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阳谋:把国企股票分给民众必然导致恶性通胀
2012年04月11日
来源:环球财经 作者:张捷
私有化不等于公平,把私有化当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药,而对于私有化在全球其他地区的不良影响视而不见,不是别有用心也是被洗脑的结果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如此大的比例,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2012年3月17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和世界:宏观经济与结构调整”经济峰会上表示。至于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张维迎认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只是一个政治决策问题,办法其实很简单,如果一旦下定决心解决它,没有什么困难,现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的股票都在市场上,需要做的只是怎么把这些股份转让出去,包括分给老百姓。”
多么熟悉的“药方”。上一次用这味猛药的,是苏联。只不过俄国人服下这剂猛药的实际结果,并不像张教授描述的那般美好——苏联私有化的结果并不是运转良好的、西方经典教科书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毁灭。那么到底是张教授信誓旦旦勾绘出的美好蓝图、还是这幅蓝图在俄罗斯实践下所造成的实际后果更有说服力呢?
私有化与社会公平之间不仅没有等号,而且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是:私有化必然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垄断,这是资本的本性使然;在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各国,一切战略产业都垄断在少数几个大财团手里,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论是垄断石油产业的西方石油巨头“七姊妹”,还是垄断西方农业的孟山都等,更不要说垄断金融产业的大摩、花旗、高盛们,不但垄断,而且比中国的所谓“垄断央企”暴利多了。而所谓搞私有化转型的前苏东和拉美国家,资本寡头的垄断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想必俄罗斯金融寡头的“威名”读者也都听过。作为一名知名的经济学者,把私有化当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而对于私有化在全球其他地区的不良影响视而不见,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知识结构上出了问题。
在此更要注意的是苏联国情与中国完全不同,两国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有很大不同,国际法的法理基础也是根本不一样的,在中国搞私有化的结果将是无产化,这样迥异的差别却被“忽略”了。
“张维迎疗法”的苏联攻略
在上述提及的张维迎发言中,迄今为止未见有张维迎对“怎么分”的具体方案。但他的具体方案并非无迹可寻。在“2009中国企业家论坛”开幕式上,他曾表示:
“我们国家现在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ZF手里,应利用此次危机推动改革,将国有上市公司股票予以打包,拿出一部分给老百姓,给百姓一只下蛋的母鸡。现在国有资产是15万亿,如果拿出40%就是6万亿,财富效应非常明显。”
“国有上市公司拿出40%股份,外汇储备再拿出1万亿美元,两项加起来一共是13万亿人民币,发到每个人手里是1万块钱,5口之家将分到5万,这将有非常大的财富效应。”
据报道,“张维迎甚至还建议,这笔财富可以根据收入水平来分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农村人给两份,城里人给一份,或者富人给一份,穷人给两份。他认为,国家将一部分财富分给老百姓,不仅短期来讲可能引来财富效应,长期来讲,还可以使收入分配的差距大大缩小。”
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看看这个“药方”的现实范本:
1992年6月,俄罗斯国会通过证券私有化方案,规定把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企业的职工和管理者,一小部分出售给外部投资人。俄罗斯企业私有化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经过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1万卢布,无偿转让给每个公民。每人只需象征性地支付25卢布,即可领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购买企业股份或住房,或委托给投资基金,该券不记名、不挂失、可转让和兑现。换句话说,就是把所有的国家财产作价约1.5万亿卢布无偿地分配给了全苏人民。
按照张维迎的说法,这样的做法“不仅短期来讲可能引来财富效应,长期来讲,还可以使收入分配的差距大大缩小”。然而,现实的结果是:据俄杜马听证会公布的材料,从1992年到1996年,私有化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按1995年价格计算,超过9500万亿卢布,相当于卫国战争期间损失的2.5倍,并且引发恶性通胀,81%的国民经过这样的私有化被掠夺一空。
为什么张教授口中的“财富效应”、“收入分配的差距大大缩小”没有成为现实,结果却是81%的俄罗斯国民被掠夺一空呢?
