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参与方式】【内容介绍】
本书是美国最为畅销的大学教材,连续九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本书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指出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思维训练教科书!
“十大思维谬误”教你如何正确思考与决策。
十大思维谬误
1.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 :通过批评其来源而反驳某立场或论证。脱口秀主持人乐于此道。
2. 稻草人:为了反驳对方立场,以夸大、错误表达等方式曲解其立场,使对手陷于不利。
3. 源自愤怒的“论证”:顾名思义,以愤怒替代理由和判断,如政治论辩沦于对骂。
4. 威吓手段:试图通过威吓对方来证明某观点。你不难想到例证。
5. 仓促概括:过于相信由小样本得出的结论。
6. 群体思维:任凭对某群体的忠诚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如,裁判员吹我们队犯规太多了。
7. 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
8. 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也可称之为逃避现实的谬误。
9. 诉诸公众的“论证”:认为“大家”都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
10.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联系。
【2楼】
钱颖一 论中国教育扼杀创造力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犹太人在全世界只有两千万人口,还没有上海市的人口多(如果加上流动人口的话)。而犹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接近200人。中国13亿人口,至今只有8位华裔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且他们的获奖工作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犹太人不仅在科学上成就非凡,在创业上也非常突出。在美国NASDAQ上市的公司中,除了美国以外上市最多的国家,就是以色列。
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两点相似: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我们中国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也很大。但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与同样重视教育的犹太人有所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的落脚点是“学知识”,而后者的侧重点是“提问题”。如此不同。
2010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至今为止是以大取胜。我们的教育特点与我们目前的竞争优势有直接关系。我们的学习能力强,对已有知识掌握快。不仅如此,我们还善于模仿并加以改进,而且有执行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成为从开放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正是开放把新的知识传播过来,而我们则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学会别人的发明和技术,再加上我们的改进,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但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抵消我们在另些方面的劣势。我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我们的教育方法中的靠认真刻苦,靠时间投入,靠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靠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我们承认我们仍然大而不强。强从哪里来?从创造性中来。人的创造性,就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了。有人会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也许。但是不应忘记,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可以把原始的创造性扼杀或毁灭。我们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学知识,教育者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这种理念本身可能就是问题。
创造性从哪里来?我认为有三个基本元素,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它们都不是“知识”本身,都是超越“知识”本身的。
首先是好奇心。几年前,有几位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来到清华与学生座谈。当问及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勤奋、努力、数学基础,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正是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感到好奇,才激发他后来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
第二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正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想象力,也正是乔布斯的想象力,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生活方式。
第三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英语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就是善于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同时,批判性思维又不是对一切命题都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据说去年有几位来访的美国大学校长与我国教育界高层领导会见,当被问到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中表现的优缺点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基础知识好,但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三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的。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
客观地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在这个文化中,这三条不仅是缺乏的,而且是被视为有害的。本来,人的本性中有这三方面的潜能。但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把它们扼杀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问题与具体学科无关,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工科,还是医科,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是一样的。
创新源于好奇心,创新源于想象力,创新源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最后,我要说的是: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
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3楼】
【李开复】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思维:1、好奇心,学会发问。2、批判性思维,不要僵化的认为每件事情只有一个标准答案。3、一个很好的创新很可能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对用户来说,简约可能更美。4、跳出框框思考问题。
【4楼】
【薛蛮子】#热博重温#读一篇美国高等教育文章,说有三项能力在美国教育界被认为是大学生最重要能力:分别是理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综合推理complex reasoning,以及书面表达writen expression能力。哈佛耶鲁所有学生都必修写作课,可见其重要。仅从最直观写作能力而言,中国大学显然不如此重视。http://weibo.com/1813080181/yckqylScw
中奖名单:骆紫西,食神,w_zhexf,szc009,ludaojun,zy1798001
请中奖者尽快通过站内短信告知收件人、收件地址、联系电话、邮箱,我们将安排邮寄。谢谢!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