔没有身份证。
论证还可能包含未表达的结论。
例:反映主流民意的政党将赢得总统职位,共和党最能反映主流民意。
如果有人表达上述意见,他就意味着共和党将赢得总统职位,这也是他的论证中未表达的结论。
日常表达中往往省略那些显而易见因而无须提及的前提。论证“这辆车没法修了,扔掉它吧”中包含着未表达前提:没法修理的汽车该扔掉。但这一点对人们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不需要再提起。
未表达结论虽然不如未表达前提常见,但论证中包含未表达结论也并不罕见。
稍后我们还将回到这个话题。

洞察

前提提示词
论证中运用下列语词,通常是引入前提。这些词语往往也在给出的结论之后出现。“…”代表实际论证中的前提。
既然…
因为…
由于…
依据…
例如:或者斯塔西或者她父母富有,既然她开保时捷。前提是:她开保时捷,结论是:斯塔西或者她父母富有。

22两种论证
如第1章已经提到的,有两种论证: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
对于一个演绎论证,如果其前提为真,则证明了其结论。乍看起来这很简单。但为了阐明问题,我们先学习演绎逻辑的基本概念:有效。当一个论证满足条件: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可能为假,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下面是有效论证的一个实例。
前提:在比尔·克林顿之前任总统的是吉米·卡特,且乔治W辈际彩窃诒榷·克林顿之后任总统的。
结论:吉米·卡特比乔治W辈际蚕鹊H巫芡场
显然,不可能使得这个论证的前提为真而且结论为假,因而这是有效论证。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吉米·卡特并不是比尔·克林顿前一届的总统,乔治W辈际膊攀潜榷·克林顿前一届的总统。尽管上例论证中的前提是假的,但这个论证是有效的。因为该论证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形。有效的意思是:前提如果为真,那么结论不可能为假。
术语“可靠”用来描述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下例是可靠的论证。
前提:比尔·克林顿比乔治W辈际哺撸乔治W辈际脖燃米·卡特高。
结论:比尔·克林顿比吉米·卡特高。
非演绎论证
与演绎论证的前提证明结论不同,非演绎论证的前提并不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如“一名妇女被谋杀了”,已知死者曾多次遭到丈夫的威胁。该事实当然不能证明死者是被丈夫谋杀的,仅凭该事实也几乎不能单独地支持凶手就是死者丈夫的结论。但该事实还是有点支持力的,它略微提高了丈夫是凶手的可能性。当然,如果知道他于妻子死前曾不止一次地威胁妻子,侦查人员就会仔细审问他。
支持有程度的不同。支持程度可以从较低的微弱支持到较高的相当多支持。假如发现凶器上留有丈夫的指纹,该证据就为“丈夫是凶手”的结论提供了程度高得多的支持。即,该前提使得“妻子被丈夫谋杀”的结论更有可能为真。
依据前提给结论提供的支持程度的不同,非演绎论证分为好论证和坏论证。逻辑学用强和弱分别描述这两种不同的论证。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高,非演绎论证越强;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低,非演绎论证越弱。对于“丈夫是凶手”的结论,前提“丈夫多次威胁妻子”提供了程度较低的支持,前提“凶器上有丈夫的指纹”提供了程度相当高的支持,二者相比,后者是较强的论证。

现实生活

亚伯拉罕·林肯谙熟逻辑

□ 林肯与道格拉斯论辩中提到的有效与可靠。
林肯与道格拉斯在第五次论辩中提到:
我把那个论证表述为三段论:
宪法不会破坏……宪法所明确规定的权利;
宪法明确规定了奴隶的财产权;
所以,宪法不会破坏奴隶的财产权。
林肯接着说:
(那个论证中)有错误,不是推理有错误,而是推理的前提有错误。我相信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奴隶的财产权。
林肯说,这不是一个好的论证,虽然它是有效的论证但不是可靠的论证。
顺便提及:本书第8章将讲述三段论。

有的人用指示词“强”表达绝对的意义,仅指这样一类非演绎论证:前提给了结论足够的支持,使结论为真的可能性高于50%。但本书在相对的意义上使用“强”和“弱”,相对于特定的结论,两个给定的论证中,前提为结论提供了更多支持的较强,另一个较弱。

□ 像买房这样的重要决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谨慎地进行非演绎推理,包括将来的收入能力、工作保障、经济形势、利率、家庭和健康所需、生活方式的目标、意外伤害(不幸)等。
总之,有两种基本的论证:(1)提供演绎证明;(2)提供非演绎支持。
当运用演绎推理时,旨在证明结论。
当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的情形时,演绎推理是有效的。如果一个有效论证的前提事实上为真,该论证就是可靠的。可靠论证的结论是已经得到证明的。

当运用非演绎推理时,旨在支持结论。
依据前提给结论提供支持的程度,非演绎论证分为“较强的”和“较弱的”。

排除合理怀疑
普通法中,最高的证明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在刑事案件中,有关各方将他们认为与犯罪事实相关的证据提交给法庭。继之,控辩双方就各证据与犯罪的关联(或无关)或被告的无罪展开论辩。当需要陪审团宣告裁决时,法官会告知陪审团,除非证据能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犯罪,否则就要宣告被告无罪。
实际上,作为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的要求低于演绎证明。演绎证明的标准用日常语言可相应地表达为“排除任何怀疑”。可靠推理的结论才算是排除了任何怀疑的。从逻辑的角度看,可靠的论证指:(1)所有的前提都是真的;(2)不可能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依此为标准,通常我们认可的“吸烟能引起肺癌”以及“在犯罪现场发现的DNA是被告的”等都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说,实际生活中,人们说某事已经得到证明时,他们是在“非正式”的意义上表达的。他们并不是说被证明的是可靠论证的结论。尽管如此,本书在谈论“证明”时,是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来使用的。
23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
有人说:“天要下雨了。”旁边人问他何以知道要下雨了。他说:“刮起了南风。”这个人是想证明天要下雨了吗?或许并非如此。如果他完整地表达,可能是:
表达前提:刮起了南风。
未表达前提:附近地区,南风过后往往天要下雨。
结论:天要下雨。
也就是说,说话者旨在说明天有可能要下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论证中的未表达前提也可以是一个全称陈述:本地南风之后总是下雨。如果未表达前提是这样的陈述,那就构成了演绎论证:
表达前提:刮起了南风。
未表达前提:附近地区,南风过后天总是下雨。
结论:天要下雨。
如果说话者这样表达,他的思维旨在作演绎论证:不可能出现前提真但结论假。从理论上说,说话者的意图就有两种可能:非演绎论证或演绎证明。
有时不便针对说话者提问:你百分之百地确定吗?但经验(背景知识)告诉我们:特定方向的风之后并不一定总是下雨。所以,说话者心中所想的可能只是第一个论证。他并不想排除例外地证明天要下雨,他只是想表明:天下雨的可能性较大。
通过增加一个全称命题——对于所陈述的对象没有例外,不难将一个非演绎论证转换为有效的演绎论证。但陈述者心里想表达的究竟是哪种呢?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借助背景知识和常识。
如,有人说:丝塔茜和贾斯汀面临着离婚,他们总在打架。
通过补充全称命题“所有打架的夫妻都面临着离婚”,可以将上述表达构建为一个演绎论证。但补充这样没有量词限制的命题看起来并不恰当。说话者并非要证明丝塔茜和贾斯汀面临着离婚,他只是说存在着这种可能性。
说话者也常常内心想表达演绎论证,但并不表达其中一些前提。如,格林教授对布朗教授说:“给她不及格。这已经是第二次抓到她作弊了。”对于这个表达,把格林教授的话理解为“布朗教授可能给作弊学生不及格”就显得不合常理。如果完整地表达,格林教授的论证应该如下:
表达前提:这是第二次抓到她作弊了。
未表达前提:任何人被两次抓到作弊都该不及格。
结论:她该不及格。
所以,上下文和语境能帮我们弄明白说话者心里的未表达前提到底是什么,究竟说话者是在作演绎论证还是非演绎论证。
遗憾的是,问题并不总是因此就能得到解决。有人说:“酒吧都关门了,时间已过凌晨2点。”如果说话者心中的未表达前提是“这个城市,酒吧都是凌晨2点关门”,那很可能他在通过演绎来证明“时间已过凌晨2点”;但如果说话者心中的未表达前提是“这个城市的大部分酒吧凌晨2点关门”或“这个城市的酒吧通常凌晨2点关门”,得到的就是试图支持结论的非演绎论证。未表达前提到底是什么?要合理地得到答案,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情境或说话者。
实际生活中的论证往往包含未表达前提。通过不同的方式补充未表达前提,可以形成非演绎论证,也可以形成演绎论证。通常上下文和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论证者的意图,但也有时候语境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后一种情形下,通过考虑各种因素,所补充的未表达前提至少应该是可信的。关于可信度的问题,我们将在第4章讨论。