对于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崩溃以及私有化问题,主流学者大多笼统地以私有化休克疗法造成国家灾难而论,但少有人在经济理论上指出私有化与国家灾难和国民遭到洗劫的具体理论联系,更没有人把这样的联系通过理论定量化。如果以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具体分析计算一下这些财富是怎么被洗劫的,把俄罗斯私有化的问题分析清楚了,对于张维迎的私有化方案就有了全面的认识。
事实上,张维迎提出的私有化方案比当年俄罗斯的方案还要激进,还在俄罗斯的模式上更进一步地把外汇私有化和把国家核心企业交给外资控制。在俄罗斯私有化灾难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不足,在私有化过程中国家汇率受到冲击,造成汇率的失控,失控下的俄罗斯不得已出让了部分国家核心产业;现在张维迎提出的方案不仅要分掉中国的核心产业,同时还要分掉外汇储备,这是要做什么呢?更关键的是当前中国企业与当初俄罗斯企业股权结构根本不同,从大型央企到行业内排头兵(含细分行业)基本已经上市,张教授的方案会直接导致外资控股中国核心企业,而一旦如此,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殖民。
一个直接交出国家经济命脉的方案
部分人士主张私有化国企的依据就是国企的“低效率”和“蛀虫多”等等,并且以此为逻辑前提提出了交出国家经济命脉控制权的方案。表面上看,这种依据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这并不代表其逻辑前提就必然是正确的。
首先关于央企“蛀虫”的情况,这也是饱受舆论诟病的。据《中国经营报》2012年3月24日报道, 2011年央行公布的侵吞国有企业资金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间有超过1200亿美元的资金从国企转移到了海外,10年千亿美元听着巨大,但每年平均到每家央企头上不到1亿美元。此外,备受诟病的还有央企高管的收入。但目前央企高管年薪最高的不超过280万元,与外国同类企业高管动辄几千万美元的薪资相比,二者有天壤之别。
任何的管理都要有成本的,但是很多人鼓吹央企私有化的根据就是所谓央企“蛀虫”的问题,而因为这点损失就要把国企百万亿的资产私有化,那是因噎废食。如果中国的央企私有化了,且不说央企私有化给了谁,单是央企高管的工资市场化与国际接轨,给他们的多支出的工资就远远超过于此!
还有人说央企管理不到位,但是海外私企的管理效率就一定很高吗?如果真的按照张维迎等人说的平均分配股票,结果就是股权极其分散,根本无法监督职业经理人,而公司董事会对于这些职业经理人的监管从力度上说怎么比得上国家强力侦察机关?怎么比得上党纪国法的震慑力量?近些年来中国平均每个贪官的非法收入是3000多万元人民币,以10年收入计算,每年为50万美元,与外国同类企业高管的收入相比,仍有距离。如果这些企业私有化以后,他们的收入立即就要与国际接轨,变成合法收入。
即便在西方股权分散的公司,经营层肆意侵占股东利益的事情还少吗?经营层可以动用企业的强大资源压制股东的权益,这样的私有是谁的私有?这些经营层的老总们在私有化以后是权力空前膨胀和不可控的,就如中国平安[40.71 -1.17% 股吧 研报]入股比利时富通一样,对方董事会做出决定转移企业的核心资产,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平安保险反而没有发言权,因为转让下级子公司业务这个决定董事会就可以做出!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大公司平安保险尚且如此,股权分散以后老百姓的那几张股票能够决定什么呢?张教授的私有化方案实际上就是将掌控中国央企等经济命脉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合法化;私有化图谋得逞以后,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会更加膨胀失控,以前国家还可以撤换央企老总,等把企业股权都分散了,别人持有10%的股权就可以决定一切了。
现在许多利益集团都潜伏在央企上市公司中当“小非”,是二股东、三股东,份额很低,等到国家把央企大股东的股票平均分配给了社会,这些利益集团就是控股大股东了,现在来搞私有化,总不至于把央企股权中原来私有的部分先给公有化剥夺了再搞私有化平均分配吧?如果还保留央企原来的小股东,那么在张教授的私有化方案当中,他们就成为了企业的法定控制人。这与当年俄罗斯私有化时国有公司没有任何私有股份和外国股份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舆论总是在鼓吹:私有化是高效率的,央企是低效率的且有大量蛀虫,以此激发中国民众的愤怒,认为私有化是未来必经之路;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个逻辑实际上是有问题的:“米仓里面有老鼠”与“米仓是老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虽然都是米被老鼠吃了,但是一个合法一个不合法,对于“米仓里的老鼠”我们可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是对于“老鼠的米仓”则要依法保护老鼠吃米的权利,而鼓吹私有化的人实际是在主张与其防着米仓的老鼠偷吃,还不如干脆把米仓送给老鼠算了——这是何等荒谬的逻辑!他们还说企业私有化了,企业管理者就不会腐败并对企业有责任心了,这就如说现在米仓是老鼠的了,于是老鼠就不偷米了,还要雇佣狗来看护米仓!现在搞私有化就是这样的混账逻辑。
张维迎的私有化方案就是把中国核心企业的控制权交给外资的方案,中国的央企等核心企业是中国的国家命脉。世界各国对于自身的核心产业都是严格保护,严格防止外国资本的“渗透”,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就在此方面屡屡碰壁,就连华为收购美国一家市值仅为200万美元的三叶公司也要被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而张维迎的方案通过分掉国家控股的股权,直接就达到了让外资战略投资者控股的目的。而他具体的所谓平均分配,实际上就是造就潜伏在央企上市公司当中的权贵、既得利益集团成为这些央企私有化以后的控股和控制人,更让潜伏在央企上市公司的所谓国际战略投资者成为控股人,让他们与国企的管理层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了被外国资本主导的利益集团。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