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4106 12
2012-04-15
【佛教三乘四宗对空(针对存在与外境)不同观点】详说及与东、西方哲学的比较
  
【部说】
  
  1、宗派的划分层次
  佛教各宗派的观点,对空性的观点,是按人的思维能力而划分的。
  2、最基本的三乘划分
   ·声闻乘皆承认存在
   ·菩萨乘皆不承认其存在
   ·缘觉乘属于非独立内容,故不涉及四宗讨论。
  
【细说】
  
 一、世俗谛
  
  1、【原始佛教与根本佛教时期的闻声乘】存在问题一般是不讨论的,因为它是针对理解不了所谓本体与现象的人而开显的,当一个人不理解“明明摸到,怎么背后还有摸不到的本体”时,让这些人回避开这些问题的纠缠最好的办法。
    ·举例:一个杯子,不必考虑它是不是存在,感觉到了就够了,在此基础上讨论杯子有什么特点、区别就够了。
    ·比较:类似于朴素唯物主义。但很多内容表述上模糊不清。
  2、【声闻乘说一切有部】外境过去当下未来,三时皆实有存在。
    ·举例:一个杯子,它是客观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存在;但是它会以不同的方式运动变化,不会是一个不变的存在物。
    ·比较:类似于唯理主义的二元论。
  3、【声闻乘经量部】当下刹那外境实有,过去未来不存在。
    ·举例:一个杯子,只有当下刹那是客观存在的,过去、未来,针对于当下,此杯都不存在。昨天的杯子是不存在的,明天的杯子也同样不存在。
    ·比较:类似于现代量子物理学(理论部分)。
  4、【菩萨乘如来藏、也有称大中观、或他空见思想】存在一个终极的存在,它什么也不是,它是个什么也不是的、那么个、总得是什么的什么。
    ·举例:一个杯子,它就是真如,但同时另一个杯子也是真如,虽然两个杯子不是同一,但都是真如,一切皆是如此,但真如却不完全等同于其中任何一个具体的存在物,客观存在有没有,可以有(注意:是“可以”),真如(如来藏)必须是存在的。也即:真理可能我们现在不能证明,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即是客观的存在,同时也是(或者说“就是”)主观的存在,也可以说根本没有主、客观之分的存在。总之,真如不可能不存在。
    ·比较:类似东、西方的本体论,中国的道、印度的梵、基督教的圣灵思想,伊斯兰教及锡克教等非人格化有神论思想。
  5、【菩萨乘(广行见)真相唯识之随理唯识】在根本上,它是与随教唯识一致的,故略。不同者,因明假设客观存在物暂时成立,并重点讨论现象的关系、观察的方式与论证的方式。
    ·举例:一个杯子,根本不是客观存在物,它只是心的内容的幻化显现。但不讨论它幻不幻,只观察它的特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差异区别,来分析其作用与性质即可。
    ·比较:类似于现代的(回避本体讨论类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等,西方古希腊到经院哲学时期讨论的内容,几乎全部包括;使用的论证方式与结论,几乎与尼采非理性主义论证本质不存在的方式一样。同时包括逻辑学与哲学方法论。
  6、【菩萨乘(广行见)真相唯识之随教唯识】一切是阿赖耶幻化显现,它与如来藏不同,如来藏必须是存在,而且必须永恒存在。但阿赖耶,是条件性的,它是相似相续的假有。不是实有,但毕竟是有。
    ·举例:一个杯子,根本不是客观存在物,它只是心的内容的幻化显现。那么心存在不存在,只要知道不是实有的存在即可,剩下的时间,只要讨论心都包括什么,相互间如何发生关联即可。
    ·比较:类似于印度教的不二吠檀多思想及耆那教。
  7、【菩萨乘(广行见)假相唯识】万法唯心所显现,即一切现象只是心的显现,并不存在客观存在物,但心同样如梦如幻。它与真相唯识不同的是:真相唯识的阿赖耶并非虚幻,也非实有。但假相唯识明确阿赖耶是虚幻,连假有谈不上。但不能说是不存在,实际是回避了阿赖耶的存在问题。
    ·举例:一个杯子,根本不是客观存在物,它只是心的内容的幻化显现。心,不能说不存在,但心是如梦如幻的。
    ·比较:逻辑上类似于经验主义,但比西方经验主义深入。
  附、【方便法:净土思想】唯有信仰,不必论证
    ·举例:一个杯子,与信仰无关,只要信仰净土的存在与佛的接引,来世一定可以解脱。
    ·比较:类似人格化有神论宗教等。
  