媒体

广告图片是论证吗

简单回答:不是。具体回答:依然不是。只有在能引你思考理由这个意义上,广告图片才“给你提供理由”去购买。在任何意义上,图片都不是也不可能是论证。

24理解论证的技术
为了评估论证,我们需要先理解论证。论证难于理解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论证是通过口头表达的,稍纵即逝,以致于不能确定其前提或结论;有的论证结构复杂;有的论证中夹杂着种种非论证成分;有的论证易被误解;有的论证理由如此之弱,以致于我们不能确定是否可将之视为理由。
为了理解论证,首先要发现结论或某语篇的主要观点。其次,要找出为得出结论而陈述的种种理由,即寻找前提。接着,再发现针对前提的论证(如果有)。为了展开上述步骤,需要在口头表达或书面论证中准确发现前提或结论并且理解这些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论证的结构。
澄清论证的结构
对于书面论证,我们可以先给其前提和结论的语句标注数字,然后利用这些数字来刻画论证的结构。让我们看下面的例证:
我不认为应该给卡洛斯买车。实际上,卡洛斯不负责任,因为他对自己的事不关心。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钱来买车,既然我们目前入不敷出。上周你还抱怨我们的财务状况,没理由你是不会抱怨的。
先让我们标出前提及结论的提示词:
我不认为应该给卡洛斯买车。实际上,卡洛斯不负责任,因为他对自己的事不关心。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钱来买车,既然我们目前是入不敷出。上周你还抱怨我们的财务状况,没理由的话你是不会抱怨的。
接着我们为每个表达前提和结论的句子依次标注数字:
① [我不认为应该给卡洛斯买车]。实际上,②[卡洛斯不负责任],因为③[他对自己的事不关心]。④[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钱来买车],既然⑤[我们目前入不敷出]。⑥[上周你还抱怨我们的财务状况],而且⑦[没理由你是不会抱怨的]。
接下来,我们刻画论证结构图,用箭头表示“所以”,或引出证据(或理由、前提等):前三句的论证结构图为:

⑥和⑦共同支持④,表达这个论证的方式是在⑥+⑦的下面加条线,用箭头连接它们指向④:

由于⑤和⑥+⑦分别独立地论证④,我们可以将该关系刻画为:

由于④和②分别独立地论证①,整个论证的结构图可以表示如下:

如上例所示,刻画论证的结构图并不繁杂:先标示前提和结论的指示词,若能识别具有论证功能的断言(下文会让你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假设),依次用数字标注表达这些断言的句子,如果两个(或以上)前提之间是缺一不可的,就用加号连接这些句子,然后用箭头表达“所以”。
有些断言构成不止一个结论的理由。如:
① [卡洛斯一直不负责任。]②[他当然不该有自己的车。]而且在我看来,③[他也可能会忘掉冬天的夏威夷之行。]
这个论证的结构图是:

我们往往也会在论证中发现与论证的立场相反的断言。如:
①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非裔美籍教师。②这就是要通过新的多元化方案的原因。的确,③这对白人或许有些不公平。但④拥有更多的黑人教师对于社会利大于弊。
值得注意的是,③引入的是对②所表达的论证结论的反驳。我们可以用在表达“所以”的箭头上加划线的方法表示反驳:

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来刻画论证结构。如标出主要结论,在该结论和其前提间用实线连接,对于次级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主论证的前提)间用波浪线连接等。我们上面介绍的方法只是多种可行的刻画论证结构方法中一种简便方法。但如果不能从大量的背景资料中识别表达论证的断言,仅凭任何一种刻画技术本身都不能帮助我们揭示论证的结构。
通过各种装饰性的表达来识别论证
将论证从口头或书面的语篇中剥离出来并非易事。由于表达者对自己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多或少是清楚的,他们往往以为听众或读者也同样地知晓其所要表达的,但情况并非如此。
如果你无法从接收的信息中识别出结论是什么,或许是由于这个语篇根本就不是论证。要确认面对的语篇到底是论证还是报告、描述、解释或其他,关键在于确定表达者是否为支持或证明其断言提供了理由。
也许问题在于结论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这时候我们可先置论证于一边,先设问:这个人到底想证明什么?无论如何,识别结论对于理解论证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你难于辨认出前提是什么,或许你面对的语篇是修辞(见第5章)(在纯粹修辞中你无法找出前提,因为其中根本没有前提)。在学习完第5章、第6章和第7章后,你就能够区分论证和修辞。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本书中学到的关于论证的知识,你就能领会学术论文中那些难以理解的论证。在理解长篇论文中的论证时,你会发现前面介绍的论证结构图是有益的技术手段。其实,如果你自己撰写难于驾驭的论著,刻画你的论证结构图也是有益的建议,这有助于你基于清晰的说理结构来组织文章。

语言运用

愚蠢的自由派!
户主向园丁自我介绍:“我是逻辑教授。”
园丁:“哦,逻辑是什么?”
教授:“我来向你证明吧。你有独轮手推车吗?”
园丁:“有。”
教授:“那我可以推断出你很努力。由此我可以推断出你成家了。接着我推出你认真负责。我还可以由此推出你是保守派。我说得对吗?”
园丁欢呼:“哇!都对了,这就是逻辑?”
教授不无炫耀地说:“这就是逻辑。”
后来,园丁告诉自己的伙伴说自己在逻辑教授家找到了工作。朋友反问他:“逻辑是什么?”园丁决定向朋友说明这一点,他问朋友:“你有独轮手推车吗?”
“没有。”
“愚蠢的自由派!”

25评估论证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评估论证。评估论证分为两个方面:逻辑和真假。
一方面我们从逻辑的角度评估论证:该论证是在证明还是在支持其结论?这是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还是较强的非演绎论证?从理论上说,到目前为止,你已能明白这些问题在表达什么意思;随着深入学习本书,你就能针对实际论证回答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从真假的角度评估论证。论证的前提确实为真吗?在第4章中,我们将解释,就像对于缺乏可靠信息来源的前提一样,对于与背景信息以及其他可靠信息相冲突的前提,我们最好提出质疑。在第5章、第6章和第7章中,我们将告诫大家避免落入修辞或心理的误区。在第3章中,我们要提请注意,在接受前提之前必须弄清其表达的准确含义。通常,确定前提的真假依赖于知识、经验、冷静的头脑和乐于深入调查。

