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4313 4
2012-04-21
【世界的划分】
  
【一】基本划分:
 1、存在者。只有二种:
  (1) 现象:我们所能感官感觉的内容,皆是现象范畴。
  (2) 意识:不能通过感官感觉直接感觉,只有通过意识的活动而获得的内容,是意识内容(或称心、精神的内容)。
 2、概念:只有二种:
  (1) 实概念:概念具有对应的现象,直接找称现象。如“此人的名字叫张三”,张三是直接指称此人;或:针对一个具体的杯子,“杯子”就是此具体存在物的实概念。
  (2) 空概念:空概念又称虚概念,它没有具象的对应对象,或是抽象的事物的关联性、事物的规律等一切抽象的总结。例如:“饿了吃饭”,饿、饭、吃都是可以直接感官感觉的内容,但“饭了吃饭”的“规律”在感官感觉中的任何部分是找不到的,它仅仅是意识的抽象,不具备任何具象的对象;又如:道、上帝、阴、阳等。
 3、几个关键命题:
  (1) 没有脱离实概念的存在者。
  (2) 没有脱离存在者的实概念。
  (3) 具有脱离空概念的存在者。
  (4) 具有脱离存在者的空概念。
  (5) 存在者是概念的前提。
  (6) 实概念是空概念的前提。
  (7) 现象与意识不具备属性通用性。如:某个杯子现象上有高低属性,杯子在意识中的呈像上找不到高低的属性。
  (8) 实概念与空概论不具备属性。如:某个杯子有颜色的属性,可以说此杯颜色是什么;但脱离了具体的对象,单纯一个“杯子”的名字是谈不上颜色是什么的。又如:李兰是某人的名字,李兰是指向具体此人的,“李兰活着吗?”是问的那个根本不具备名称概念的“存在者”,脱离了具体的存在者,单纯的“李兰”这个概念活着吗?是不成立的。
  (9) 概念全是指向性的,脱离了指向的对象,或根本没有指向的对象时,概念根本没有意义,对此概念谈不上任何判断与分析。如当我们说“杯子”时,我们的意识中,此概念一定指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杯子,才能理解其内容并针对这些指向性的内容进行分析;但当我们说一个没有任何对象性的概念“卡卡肚”时,我们无法判断此概念,关于此概念针对的一切内容,是无法分析的。
  (10) 空概念不承担世界的所谓来源与根本等属性。例如“世界的根本是道”、“世界的本源是规律”“真理就是世界的依据”等。这相当于说“脱离了任何具体的对象的一个名称叫‘皮皮滴’,这个‘皮皮滴’是某人的手上之‘卡卡肚’的根本来源”。只不过,事先有人告诉你真理是什么意思,而后者的“皮皮滴”、“卡卡肚”尚没有被人为的赋予什么内容罢了。
  
【二】层次划分:
 1、具备现象的非现象世界。分二:
  (1) 不具备感官的
  (2) 具备感官的
 2、现象世界。分以下四:
  (1) 固态
  (2) 液态
  (3) 气态
  (4) 能量态
 3、不具备现象的能量世界。分二:
  (1) 具备感官的
  (2) 不具备感官的
 4、纯意识世界。分三:
  (1) 整体性的(如:道、梵、圣灵、真理、太一等概念指向的那个状态)
  (2) 单一性的(如耆那教所讲的世界终极)
  (3) 混沌(这是一个脱离可以语言概念表述的状态,如中国人所说的“不可说义”)
 5、真实
  (1) 肯定的
  (2) 否定的
  (3) 非肯定非否定的
  (4)
  
【三】知识对应的简单说明:
 1、科学对应的是现象间具备的空概念。
 2、哲学对应的是实概念间具备的空概念。
 3、现实生活对应的是现象间具备的实概念。
 4、数学、几何学,对应的是实概念间具备的空概念。
 5、道、阴阳、规律、数字、区别、差异等皆是空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21 18:09:19
何为实在世界