 二、胜义谛义  
  
  1、【菩萨乘(甚深见)母中观】一切存在的前提,是无证的。所以,存在无证。
    ·举例:一个杯子的观察,必须先假设感官观察与意识判断必然正确为前提,但感官的观察与意识的判断,如何必然为真?依据是什么?依据的依据是什么,最终无证。由此导致建立于此前提上的一切皆属于无证。杯子存在不存在——虽然不能证明其不存在,但肯定不是存在。所以,你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其他事物,依此类推。
    ·比较:类似于西方的怀疑主义、经验主义、后现代思潮,东方的禅宗思想。
  2、【菩萨乘(甚深见)随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空性中无任何存在。
    ·举例:一个杯子,根本不存在。不存在也自然谈不依据与来源的问题。心也同样不存在,更谈不上它是不是如梦如幻、是不是实有假有等判断。其他事物,依此类推。
    ·比较:目前东、西方没有此类对应的其他哲学内容。
  3、【菩萨乘(甚深见)随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在相似胜义角度,无任何存在;在世俗名言角度,一切假立成立。
    ·举例:一个杯子,在相似胜义角度,它是根本不存在的,不但本体不存在,现象也不存在;在世俗谛义,它就是存在的,而且可以是假设为真实存在的,甚至可以假设本体的真实存在。
    ·比较:目前东、西方没有此类对应的其他哲学内容。方法上类似于康德主义。
  4、【菩萨乘(甚深见)中观应成派】无任何承许
    ·举例:在判断时,根本没有表现。在正面讲解时:杯子存在吗?回答“不是”。杯子不存在吗?回答“不是”。杯子也存在也不存在吗?回答“不是”。不存在存在吗?回答“不是”。不是存在吗?回答“不是”。到底什么存在?回答“没有”。那么真实是什么?回答“不存在真实”。那么有什么不存在?回答“没有”。……。自我否定下去吗?回答“不是”。
    ·比较:目前东、西方没有此类对应的其他哲学内容。
  
 三、承认的顺序
  
  一般来,排序越往后的,都会承认排序在自己前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排在前边的,一般不承认排在自己后边的观点。比如:中观承认如来藏,但如来藏一般不承认中观;菩萨乘承认声闻乘,但声闻乘有些不承认菩萨乘。

【解说】
  
  1、【划分的理由】
  
  这种划分为什么是按人的普遍理解能力划分的?
  举个例子:
  杯子放在面前,多数人很直观的判断就是“杯子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物,而且时间上是过去与未来的,组成杯子的物质肯定过去就有,只是形态在变化”。
  稍深入的理解者,可以理解到过去与未来,针对于现在不存在的问题。但不如前边的人数多,一般可以理解未来针对现在不存在,但总理解不了“过去存在过的,怎么也会是不存在”。
  再深入者,可以理解到真理的存在,其他都只是真理的表现。这里真理,是指人自己认为感官与意识不能穷尽的终极存在。它应该或是一切的根本、或是一切的来源、或是一切的依据、等等。真理必须存在,是此类人的观点,此时已深入哲学的形而上层面。
  再往后,一般人的理解力很难理解了,观察杯子时,杯子只是我的意识中幻化出来的影像,意识以外根本不存在客观的杯子。这样的观点,很难为一般人接受与理解,“明明我摸到了,怎么它不存在了?明明我看到了,怎么它就不存在了?”——这是一般人最常想不通的。
  到中观自续派的二谛分说方式,更不容易让人理解了,杯子不存在,但杯子必须假设存在。很多人常问:“我现在吃的饭,难道是我假设的”、“我有身体,我有自己的思想,难道我是假设的?”
  至于中观应成派,基本没有可以理解,或是把它误解为一种不承认一切的承认方式,或是认为它是一种无本体的本体论,或是认为它是否定一切的一种观点或思想。
  