总结

□ 推理由前提和结论组成,推理的前提可以不止一个。

□ 同一个命题可以是一个推理的前提,又是另一个推理的结论。

□ 推理分为两种:演绎证明和非演绎支持。

□ 如果演绎推理是可靠的,就可以证明其结论为真。

□ 可靠的推理是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

□ 有效的推理不会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可能。

□ 非演绎推理不是证明结论,而是为结论提供支持。

□ 支持程度有高低之分:支持程度决定于前提使得结论为真的可能性的高低。

□ 支持程度高的非演绎推理较强,支持程度低的非演绎推理较弱。

□ 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都可能含有未表达的前提。

□ 一个推理是演绎推理还是非演绎推理可能决定于未表达的前提到底是什么。

□ 如果难以把握文章中的论证,试着刻画其论证结构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0 14:15:25
第3章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上图的标题“野鹅追捕”有歧义。本章我们将讨论歧义。
从1987年8月至2007年1月,艾伦·格林斯潘一直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格林斯潘关于美国货币政策的谈论往往能广泛地引起整个世界市场的波动。因此,他练就了一种高深莫测的说话方式,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美联储式的说话方式”(Fedspeak)。下面就是一例:
“的确难以及时发现这样一种调整的方法:通过降低收益来适度遏制风险溢价的增长,又不过早地中止因通货膨胀引起的风险溢价的下降。”
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认,像上面这样的话语并不希望被理解。
无论是作为听众还是作为读者,我们难免会遇到这类表达。例如,著名教育家艾伦·布鲁姆在其广为传读的著作《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写道:
“如果开放意味着‘随波逐流’,那就意味着只能与现实妥协。现实充斥着阻碍进步的种种疑问。无条件地对现实开放就意味着忽略了人们轻视另类生活方式。让人警醒的知识会提示我们该质疑什么。”
情况真的如此吗?这很难说。问题在于你很难准确地知道布鲁姆教授在这段文字中要断言什么。
导致陈述不清的原因不一而足,词不达意的事情并不罕见。布什总统曾说:“人们手头宽裕时就会建房子,建房子就需要从事建筑的相关人员。所以,建筑业的发展阻止了(prevented)人们就业的机会。”
布什的本意是想说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presented)而不是“阻止了”人们就业的机会。

媒体

说什么呢……?
说错话的不只是政治人物,其他人也会这样。看下面的实例:
总统的能源税根本不受关注,此外,它会抑制消费。
(既然不受关注就不会抑制消费。)
SAT测试中,女生的分数低于男生,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这倒是证明了老师们在教育男生方面做得更出色,由此可以预测,教室里存在着性别歧视。
(如果SAT成绩不能证明什么,那也不能证明老师把男生教得更好。)
如果你的身体受凉,你的其他部位也会受凉。
(另一方面,如果你身体暖和了,其他部位也会暖和。)
美国公众强烈反对出兵海地时,很难支持总统出兵。而且,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赢得民意调查的支持率。
(如果公众强烈反对,怎么提高支持率?)
有没有人趁你不注意往你包里放东西?
(航空安全员曾问我们的一位同事。)

比尔·克林顿曾说过如下的话也让我们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如果我说过的任何话意味着我认为,当面临机会的时候我们没有做该做的事,我不该那样说。
尽管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表达的含混不清,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点:过度模糊、歧义、过于抽象、未界定术语。本章将在深入探讨模糊、歧义和抽象后阐述定义。
写作的时候也常常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在论文写作时尤其如此。在论文中,需要表达对论题的立场,还要提供支持该立场的论证。优秀的论文通常由四部分构成:陈述论题、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提供支持立场的论证、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论证展开反驳。显然,如果论文中的陈述含混不清,当然会削弱论证的力量。本章中,我们还将具体指导如何清晰地写作。
31模糊
无论是思维还是写作中,最常见的含混是模糊(vaguness)。仔细探究起来,模糊的概念相当复杂。过去几十年中哲学家们就集中对这个概念展开了深入研究。不过就应用的层面来讲,不难把握这个概念。词语或短语的模糊是指:与该词语或短语相对应的对象是不明确的。“秃头”就是模糊的。帕里斯·希尔顿不是秃头及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是秃头都是无可争议的,但对于生活中另外很多人是否秃头就难有定论。“秃头”概念是否可以指上述两类极端人群之间的人,就是不明确的。正因如此,“秃头”是模糊概念。

现实生活

边 界 模 糊
正如课文中解释的,概念所指的具体范围不清晰就导致模糊,会出现边界不清的情形。“秃头”就是典型的例子。希尔顿小姐显然不是秃顶,斯图尔特先生则是秃顶。但布鲁斯·威利斯是否秃顶则是一个问题,虽然他有头发,但看起来正在脱发,而且这些天他理发了,看起来没有头发。无论他是否理发,掉了多少头发算秃顶呢?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恰恰说明“秃顶”是模糊概念。

希尔顿

威利斯

另外的人……

斯图尔特

模糊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法律中如何对待模糊概念就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澄清可致死的化学品混合制剂是否构成“酷”刑之前要暂缓以该方式执行。2007年秋,国会的重要议题就是:作为审讯手段,“拷问”,尤其是“水刑”,是否构成“酷刑”。由于在这个问题上的闪烁其词,司法部长的提名也差点因此泡汤。和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的,是对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的认定。该认定关涉你被罚款的多少,甚至关涉你是否该被送进监狱。以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应该遵守的限速为例:理想情况下,违规行驶应该是“在当时的场景中行驶过快”,而不是超过某个指定的速度行驶。因为时速80英里在一种情形下(白天、一路畅通、能见度高)是安全的,而时速40英里在另一种情形下(黑夜、交通堵塞、雨雾路滑)却是危险、不安全的。但我们依然选择以指定的速度为限速,因为“行驶太快”是模糊术语,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公路巡逻警察或治安法官的手中,任由他们来决断驾驶者是否违规超速行驶。正是为了规避模糊概念所造成的后果,结果导致有时候我们在恶劣环境下危险行驶也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但有时候安全地但超过了限定的速度行驶却会吃罚单。
贝特兰·罗素曾经说过,直到你试图追求精确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
法律之外的模糊同样是糟糕、恼人的。假如你在暮色中寻找一处房子,指路人告诉你:“沿着这条街一直往下走,直到第一个大的十字路口右转,然后路会蜿蜒向左,你就到了要找的地方。”如此引路指示的模糊除了告诉你目的地之外,还会让你的血压升高(如,你如何断定某个十字路口是否“大”)。如果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把报告长度写得足以完成工作”,对于这类毫无信息的模糊指示,学生只有干瞪眼。
为了避免作出清楚准确的回答,模糊也往往是人们有意寻求的手段。政治人物在不想让民众准确知道他们的立场时就借用模糊的陈述。对于问题“你爱我吗?”的模糊回答,或许意味着双方的关系进展有些微妙。
模糊的程度各不相同。至于何等模糊度是可接受的,除了借助于适度的注意和常识以外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但可以这样认定:如果某断言不至于因为模糊而不能恰当地表达有用的信息,其模糊度就是可接受的。在上面说到的指路的例子中,如果其指引足以让我们顺利找到目的地,指引中的模糊度就是可接受的。如果政治人物在其税收计划中足够清楚地说明该计划将如何实施,我们就不能抱怨它的模糊性。但如果在表达中夹杂着过度的模糊以至于我们难以甚至不能理解其中的断言,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就会要求表达者负责澄清。
32歧义
具有多重含义的语词、短语或句子被称为歧义(ambiguity)。“保罗兑付了现金”指别人给了保罗现金还是保罗给了别人现金呢?两者都有可能。“杰西卡在租房子”可以指杰西卡把房子租给别人,也可以指别人把房子租给杰西卡。周五下午,珍妮弗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这儿的工作已经做完了。”珍妮弗的意思可能指完成了手中项目的工作报告,也可能指她完成了一周的工作可以去度周末了,还有可能指她已经厌倦了这儿的工作打算离开这家公司。如果你访问网站,不难发现各种引人发笑的歧义。对于引人发笑的歧义,通常我们知晓表达者利用歧义的意图。

媒体

遭 遇 歧 义

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记者见面会栏目中曾有如下对话:      
提姆·拉瑟特:为什么你不支持同性恋者结婚?
约翰·爱德华兹:嗯,我想这是因为我的成长经历的缘故。