实在世界实际上就是整个世界。只是由于人的不同活动,它才会被相应的划分为不同的“世界”。

在近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一般把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但由于这种划分单纯是以“世界”中的不同内容与未经澄明的所谓“观”的关系来划分的,因而是模糊不清的和难以有效言说的。要使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更精确、细致,首先就要更精致地划分各种“世界”。

就“思”的活动而言,应有四个与之有关的所谓“世界”,即“能思的世界”、“与能思者有关的实在世界”、“思的能指世界”、“思的所指世界”。所谓“能思的世界”属于客观世界,主要是指与“思”所对应的神经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人脑活动、人身活动等等构成的“世界”。所谓“与能思者有关的实在世界”也属于客观世界,主要是指与人的神经活动、脑活动、身体活动有关的实在世界中的诸事物及其运动所构成的“世界”。所谓“思的能指世界”属于主观世界,主要是指以意识流和概念流为基础的“思”的具体形式、过程及其成果所构成的“世界”。所谓“思的所指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主、客观混合的世界,主要是指“思”所指向的“内容”所构成的世界,直接而言乃是一个“主观拟在的世界”,间接而言,它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和意义上对应着、指代着“可能的外在实在世界”中的相关内容。

就“语言”而言,应有三个与之有关的所谓“世界”,即“能言的世界”、“语言的能表世界”、“语言的所表世界”。所谓“能言的世界”属于客观世界,主要是指与人际交流、人物交流有关的表达主体及其表达活动所构成的“世界”。所谓“语言的能表世界”属于一种“物化”的主观世界,主要是指各种语言符号所组成的语言表征体系及其在具体表达活动中所呈现出来“世界”。所谓“语言的所表世界” 实际上是一个主、客观混合的世界,主要是指语言所直接表征的“意向活动”及其成果(它本质上是一个“主观拟在的世界”)以及上述“意向活动”所表征的“可能的外在世界”中的相关内容等所构成的“世界”。

就“观察和测量即观测”而言,应有四个与之有关的所谓“世界”,即“能观的世界”(主体及其观测工具构成的“世界”,属客观世界)、“与观测有关的对象世界”(即被观的“世界”,属客观世界)、“作为观的结果的能显世界”(即主观世界)、“观的结果的所显世界”(即已知世界,实际上是一种“拟在化”了的客观世界)。

就“实践活动”而言,应有四个与之有关的所谓“世界”,即“实践者及其使用的工具构成的世界”(即主体世界)、“活动的对象世界”(即客体世界)、“作为活动的成果或以其他形式打上了人的烙印的世界”(即人化世界)、“人及人化世界所生存和活动于其中的实在世界”。这四个所谓的“世界”一般而言都属于客观世界。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1 19:55:57
何为“思的世界”

哲学所讲的“思”实际上是指的人的全部认识活动,即从感知觉到判断、推理的全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全部成果。

根据笔者对心理学的肤浅了解,感知觉一般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入人脑的相应区域,而后引起人脑内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并在大脑皮质上的诸神经元的相应部位以某种形式形成相应的“生物——化学印记”;该种“印记”及其所指代、表征的感知觉内容会成为“思”的原材料,在人脑的相关区域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工改造”,从而以新的方式“组合”和“联结”起来,以新的面目在人脑中“呈现”出来;其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思”的原材料而被“再思”、“三思”……如此循环往复而形成“思”的全过程。

“思的世界”是人脑中特有的“世界”,它本质上是以神经活动形式承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是一个因“注意”和“忽视”共同发挥作用而得以形成的“意向世界”,是一个“随‘意’加工”和“脑内显现”的“意识世界”。——在上述的“加工”和“显现”过程中,“思”有时力图“指代”和“揭示”外在世界中的实际内容(刺激源及其所具有的相关内容),有时又流于单纯的“主观想象”甚至于纯粹的“幻想和幻觉”,或者时不时地在二者之间“跳转”、“过渡”、“转化”或“相互叠加”。