  2、【假立问题】
  
  佛教讲,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建立于一个假设的前提上的,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上形成的思想,在其自身的角度与思维方式上,是没有任何错误的。
  比如:唯识论假设物为第一性,在这个无证的前提上,必然导出唯物论,想推导出唯心论也不可能,因为前提决定了后边的观点走向。
  同理,唯心论假设心为第一性,也不可能导出唯物论,只可能导出唯心论的理论体系。
  你站在唯物论角度,否定唯心论,是否定不了的,因为有提不同,对话就根本不在一个交集上。同理,唯物论否定唯心论,也是如此。
  思维方式的问题也是一样,佛教强调因果逻辑关系,这是假立;在佛教量学中,也明确讲任何具体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性,这也同样是正确的。
  有些人站在非形式逻辑的角度去否定形式逻辑,其实他所持的思维方式与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一样,都是建立在假设前提上的,如同唯物与唯心之争,根本没有交集处。
  所以,佛教从不同的给出了不同的假设前提与思维模式对应的、不同的结论与体系,导致了佛教思想的庞大。
  
  3、【理解力问题】
  
  人的理解力,是受特定的教育、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内容综合洗脑的结果。文化传统的思想,是没有根本前提的。
  一个人从小被天天灌输有神的思想,长大后,很少再有人怀疑神的存在,怀疑神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行为,至少为什么?此人也不认为为什么。
  我感觉到了一个杯子,别人也都说看到了、摸到了此杯,它就是客观存在物。为什么?同样:不为什么,就因为我感觉到了。他自己不理解这种无依据的判断为什么不合理,就如同一个被有神文化洗脑后“认定有神,谈不上为什么”的人一样。
  理解力的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能量与物质,能量有没有体积?能量有没有质量?物质对应的衡量标准,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当有人说能量与体积、重量、引力等内容没有关联,也就是说,它不具备这些属性时,很多人想象不出能量。在他们的理解中“能量总得有个什么状态吧?比如空间中肯定有一个空间占有、肯定有个时间上的先后、等等”。
  这就如同:一个从没有学过中医及东方思想的人问:“经络中运行的气,到底化学成份是什么?”这又如同:一个对印度文化没有接触的中国人会问:“到底摩耶(幻化)这种不存在本身,是不是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这样问很合理,但如同中国人听西方人前边所问一样,在印度人看来,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结说】
  
  从三时(过去、当下、未来)实有,到无任何承许,你能理解到哪个层次,就学习哪个层次,不要用你的理解力作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标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15 21:16:47
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5 21:27:28
说白了,这些都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是你所站在角度的问题。

如果你以佛教外的视角看待佛教历史,那么这些差别仅仅是一套自然演进的哲学历史。而你站在佛教信徒的立场,自然要把1000多年发展的佛教历史硬塞给佛陀40几年的教化时空里。

每一种教法在外部的分析视角看,都无所谓高低。形而上学方面的完善,可能损失了实践意义的超验。
仪式和佛教文化的丰富过程,可能伴随更多的迷信。仅此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5 21:32:27
周百五 发表于 2012-4-15 21:27
说白了,这些都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是你所站在角度的问题。

如果你以佛教外的视角看待佛教历史,那么这 ...
  从自宗角度来说,不存在佛陀,也不存在49年传法年的问题,它仅仅是一个假立。
  从你的角度,你不能确证佛陀没有在天界传法,你只是猜测佛陀没有在天界说法,所以,你的依据,根本是一个无证理由,以一个无证的理由,证明一个想要确定的观点,本身是不成立的。
  我通过猜测五千年前你就出生过,就能证明了你在五千年前不必然不出生过?猜测证明不了任何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5 21:42:30
烈火实验室 发表于 2012-4-15 21:32
  从自宗角度来说,不存在佛陀,也不存在49年传法年的问题,它仅仅是一个假立。
  从你的角度,你不 ...
但是这里恰好是一个世俗角度探讨哲学的论坛,而不是一个宗教的论坛,所以从信徒的视角谈论宗教,自然不太合适。

不管怎么说,我们由于视角不同而无法契合,那么各自保留观点,如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5 21:48:39
周百五 发表于 2012-4-15 21:42
但是这里恰好是一个世俗角度探讨哲学的论坛,而不是一个宗教的论坛,所以从信徒的视角谈论宗教,自然不太 ...
  所以,你站在一个局限性更大的世俗哲学思辨角度,当然不能理解佛教的包容性,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佛陀不存在,天界不存在,人间不存在,时间不存在,……,但佛陀为什么又在人间与天界讲法,为什么因为不存在讲法而讲法,为什么在世俗人眼中认为存在的思想的创立,在佛教中是不存在但有相的开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