你能发现其中的歧义吗?这对爱德华兹有什么好处?正文中将有解释。

但并不是所有的歧义都只引来笑声。仔细分析上面专栏中的“遭遇歧义”,不难发现拉瑟特所提的问题是有歧义的。这个问题可以被理解成追寻(解释)不支持同性恋婚姻的原因,也可以被理解成寻求(论证)对不支持同性恋婚姻之立场的论证。尽管拉瑟特本意是要寻求论证,但总统候选人爱德华兹却利用“为什么”可以作上述两种解释的歧义,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回答。既然是作解释,爱德华兹就不必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负责或辩护,但如果是论证自己的立场,他就必须进一步为该论证辩护。
在讨论同性恋者的权利的时候,术语“权利”的歧义往往引起争辩。议题为:针对同性恋者在家庭、工作及其他场合中的各项权利,该不该颁布法律来防止同性恋者的权利遭受歧视?一方认为这样的法律本身就是歧视性的,因为它给予同性恋者特殊的保护,却没有给予其他人同样的特殊保护,这样的法律规定就是“特权”。 另一方认为这样的法律只是保护同性恋者依法与其他人具有同等权利。对于争议双方而言,不界定关键术语的准确意思就展开讨论,轻则枉费口舌,重则剑拔弩张。
语义歧义
歧义的最常见情形是语义歧义(semantic ambiguity),即表达断言的语句中含有歧义的语词或短语。例:
1 Jessica is cold
2 Aunt Delia never used glasses
例1可能在描述杰西卡的体温低,也可能在描绘杰西卡的个性冷漠;例2可能在说德里亚姑姑的视力好,也可能在说德里亚姑姑直接用瓶子而不用杯子喝啤酒。通过用不带歧义的语词来替换产生歧义的语词就可以消除语句中的歧义,如将例2中的“glasses”替换为“eyeglasses”(眼镜)就可以消除该句的歧义。
组合歧义
组合歧义(grouping ambiguity)是一种特殊的语义歧义。当不能明确区分一个语词指集合体,还是指构成该集合体的个别成员时,就出现了组合歧义。语句“秘书挣的钱比医生多”中,如果“秘书”和“医生”分别指这两类从职人员的总体,这个句子或许是真的,因为从事秘书工作的人远比从事医生工作的人多;但若这两个语词分别指个体,这句话显然是假的。

媒体

“……第三,有歧义”

2006年8月退休前,特里·福克斯一边在堪萨斯的沃伯什教堂担任牧师,一边担任宗教电台节目的主持人。有时候,福克斯毫不掩饰他对共和党的忠诚,他督促信徒们和他一样“表白”,否则那些人就会被他称为“胆小鬼”。他喜欢说:“我们是宗教右翼。第一,我们相信宗教;第二,我们是右派(right)。”
这里有语义歧义。

骑越野摩托车的人或许为自己的癖好辩护说:“割草机比越野摩托车制造的污染更多。”因为这个表达中存在歧义,它既可以被解释为真的,也可以被解释为假的。作为总体来说,割草机制造的污染的确较多,因为割草机的数量远多于越野摩托车;但逐个进行比较,显然是越野摩托车制造的污染更多(毋庸讳言,越野摩托车还制造了大量恼人的噪音)。
与其他歧义现象一样,组合歧义也可被故意用来干扰人们的清晰思维。几年前,提高了联邦税收,反对派称之为“历史上增幅最高的增税”。假如这种说法成立,如此提高税收就失去了合理性,但果真如反对派所说的那样吗?如果你关注的是所提高的税收的总额,这或许是真的,但其真依赖于纳税人数的增加和纳税环境的变更。尽管个人税收的增幅并非历史上最高,但所提高税收的总额是历史之最。如果你关注的是每个纳税人所提高的比例,这就不是历史上增幅最高的。由于民众更关心的是作为个人需要多支付的税费,使反对派意见为假的第二种解释就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组合歧义,就允许对“历史上增幅最高的增税”作使其为真的另一种解释。
对组合歧义进一步分析,有两种源于组合歧义的常见谬误:分解谬误与合成谬误。从群体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的每个成员也一定具有该特征,就犯了分解谬误(fallacy of division)。1973年的美国棒球联赛中,迈阿密海豚队获得了冠军,该队还参加了1974年的超级碗比赛。迈阿密海豚队是联盟该年度最优秀的球队乃不争的事实,由此就可以推出该队的队员就是联盟最好的队员吗?即由此可得出鲍勃·格里耶瑟是最好的四分卫、拉里·克斯卡是最好的后卫、默克里·莫里斯是最好的接球手吗?当然不能。整体的特征未必为构成整体的各独立部分所具有。正如圆形的建筑物不必由圆砖块建筑而成。

从另一个方向去思考,即由成员都具有某特征为前提推出所有成员构成的整体也一定具有该特征,就犯了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例如,在民意测验中,众议院的每个议员都获得较高的评价,但如果由此推定民意测验也会给众议院较高评价就是错误的,因为通常在相同的民意测验中,众议院得到的评价较低。人们对部分的评价和对整体的评价未必相同。正如人们可以用方形砖块建造圆形建筑物。在专栏中你会看到更多关于分解谬误与合成谬误的实例。

洞察

合成与第一动因论证
第一动因论证,也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古老论证,这是其简易版。
前提:每一个事物都是有其形成原因的。
所以:宇宙也是有其形成原因的。
所以:上帝存在,他是宇宙形成的原因。
至少在这个版本的论证中,可以分析出合成谬误,你知道如何分析吗?

洞察

更多合成和分解谬误
分解:平衡的饮食指适当比例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因此,我们每餐食物都要保持同样比例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资料来源:DR盢ICHOLAS PERRICONE, author of the best瞫elling book The Wrinkle Cure

谬误:日常饮食的平衡不必是其构成部分——每顿饮食的平衡。

分解:2002年选举之后,共和党赢得了参议院中的多数席位,布什总统于是宣布:“人们都投票给共和党参议员。”
谬误:虽然总体上说人们投票给共和党参议员,但不是每个人都投票给共和党参议员。实际上,没有一个选区的人宣传“你想要共和党参议员吗?”
分解: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所支付的员工工资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所以,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授比在UC任教授挣的钱多。
谬误:或许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支付的工资多,因为前者比后者员工多。

合成:国王队不可能取胜湖人队。除大前锋外的每个位置,湖人都比国王强。
谬误:有天赋的队员之间不一定配合得好。

合成:德弗买了最好的话筒、最好的接收器、最好的数字播放器,所以他拥有最好的音响系统。
谬误:音响系统的质量决定于各器材间匹配得如何,最贵的各器材间匹配得不一定比价格略低的好。

