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物流一詞源自日本,再加上我國與日本同屬地狹人稠的環境背景,又屬鄰近國度,方便觀摩與資訊的取得。因此本國物流業者多以日本為仿效對象,在依國情與企業之需求加以本土化,故在此先略述日本物流的發展,再介紹本國物流的物流發展與背景。
日本導入物流概念起自一九六○年代,當時日本正進入經濟高度成長期,隨著營業額擴大,商品配送量與次數亦擴增,加上國民所得增加,人事費用上升等因素,促成新的物流環境與新的物流問題。日本企業界遂將搬運、倉儲、輸送等物流活動作業,由單獨的個別活動連結起來。先求整體系統的統合,再展開規劃各分支系統的機能效率。此外對自動倉庫的建設也十分積極。此為日本物流發展的第一階段。其重點放在如何集中數量、如何處理更大的數量、如何做省力化的改善。
至一九七三年,日本經歷第一次能源危機後。日本的經濟亦由高度成長轉為安定成長,物流量不再急速擴增,物流業努力的方向也從「如何盡力處理最大量,轉變為「如何妥善處理」;可以說由量的要求進化為質、量並重的階段,此階段發展的重點在於「物流成本的抑制與降低」、「物流管理技術方法的開發」、「物流組織的革新」等。
日本在一九七○年代中期經濟上所呈現的安定成長,事實上亦代表著低度成長。製造業開始重視消費者不同的需求、意識、價值觀,致力開發差異化、多樣化的新產品,零售業界亦引進便利商店、量販店等新的經營形態。在這種銷售通路多元化、產品多樣化的蛻變過程中,物流已從後續處理的作業層次提升為戰略立案的先決前題條件。認知策略性物流的必要性,是日本物流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繼策略性物流必要性的認知後,日本物流業對「庫存政策」亦盲了新的意識。由於商品日起多樣化、多品牌、多品種化的行銷趨勢影響,不論零售業與物流業均必需面對,存放不下與「處理滯銷商品」的問題,因為在一定的存放空間裡,品項增多則單一品項的存放量將被迫削減。市場研判呈現不透明、銷售預測困難、庫存量不足無疑喪失商機。庫存量過多又必需承擔突發性滯銷的風險因此設法降低庫存量,成經營安定化的重要課題。零庫存與JIT(Just-in Time)的追求與主張即因應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