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美国东部时间4月22日凌晨(北京时间4月23日中午)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华盛顿表示,中国经常帐户顺差下降主要由国内结构性因素引起,并提及政策正逐渐加强市场在人民币汇率上的决定作用。对于中国未披露向IMF具体注资金额,易纲婉言谢绝新浪财经访问。 内因主导经常帐顺差大幅降低
易纲出席IMF春季年会分论坛讨论时表示,在过去的五年期间,中国的经常帐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从2007年的超过10%,大幅度下降至2011年2.8%,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改革是这个落差的主要成因。
易纲认为,虽然世界经济疲软、外部需求尤其是来自欧美地区需求“周期性”下降,确实导致了经常帐户顺差的降低,但他强调,“我会把三分之二的原因归于长期的结构调整和宏观财政政策的调整,三分之一归于上述周期性因素”。
对于这些结构性因素,他具体举例提到,中国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上升31%,过去1美元能换8.28元,现在只能换到6.28元,较强的人民币直接降低了出口的竞争力;又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其上升速度超过劳动生产力增速,这导致中国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中的优势降低;再加上环境成本、城市房屋价格、社会保障体系的成本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都可归于长期的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力地促成了经常帐户顺差过去五年内大幅度降低。
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双向加大
本月,央行把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从0.5%放宽至1%,总理温家宝曾于3月14日表示,在当前出口减慢,在国内大力推动出口和扩大内需的政策下,人民币汇率可能已经接近一个均衡状态,他指出,中国将继续加大汇率改革力度,特别是较大幅度地实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
易纲在讨论会上指出,一系列汇改政策旨在提高人民币的灵活性,加强市场力量。他提到,市场已经在决定人民币价值这个问题上扮演了甚为重要的角色:以往市场对人民币只有升值预期,而在过去的两个季度里,我们看到人民币汇率较为持续的双向波动,随着汇率浮动幅度双向加大,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多样化他们的资产以对冲汇率大幅度震动风险。
易纲表示,“事实上,现在已经是时候让市场对人民币价格拥有更大的决定权,让市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