语形歧义
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作两种以上的解释时,这个句子就含有语形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去加拿大旅行,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这句话在说跨越美加边境到底有什么要求?按照一种解释,除携带出生证或驾照之外,还得携带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按照另一种解释,携带其他身份证明就不是必须的。下面用括号分别标出两种不同的解释:
[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在原表达中,由于其自身结构的原因,我们无法判断把“驾照”的要求和出生证相联系(如解释1), 还是与其他身份证明相联系(如解释2)。为了消除该表达中的语形歧义,基于不同的解释,可以将原表达分别表述为:
1毙胄带出生证或驾照,此外需携带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2毙胄带出生证,或者既带驾照又带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这两种表达就不再产生歧义。这个表达的歧义主要是由于并不清楚逻辑联结词“或”“且”到底联结哪些语词所造成的。下例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对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解释,从而产生语形歧义:
Susan saw the farmer with binoculars
我们不清楚该句中的短语“with binoculars”在语法结构上到底修饰哪个词语因而产生歧义。究竟是苏珊有望远镜呢,还是农夫有望远镜呢?因此这个句子可以有如下两种解释:
苏珊透过望远镜看见了那个农夫。
苏珊看见了那个身带望远镜的农夫。
如果要表达第一种意思,用“Looking through her binoculars,Susan saw the farmer”就可以消除歧义的表达。
There餾 somebody in the bed next to me
该句中的“next to me”是修饰“人”还是修饰“床”?由于结构的歧义,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理解为“床上有个人在我身边”,也可以理解为“我床边的床上有人”。通过把该语句重新表达为“There餾 somebody next to me in the bed”或“There餾 somebody in the bed next to mine”就可以消除歧义。
如果一个代词所指的事物或对象不明时,就会产生指代歧义(ambiguous pronoun reference)。“男孩们在追逐女孩,孩子们放声欢笑”,这里的“孩子们”既可以指男孩,也可以指女孩或所有的孩子。“父亲清除了池子里的杂物后,孩子们在那儿玩耍。”“那儿”指“池子”还是“杂物”并不明确。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表达者对自己使用的代词的确切所指会给予必要的注意。
随着识别歧义能力的提高,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会越来越少地误导别人,在接收信息时也会逐渐减少被误导的可能。

语言运用

善 用 歧 义
你遇到过并不具备竞争力的朋友让你写推荐信吗?为了既不伤害朋友又不信口开河,可以借用里海大学罗伯特·桑顿教授的模棱两可(歧义)的表达。下面就是:
我热情地向你推荐这个候选人,虽然我没有资格。
很高兴告诉你,这个人是我以前的同事。
我相信没有人更能胜任这项工作。
劝你不要在给他提供机会这件事上浪费时间。
对这位候选人,我不能说得再好、介绍得更高了。
在我看来,有他为你工作你会感到幸运。

33抽象
与模糊及歧义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抽象(generality),抽象的表达也会引起含混不清。我们已经知道“孩子”是模糊概念,因为我们不知道 “孩子”和“非孩子”的界线到底在哪里。“孩子”也是歧义的,因为它既可以指未成年人,又可以指婴儿。这个概念也是抽象的,因为它既指男孩,又指女孩。大致说来,一个断言表达的内容越不具体,该断言就越抽象。就具体语词或短语X而言,“X”所指的范围越广,X越抽象。“摩尔有只狗”比“摩尔有只澳达猎犬”抽象,而更抽象的是“摩尔有宠物”。
如果你听说卡路里斯有被捕记录,就会降低对他的评价,或许你会阻止雇用他在你附近工作。但如果你进一步了解到他被捕的原因是由于反抗一个公司污染当地的河水,你对他的评价可能会因此改变。对于形成决策而言,不能忽视过于抽象的描述和具体详细的刻画之间的区别。
尽管对于反恐战争到底是否战争有过广泛的争论,由于“战争”概念的模糊性和抽象性,人们很难得出明确的答案。有人认为,依据传统,战争是针对明确的有组织的敌人的。即使战争可以指对伊拉克或阿富汗(那里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是敌人)的行动,但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战争人们还是不无争论的。布什政府的批评者认为,经常使用“战争”只不过是让民众保持战争状态,并让人们意识到执政政府的权威。
模糊、歧义、抽象这些相互联系的有碍清晰思维的诸多概念,可能会让你觉得眼花缭乱。但实际上,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即识别表达或断言中哪些是不清晰的以及寻求如何解释它。至于给所发现的问题一个什么样的名称(到底是模糊、歧义还是抽象)并不重要。例如:如果有人随意地使用语词“战争”,你最好的反应就是问对方“你所说的‘战争’指什么”。
为了清晰地思考和交际,针对这些有碍清晰的陷阱,批判性思维的最佳策略就是澄清这些语词的意义。定义正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
34定义术语
“definition”既有“定义”的意思,也有“清晰度”的意思。我们购买电视时往往选择“高清” 电视,要追求思想上的高度清晰的效果就要谨慎地定义术语(defining terms)。对于“胡萝卜”,我们可以定义为:橙色、锥状、块根类蔬菜。但并非所有的定义都如此简单。例如,意图的不同导致对“人”(或者“人类”)的定义各不相同,从“理性动物”到“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等,不一而足。人们经常热议的重要议题:堕胎是否在道德上是允许的、胎儿是否拥有权利、胎儿是否就是“未出生的孩子”等,实际上都与如何定义“人”及其他基本概念有关。如果把“堕胎”定义为“谋杀未出生的孩子”,就不会再有关于堕胎是否被许可的任何争论。
有些反对同性恋者权利的论证基于这样一个断言:同性恋者的取向是“不自然的”(有些美国人认为该行为奇怪,也有些美国人视之为不道德)。但要对“自然”(或“不自然”)下定义并非易事。有人认为“自然”意味着“自然发生”的事件,也有人认为“自然”意味着“在上帝看来是正确的”。
几年前,正是由于对“使用”的不同看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对约翰·安格斯·史密斯施以刑罚的问题上长时间意见不一。列举这些例证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定义的重要性。下面将讨论定义的具体问题。
定义的目的
定义的目的中最值得注意的有四种。
1备嬷词语的日常意义。为了弄清语词的意义,我们往往借助于字典。字典上所给的就是词典定义(lexical definition)。它告诉我们语词的通常含义,如“绢毛猴,名词,南美森林中的小猴,绒猴家族,色彩明亮,脸和脖子周围毛发丛生”。
2痹级ㄔ谔囟ㄓ锞诚碌挠锎室庖濉N实现该目的而做出的定义叫约定定义(stipulative definition)。如,“这种情形下,‘桌面’指打开操作系统时显示屏所显示的含有回收站的状态”。也可以通过约定定义来给新发明的语词指派意义。2005年,在新开播的电视节目《科尔伯特报告》中,斯蒂芬·科尔伯特发明了新词汇“truthiness”。2006年CBS新闻认为该词是科尔伯特发明的,但实际上之前已有人使用该词,牛津英语辞典里提及该词是“truth”的变体词。 「么实脑级ㄒ庖逦:未经证据、逻辑、理智或事实等的检验,仅凭直觉或“本能”被认定为真的事物。
3奔跚崮:、抽象或消除歧义。“本合同中,‘dollars’指加元,而不是指美元或澳元。”为实现此种意图的定义被称为精确定义(precising definition)。
4庇糜谒捣。这种定义为了提供语词的日常意义或各方约定的意义,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义,它被称为说服定义或修辞定义(persuasive or rhetorical definitions)。尽管这种定义也和其他定义一样被列在定义的名录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定义”不仅仅包含着语言方面的信息,它的意图是影响人们的信念和态度。如果一个开明者试图把“保守者”“定义”为:认为生活的重心就是挣钱和盘剥穷人的刻板守旧、心胸狭窄的伪君子。这并不是为了澄清“保守”的意思,而是为了抨击保守者。这样的修辞定义往往借助于语词的情感意义(emotive meaning)。有的人更愿意称之为修辞力(rhetorical force)。这样的意义包含着对语词所指对象的正面或负面评价。经历了多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之后,美国民众中有的希望“带他们回家以支持部队”,有的希望“匆忙离开”。这两种人都表达了从伊拉克撤回美军的相同愿望,但不同表达的情感意义不同,成语“言外之意”就是描述与语词相关的情感意义的。前面说过的把“堕胎”定义为“谋杀未出生的孩子”就是常被引用的该类型的定义。
定义的种类
正如食物的目的是提供营养、满足美味,而食物的种类则是蔬菜类、肉类、薯类等,定义的种类也与定义的目的不同。定义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笔抵付ㄒ澹╫stensive definition):即通过指明语词所指的对象或识别语词所指对象的典型例子来下定义。如:“我用‘圣典’指圣经、古兰经这样的文本”、“鼠标就是这个(展示实物)带有按键的东西”。
2蓖义词定义(definition by synonym):即给出与被定义术语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或短语。如:“‘吹毛求疵’与‘挑剔’意思相同”“‘悸动’意味着‘跳动’”。
3狈治龆ㄒ澹╝nalytical definition):确定被定义术语所指对象的必要特征从而明确术语所指的对象。这样的定义通常的形式是明确属和种。例如:“俄式茶壶是俄罗斯人用于烧水泡茶的壶”、“猫鼬是食蛇的与麝猫有亲缘关系的雪貂大小的哺乳动物”。字典上的定义大都是分析定义。
定义的注意事项
我们讨论了定义的目的和定义的种类。也可以结合定义的目的和定义的种类这二者一起来描述定义:通过同义词来精确定义(“未成年”就是不满18岁);用于说服的分析定义(开明者是这样的人士,他们希望有能力者和心情愉快者帮助能力不足者和心情不快者),等等。无论是哪种定义,好定义要满足如下条件。
首先,不能通过定义使论辩的任何一方处于不利境地。第7章将要讨论,这是乞题的一种方式。这里只需说明:如果对于关键术语的定义论辩双方没有形成共识,任何一方都不能仅通过对己有利的定义来赢得辩论。人们应该站在中立的立场来下定义。

