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筒子们扪心自问,你们的文章对知识库的边际贡献有多大?大部分都是在造垃圾吧!不管别人承认与否,反正我承认我是在造垃圾。朋友们打电话问我,忙什么?我说造垃圾!我对当代中国经济学者乃至下一代经济学者(大部分社会学科的学者)的定位是学术的传播者,不是创造者!因为中国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和世界前沿水平差距很大,现在的任务是追随、消化、跟进。君不见“中国经济学原创大奖”创造了神马东西?!!
作为现在的博士生,能够看懂学科内前沿的文献,能够重复做一遍,破解黑匣子,也就达到目的了,完成目标了。为什么邹恒甫老师要求大家多看经典文献?老邹说,现在的很多文章和N多年前的经典文章,差的太远了!创新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相信艾萨克.牛顿的名言!这两年,对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在学术界如火如荼,但是有几个人真正仔细研读过刘易斯的几篇经典文献。看了很多国内学者写的文章都是在胡诌瞎扯!!昨天看了一篇《经济学(季刊)》的一篇文章,参考文献把同一篇文献写了两次,而且把期刊期号写错了。还有一个著名的期刊竟然把刘易斯发表的几篇经典文献的出处搞错,原本发表在《曼彻斯特大学学报》的,竟然写发表在AER上。真娘的荒唐!一切都是浮躁、骚动!
博士论文的很多所谓的创新都可笑之极。连经典文献都没有消化何来创新?
 
吴博士也是中国科研体制内的一个小虾米,他也要生存!我想问,中国现在是世界上sci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对知识库的边际贡献又有多大?中国的哪一家大学或科研机构能容忍“纳什”类天才,容许你多年不发表一篇垃圾文章?你要知道中国没有普林斯顿!中国没有学术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