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wswswz 发表于 2025-3-6 10:03 
你这个解释毫无逻辑!
你想要获得的是效用,你为获得效用要付出的是代价,那么直接就讲用代价换效用就行 ...
价值是“值”,不是“价”。
这是汉语翻译的问题,究竟用什么汉语词语才达到顺达雅是汉语的问题。
例如玄奘的五不翻原则,佛陀的智慧与一般众生不一样。
所以不翻译为智慧,而用般若(读作“波野”)
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有如惭愧,其实这类词语大部分都是因为翻译佛经而造出来的汉语词语。
原来汉语的词语本身的定义含糊,是因为佛经翻译这些词语的定义才清晰。
当华夏人侃侃而谈别人用语不当,其实是本身的词穷语乏
宁不无知可笑。
词源学角度
“价值”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梵文和拉丁文的“堤坝”,含有“掩盖、保护、加固”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尊敬、敬仰、喜爱”的意思,并进一步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价值”。
语言学角度
在语言学中,“价值”一词的拼音为jià zhí,意思是泛称物品的价格。这个解释出自《闲情偶寄·声容·薰陶》,强调了物品的价格属性。
《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清朝距今才多少年。
比如价值这个词就是,日文就是“価値”,是中国繁体字“價值”的异形字。
但是我们从古汉语深究的话,“值”这个字其实用错了。
古汉语中,“值”就是“直”,是个数,所以价值其实是价格那个数值的意思。后期因为有了价值这个词,才衍伸出值得的含义。
惭愧佛学术语。惭(梵hri^ )与愧(梵apatra^pya )之并称。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
又据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九载,‘惭’即自己不造罪,‘愧’为不教他人造罪;‘惭’为在自心中感觉羞耻,‘愧’为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觉羞耻;‘惭’为对人之羞耻心,‘愧’为对天之羞耻心。此说相当于俱舍论之第二释。成唯识论卷六则并取俱舍论之二释,
所以佛智特别用音译。“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意为“终极智慧”或“辨识智慧”。
在佛教中,般若被视为一种超越世俗、洞察真理的大智慧,能够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智慧一词,最早出现于《墨子.尚贤》:“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古人的“智”与“知”通用,“智”表示明晓、知道;“慧”表示聪明。合起来表示人聪明睿智、明晓事理。古人虽然把智慧称解释为聪明睿智、明晓事理是正确的,但还是稍显模糊,不够明确。
“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通行本第十八章,《道德经》楚简本中没有这句话。《道德经》帛书甲本写作“智怏出案有大伪”,帛书乙本写作“智慧出安有(余下缺失)”,汉简本写作“智慧出,安有大伪”,通行本写作“智慧出,有大伪”,河上公本写作“智能出,有大伪”。
楚简本是《道德经》各本中最古老的版本,因而也更加接近原版。既然在这个版本中没有这句话,那么也这句话的真实性就令人怀疑了。所以官方不敢用这一说。
https://xueqiu.com/1539022316/31180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