洞察

人生而自私吗
哲学系的新生往往会说:“志愿者行为都是自私的,都是为了志愿者自身的利益。”这让人惊讶,也让人印象深刻。对这个命题的论证类似于:志愿者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身的愿望,所以志愿者都是为了他们的自身利益。因此,志愿者行为都是自私行为。
问题在于论证中并没有在通常的意义上使用“自私”。通常,我们发现了一个人较为重要的特征,而不仅仅因为他是志愿者,才会说他自私。如果只像上述论证一样,在这种全新的意义上来使用“自私”,那就没有必要使用这个词,因为他没有表达任何有益的意义。
发现这个错误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词的清晰定义。

其次,定义必须是清晰的。定义是用来澄清歧见而不是为了混淆视听。所以必须用简单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定义。如果用比被定义语言更含混的语言来下定义,不可能达成预期的目的。定义要清晰就要求尽可能避免在定义中使用诉求情感的语言。
必须承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完整的定义。如我们频繁运用的“友谊”“忠诚”“公平”“自由”“权利”等都是极其抽象的。如果试图对“友谊”或“自由”等语词进行完整的定义,那就要立志终其一生地探究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因素。基于实用的目的,关于概念某一方面的精确定义,只要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指引就够了,我们并不追求完整的定义。如:“对我而言,‘正义’意味着不能仅仅因为是白人男子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机会”。
35论文写作
近年来,在决定大学录取的学术能力倾向测验(SAT)中,开始测试应试者的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正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和撰写著作不同,论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更密切相关。
如前所述,论文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陈述论题
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
提供支持立场的论证
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论证展开反驳
论文的开端要通过描述论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来介绍论题,这往往并不容易,纵然你自己未必对该论题感兴趣也要激发读者对它的兴趣。但你的陈述必须是中立的,即不能把你对论题的立场表述为唯一正确的立场。这会让读者怀疑你将展开的论证会成为劝说他的负担。
你对论题所持的立场必须是明确的,而且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清晰地陈述论题会为识别你的立场提供捷径。
支持立场的论证要尽量言简意赅,但比简洁更重要的是清楚。毕竟这部分是论文的心脏。陈述的理由必须明显相关,这些理由如果不是显而易见的就需要其他论证的支持,本书在后面还将深入阐述这一点。
如果对论题的相反立场有著名的论证,你要列举这样的论证,并提供理由证明它缺乏说服力。你可以指出其前提不必为真,或该前提不能支持其结论。下文也将继续阐述这一点。
下面是论文写作的若干指导。
1敝行耐怀觥N恼碌目篇就要陈述论题、表明立场,但这不等于用呆板的语言罗列清单:“本文将论证X、Y和Z”,然后逐一论证所列各项,最后总结:“本文论证了X、Y和Z”。陈词滥调的文风不可能引人入胜。“你会因为母亲的猫而减少该被继承的遗产吗?”比“本文将讨论动物继承其主人遗产的问题”能让读者更加饶有兴味地继续关注你的论题或立场。
2苯艨壑魈狻B畚闹兴表达的要点要与讨论的主题密切相连,各要点只能服务于两个目的:(a)对所持立场的说明、解释、澄清、阐述;(b)对持相反观点者的回应。要删除无关的论述和没有针对性的思想。
3卑凑找欢ǖ穆呒顺序谋篇布局。在你为支持自己的观点举例或澄清的时候,要让读者明白你到底在做什么。要让读者明白你给出的语句与你的最终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读者在通读你的文章后依然不知所云,抓不住你的要旨,说明你没有适当地组织材料。这类洋洋洒洒的文章或许类似法国哲人的大作,但作为议论文它是不合格的。
4苯峁雇暾。文章的结构要力求完整: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已知的对立观点,并对可能反驳自己的意见进行回应。许多论题都不可能仅在一篇论文中作穷尽的论述,关键在于要集中探讨论题的某一方面,从而完整地论述它。所以,越明确地限定话题,越容易完整地驾驭它。
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结构完整——句子要完整,段落要完整(每一段落要紧扣一个观点),整篇文章要有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形成文章的结论和总结文章不是一回事。短篇论文并不需要总结。
练习写作
知道上述四个要点是一回事,但在实际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则困难得多。好在通过练习以下五点可以帮助你提高组织文章的能力。
1背醪阶橹材料后,列出写作提纲。然后,确认提纲是否合乎逻辑、文中逐词逐句是否都适合提纲的需要。有的作者在着手之前就先拟非正式的提纲。我们的建议是:先要识别论题和你的立场,文章开篇就要表明二者。
2毙薷哪愕淖髌贰P薷氖侨梦恼掠判愕拿鼐鳎即使是专栏作家们也需要不断修改他们的作品。除非你比职业作家更具天赋,对自己的文章要修改、修改、再修改。不要只打算二易其稿或三易其稿,要准备不厌其烦、千推万敲。
3比绻有人读完你的文章后提出批评,按照他的意见修改。
4比绻在语法或拼写上有困难,大声朗读文章可以帮你发现默读时错过的问题。
5倍宰约旱奈恼峦耆满意后,把它搁在一边,隔段时间再进一步修改。

语言运用

写作的时候……
不要忘记好的文风:
1北苊獬麓世牡
2本×烤咛
3辈灰抽象
4北苊獗欢语句
5辈灰獑唆
6笨浯笃浯试恫蝗缃魃鞒率
7北Vぶ饔镉胛接锏囊恢
8蔽什么运用修辞手段
9蔽蘼鄱嗝聪喙兀插入的评论都不是必需的
10本涫妆鹩昧词