“思的世界”是一个“意向或意识世界”,其中,“思”的表现形式及其成果可以称为“思的能指(指代者)”;“思”的原材料及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称为“思的直接所指(直接被指代者)”,实际上就是“思”的直接对象性内容;“思”的原材料及其所发生的变化最终所对应的乃是外在世界中的相应对象性存在或者该对象性存在的诸要(因)素被“思”所“揭示”或“想象”的“可能形式、过程及关系”,可以称为“思的间接所指(间接被指代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1 19:56:44
何为“语言世界”

如果说“思的世界”是一个“随‘意’加工”和“脑内显现”的“意识世界”,那么“语言世界”就是一个“随‘意’表达”和“身外显现”的“表征世界”。

首先要说明的是,语言并不仅仅限于声音和文字,它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意向”表达方式,如肢体语言、图形图画、电磁信号等。

“语言世界”是人或人类向它者表达的诸媒介及其所指代、表征的相关内容和意义混合而成的“世界”。

上文所谓的“向它者表达”,首先是主体间的表达即人际表达,包括从“思”出发、“物化”为表达媒介、在人际传导、引起另一个“思”来与之对应和互动的全过程;其次,还包括某些人与物间(如人与动物、植物、机器设备甚至某些无机物之间)的语言表达过程——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表达需要采用一种“物化”媒介来传导,从而不可避免地和人改造世界的活动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人作用于世界的一种常用手段。

上文所谓的“表征的内容”,直接而言,是指语言媒介的具体形式及其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可以称为“语言的能表(表征者)”;间接而言,乃是指的“语言的能表”所表征的“思”的相应意向性内容(即“思的能指”及其“直接所指”)和“思”所表征的外在世界中的(现实的或可能的)对象性内容(即“思的间接所指”),可以分别称为“语言的直接所表(直接被表征者)”和“间接所表(间接被表征者)”。

上文所谓的“表征的意义”,直接而言,是指语言表达对表达者的意向性思维活动和实体性表达活动所具有的意义;间接而言,还包括对表达活动的“接受者”的意向性思维活动和实体性表达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说明:本文所谓的“意义”,主要是指某种存在及其运动所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它者和自身的变化及其所达到的效果。就语言表达而言,其可能的意义包括:诸“思”之间的对应与互动,对对象性内容的“揭明”或“遮蔽”,对对象性活动的“推动”、“阻滞”或“误导”、“扭转”,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影响。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1 19:58:05
几个重要的不等式

1、已知世界≠客体世界。因为,第一,已知世界主要而言乃是“觉在世界”或“测在世界”,而客体世界中的某些内容或方面是无法直接感知和测知的;第二,已知世界中实际上包含着若干“主观拟在”的因素、内容和过程,从而与客体世界不完全相同;第三,客体世界实际上是“活”的世界,即自身能动的和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世界,因而无法被限缩在任何“既知的框架”内。

2、已知世界≠人化世界。其理由与上一条基本相同。

3、客体世界、人化世界≠全部世界。因为在实在世界中一定还有许多的领域(包括相关的现象、内容、关系、过程等等)是人所从未涉及的或所涉极浅、极表面或极偶然的。

4、已知世界≠全部世界。基于前三条的论述,很容易得出这一结论。

5、“思的所指世界”≠外在世界。据前所述,“思的所指世界”实际上是“主观拟在世界”和“可能的实在世界”的混合物,即使在它竭力指代、表征外在世界的时候,它也只是与外在世界中某些内容相对应,而无法与之“完全一致”。

6、“语言的所表世界”≠“思的所指世界”。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是“思的结果的物化表现”而与“思”无法全同的固有局限性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语言的含义是在交流中得以确定并不断演变着的”这一特点所导致的。

7、“觉在”、“测在”≠“拟在”;“觉在”、“测在”、“拟在”≠实在。这是因为,“觉在”、“测在”是“知化存在”,“拟在”是对象性存在在“知”的基础上的“模拟再现”,而实在则是自在存在和自然流变着的现实诸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