论文写作的误区
下面是论文写作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予以避免。
□ 废话连篇:不是直接切入论题,而是大量介绍、评价论题、谈论该论题一直困扰着世世代代的思想者以及对于该论题如何众说纷纭等。
□ 信口开河:写作时不注意组织自己的思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 未经思考:不对论题作深入和详细的探讨而写出对论题的第一反应。
□ 不得要领:写作时拐弯抹角。需要评价骑自行车的好处时,大谈自行车的历史;需要介绍自行车的历史时,却通过历史评述骑自行车的益处。
□ 让读者领会:期望读者从作者不合逻辑的推论、转移话题的论述和无关的旁敲侧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
有说服力的写作
优秀的作者心中都有读者,希望读者发现论文的说服力。面对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读者,在写作时坚持如下准则是有益的。
1奔中讨论与对手就论题产生的分歧,而不是只关注个人观点。
2痹诜床刀允值墓鄣闶辈荒艹鲅圆谎贰2荒芩刀允值穆壑な腔拿、可笑的。
3倍杂诙允值暮寐壑ぃ要坦率承认。
4痹谑芟薜氖奔浜吞跫下,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的环节。不要过分关心枝节上的分歧。
5毕瘸率銮坑辛Φ穆壑ぁ
说服别人接受你的立场,是无可厚非的。但本书不传授提高说服力的技巧,而是强调如何组织有力的论证。无力的论证或可疑的断言也能说服某些人,经不住理性质疑的论文也可能具有宣传的力量。对于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而言,重要的是独立地组织和评价论证及断言。能否赢得追随者,不是组织论证的目的,也不是评价论证的标准。
多元化社会中的写作
对于人们的性别、种族背景、宗教、性取向、体能、残疾或其他特征,往往存在着可被质疑的假定或态度,写作中不能强化这些态度或假定。这不仅关乎道德,它也关乎清晰性和明智问题。假如涉及上述特征时遣词不慎,不仅导致不精确、不准确,还会被认为是怀有偏见(尽管并非初衷),以致会降低作者的可信度。更有甚者,运用性别偏见或种族偏见的语言可能会扭曲作者本人的视角,以致不能清楚、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
但语言并非与道德无关。我们的社会渴望公正,力争不因人的种族背景、肤色、宗教、性别或残疾而剥夺其权益。我们试图结束不公正的歧视性做法,改变或推翻不公正的歧视性制度。但不幸的是,这些歧视性的做法或制度,有的已经铭刻于我们的语言中。
例如,有些人在说话或写作中用“常人”指男性白种人。当所指的不是男性白种人时往往要提及其人种、性别、民族背景,但指男性白人时却不必提及这些。当然,如果这些与你要描述的人相关,说“这是一个操爱尔兰口音的男人”绝对是无可非议的。
有些语言的使用对女性尤为不公。设想有三个人一起谈话,你是其中一员。另外两个人总是相互交谈,你说话时他们貌似有礼貌地听着,但你说完后他们就当你没说话一样继续着他们的交谈(即使你说的是真的而且与话题相关),无视你的存在。由于你不被认真对待,由于你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你有理由不高兴。
与之类似,语言中也往往无视女性的存在而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表达人类的另一种方式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或“mankind”。往往用“他”来通指人”臼樵文在第三人称单数时都用“他或她”,译文为简便计都译为“他”,如此翻译并无歧视女性的初衷。——译者注  2僮饕桓龇桨副怀莆“man it”,负责人或主席被称为“chairman”,工长被称为“foreman”。
请你画一幅科学家的画像,不会是女性吧?因为科学家的形象通常是男性。读到“科学家们通常把工作置于生活之上,往往会忽略她们的丈夫”这句话时你会对句末的表达感到奇怪吗?这再次证明你下意识地认为科学家是男人。
如果你在文章中不假思索地写道:“科研人员……他……”你就无意间沿袭了让女人处于不利地位的表达。科研人员中有男性也有女性。如果你仅仅描述男性科研人员,可以用上述表达,但如果你要描述一般科研人员,不要在字里行间假定好像所有科研人员都是男性似的。
总之,在写作中切忌就人的相关属性做无关的暗示性评价,其中包括人的性别、民族、种族背景、宗教等。
总结
□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清晰的思维。

□ 引起断言及论证的含混不清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有模糊、歧义和抽象。

□ 模糊有程度之分,关键是相对于特定目的而言不能太模糊。

□ 歧义指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 歧义主要分为语义歧义、语形歧义、组合歧义和指代歧义。

□ 过于抽象的断言指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界定它到底可应用于哪些对象。

□ 无论是减少模糊、消除歧义还是运用新词汇或旧词新用,定义都能助一臂之力。

□ 定义主要分为同义词定义、实指定义、分析定义。

□ 修辞定义并不是为了澄清意义,而是为了表明或影响态度。

□ 修辞定义借助术语的修辞力(情感意义)来实现目的。

□ 论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体现,要训练和掌握论文写作的技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0 16:25:30
如果是随便哪本书的书评的话,刚好最近读了郎咸平教授的新书《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结合个人的感受写的这么一篇,也是我们毛概课的作业
                          《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读后感

1、前言
        之前在小组的时政评论时,我刚好也在看郎咸平教授写的这本书,当时我引用了书中的某些观点对当今的腐败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然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决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能叙述的很完全,而且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每读完一章就会有新的体会,直到读完整本书一共五章的内容之后,我才能以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全面的角度来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带给我至少以下三方面的收获:a、大致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唯物辩证法;b、通过唯物辩证法解读欧洲一千多年的历史;c、通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来解释当今社会发生的事情。当然本文会按照之前说的那样不提及关于政治的相关内容,只是想通过最近感悟到的哲学思想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及对于当今社会的现象发表一点简单的看法。

提出即偏见
        “偏见”一词是我在上次时政评论时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还特地引进了三个外文词,这里再重复一下:dialectics(辩证),这个词是由古希腊dialego演变过来的,也就是源自英文单词dialogue(对话,讨论);也就是相互的对话,讨论,激辩才能达成辩证的效果。为什么对话这么重要?这里引进一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你对事物的看法仅仅只是你的偏见而已”,刚好我在最近看到索罗斯写的《超越金融》这本书,书中同样提到了他老师说的一句话“经验性的真理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这句话同样加深了我对偏见这个词的理解。同样让我得到另外一条感悟就是,我们谦逊的根本来源不是因为做到谦逊就显得有道德了,而是你所持的观点本身就是偏见而使你不得不谦逊。那么在承认提出即偏见的基础上,就显得讨论和激辩的重要性了,因为不同的偏见通过碰撞达到双方或几方都认同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相对于之前的各种偏见就会显得更加的稳定,就比之前的偏见更加近事实了。

3、辩证得综合
        通过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阶级斗争分析方法去分析欧洲大历史之后,我们发现:现存所有社会的历史都是通过提高民主和法治水平来遏制腐败的阶级斗争史。欧洲大陆通过不断地通过反对利益集团的腐败造成了不断的普遍性的民主这个综合结果。用最简单的话语来描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如何演绎这些历史的。首先一个特权阶级的腐败导致这个阶级就会通过压榨其他阶级来维持特权阶级的健壮。那么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社会不公,从而在其他阶级当中产生了反抗势能。而这个势能在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比如说黄火药的发明)的引导下得到爆发。后果就是这一阶级就会和当时的特权阶级进行辩证,从而产生一个较为综合的结果。而这个综合的结果就是进一步的民主和更健全的法制化,因而使得过去国王专治到现在民主社会,那么按照辩证法的推论,最终权利体系中的剥削者资产阶级和被剥削者劳工之间将发生一场阶级斗争,而由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马克思没有想到,在他去世之后的20世纪,资产阶级开始反思,去重视员工的心理、社会需求,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而鉴于女性和工人在一战中的巨大贡献,战争结束之后议会通过法制化立法支持劳工组成工党以保护劳工的权益。因此,以上等举动巧妙地避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点,但不说明这个问题被很好的解决了,比如08年的金融危机和华尔街工人罢工使这个问题又集中体现了出来。
       
       
4、道德与法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也去思考了很多关于如何推动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首先,这段时间内的收获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我承认了人性是自利的(有自我需求的)。道德是人达到某种精神层次(这种精神层次依据个人修养后者说价值观而定)后的附属产物,也可以说是满足个人需求后的产物,当然每个人的需求是跟价值观当中的满足感有关。而对欲望不断满足以及功利心会使人迷失自身价值观,因此其所言所行最终与道德相违背。
        我们都在标榜道德,那么如何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从上文提到的辩证法得到的综合事物可知,现存社会的历史是通过提高民主和法治建设来遏制腐败的阶级斗争史。从而我们可以得知的是民主和法治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必备因素,脱离了法治一味谈道德是不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规律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总希望通过树立身边优秀榜样的先进道德事迹来教育大众(包括每年都搞的大型晚会),希望以此来提高大众的道德水平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我用最简单的民众想法来反驳以上的观点,我所做的行为能达到道德的标准最好,达不到也没办法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过高标榜道德的结果使得我们的民众认为自己的行为即使不符合道德标准是正常的!(而道德标准的概念又跟当地文化有关)胡适先生讲过的一句话也恰好佐证了这种观点: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一个优秀的民族永远是那些具有自律性的民族。
5、公正加社区
        法治的结果是使得每一个人按照既定的规则生活生产着,而又按照人是自利的这一事实将全世界的人串联在一起,因此就有了马克思对人的定义(此处我是这么理解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马克思的思想是通过对他的老师黑格尔的思想进行批判得出的。黑格尔认为通过思想构建规则,由规则来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因此每个人在规则的规范之下,就成为了自由人。我们总是每时每刻对自由非常渴望,以为自由就可以无拘无束了。其实,我们错了,规则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尼采说:自由,是你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事。
        黑格尔在其著作中透露是可买卖的私有财产制度使得老百姓“愿意”被规则所规范,就是说我们内心自利的需要导致了我们愿意被思想创造出来的规则所规范。而马克思认为这种规则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疏远了,人们就通过这种抽象的规则而互相来往,这样就使得人类本身变得日益冷漠。那么马克思希望社会成员把他们的劳动看作是生活所必须的一部分,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而自愿地提供劳动,同时得到别人的感谢作为回报,通过这样的效果来消除社会的冷漠。当然我们也把马克思提出的communism也欠妥当地翻译成共产主义,communism其实源自单词community,社区的意思,在要求整个社会和谐之前,我们要对自身所处的社区奉献自身的力量,这方面西方要比我们做的早,拿香港为例,无论是富商还是穷学生都会自主地充当义工为所在的社区做自己的贡献,使社区的气氛变得更加和谐,那么这种理念就是“我们的社会孕育了我们现在的一切,我们要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反馈给我们的社会”,就是这种感恩的心态推动着他们去回馈于社会。所在社区基本达到和谐的状态了,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以上就是年轻时代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和谐,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没能很好的解释,那就是“社会成员为了使别人更好也自愿地提供劳动”,这句话看似违背了人是自利原则,其实这需要人很高的修身水平,这点将在下段进行阐述。而在全体人类达到这种水平之前,公正和社区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做法,通过民主和法治的建设,使得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特点体现出来,人人按照自身天赋选择合适的职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将自己投入社区当中,使得社会和谐。
       
宗教的作用
        今天看到一句话使我对宗教的又有了新的认识。它说:“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宗教”。我们越是思考的多,我们思考的结果就越来越接近于宗教要求我们做的内容,这种思想高度并非一朝一夕能够修炼成,具有这种思想高度的人才符合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类。而早年的马克思也在其出版的《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以及宗教的作用。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冷冰冰的抽象货币,使人们充满了对于富含情感的和谐社会的追求。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表达了一种放弃自身的罪恶,为社会表达一种博爱的情怀。而我们这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人们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精力用于如何满足自身更强烈的欲望,如此反复。而马克思之所以不提倡宗教的原因是,民众沉浸在宗教的教条主义当中,限制了思考。而宗教的作用也被资本家利用了,资本家利用宗教去释放劳工的生活压力,因此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同样的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料到了后来理论家的虚伪,那么我也用接下来这句话来结束整文:
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斗争,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0 21:52:25
  福利增加的源泉
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也是不断对经济学这门学问不断认识的过程,对于经济学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当初次了解经济学时,觉得是一门很现代化的学问,然而深究下去,疑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以前的问题集中于对门复杂的概念的理解,对于生疏的理论的掌握上,而现在越来越集中于基本概念的厘定。学得越多,越觉得心中无底,生怕所做的做种分析不仅于社会无意,反而起反面作用。传统的认识中,经济学有两大作用,其一是对于经济现象的解释,其二是改进社会,增进社会的福利,怎么样做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对于第一个作用无需置疑,然而对于第二个作用,即由此引发的福利经济学及各种概念,总觉得有些问题。
初次学习福利经济学,及不完全市场等等,让我们学经济学的大学生跃跃欲试,当学习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的时候,经济学毕业的大学生都感觉有自己的想法,如何如何就能经世济民,然而我所疑问的就在此,这样的一门学科,如果仅限于两节经济学的学习,就能有所想法的话,恐怕未必是一件好事。
对于社会的改进,我认为是有的,但是改进的原理及作用机制,远不是书本所说。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对于人的自私又很好的论述,同时正是因为每个人的私心,追求个人的利益,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是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社会的利益达到最大,所以说自私有其好的一面。而对于因人的自私所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不好的方面亚当.斯密于经济学领域无法解答而转向伦理学,试图通过伦理的制约。我们承认,因为伦理的存在,可能使社会变得更好,其原因是伦理的存在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从恶的心理,增加了想象中的恶的惩罚,即隐含的成本增加,用隐含的成本替代了显性的社会因恶而带来的实际成本,我们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看到的是一种社会显性成本的减少,然而我们却很容易忘记那增加的隐含成本。
历史上著名的“灯塔的故事”,已经被很多经济学大师从各个方面进行诠释,我所要说的只是简单的一个方面,灯塔私营要收费,然而因为船只边际使用的成本为零,所以应该不收费,所以公营免费向所有过往船只开放。这就是福利经济学所倡导的福利的增加,从成本概念来说,是因为社会的显性成本降低,降低的部分是因为多通过的船只。我们继续深究,若海上的船只过少,或者假设是海运的起始阶段,少到一条船都没有,那么将不会存在这一概念。若船只增加,只有那么一艘,私营的灯塔却很多(实际很难有这种情况),那么私营的灯塔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存在任何问题。若同行的船只很多然而灯塔很少,这种情况下认为公营将增加福利。ZF是利益团体的集中代表,其中ZF在考察私营灯塔收费是否过高,或者通过法案来使灯塔公营,都是需要成本。(可以模型化)若过往船只的利益集团认为ZF为了替自己说话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组织人员参加竞选、贿赂)大于私营灯塔收费,那么灯塔私营,否则公营。如此分析来看,则公营私营的决定不是简单的逻辑分析,其实各种选择下就已经达到“帕累托最优”。
然而上述分析的路径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其一,公营私营是一个社会化问题,最后ZF的决定也许不需要船只的利益集团付出代价,而仅仅因为被大家的广泛讨论变成一个社会化问题而被ZF解决。其二,要考虑各种状态均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是如何,或者是不是社会显性成本就等于社会隐含成本?
关于第一个问题,社会的隐含成本是另外的形式而已。我们所做的讨论,花费的时间成本,各种举动引起ZF的注意的成本,都是我们所付出的隐含成本。第二问题,私营灯塔不是一出来就国营化,而是在船只利益集团认为私营灯塔收费过高而使社会显性成本增加,这是一个比较深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对社会隐含成本做一些深入的认识,什么是社会隐含成本?我们假设社会隐含成本为零,则将是一个什么状态?社会隐含成本是社会运作的内部损耗,若为零,则如同真空状态,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即使海上的船只为零,那么不管灯塔的数量如何,由于社会的隐含成本为零,我们也应该在船只运行的第一时间订立法案(当然,隐含成本为零也要求订立法案的成本为零),使其通过灯塔的成本为零。然而社会却不可能做到这些,而且社会的隐含成本是相当之高。
从上面论述中引发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也就是关于经济学第二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改进社会。不是不能改进社会,而是不能增加社会的福利,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减低社会的隐含成本问题。这是一个逻辑问题,什么是事物的现象,什么是本质。社会如同一部巨大的内燃机,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思考这部机器需要烧什么型号的油料,而是怎么设计使其可用热提升。而福利经济学思考方式限于怎么加大油料的燃烧使其得到更多的热,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更多的原料,更多的排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同的状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而福利增加的本源不是于此,而应该是社会隐含成本的降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