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己发现的新经济学定律:
“生 产 与 消 费 守 衡 定 律”
发现者 扬怀辉
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及发展运动,共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组成,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四个环节中决定经济运行与发展运动的主要矛盾或称基本矛盾。因为人们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而只有消费才能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能量,及人类生存必需的其它条件(如:穿、住、行等);而且只有消费,才能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市场,只有消费掉已生产的产品,人们才能进行再生产。
因此,研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于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终于发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运动的过程中,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始终能自动保持平衡,即在数量上保持相等。我把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能自动保持平衡的规律,定名为“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
前面我们已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运动的主要矛盾,所以“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最基本的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经济规律,因此它客观地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国家。这是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的重大区别所在。
那么,生产与消费为什么能自动保持平衡呢?下面就来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节、“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定义
当社会生产总数量大于社会消费总数量时,就会发生“生产过剩”,迫使人们降低生产、减少生产数量。这时,消费对于生产起阻碍作用,直到社会生产总数量减少到等于社会消费总数量后,生产与消费达到平衡后,这种对于生产发展的阻碍作用才会消失。
当社会生产总数量少于社会消费总需要的数量时,就会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使价格上涨,剌激人们扩大生产,增加生产数量,直到社会生产总数量等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时,生产与消费达到平衡后,这种剌激人们扩大生产的作用,才会消失。
因此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生产与消费互相制约,使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总是自动保持相对平衡地共同向前发展,所以:
任何一段较长时期的社会生产总数量等于同一时期的社会消费总数量。
由于人类生产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它们不会自然消失,不论其数量的多少,也不论其经过多久的时间,最后都会被人们以各种形式完全消费掉。因此,生产与消费的数量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社会生产总数量==社会消费总数量
这个公式定名为:“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
注意事项:
(1)、社会生产总数量与社会消费总数量,只有在双方是同一时期,并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等式才能成立。
(2)、社会生产总数量及消费总数量,一般应以一个国家或较大范围的地区为准。
(3)、社会生产总数量及消费总数量,包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两大类物质。
(4)、应该注意:社会消费总量,不是社会产品的保有量,而只是社会产品的实际消费量。
如某个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为100万辆,如果汽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为10年,那么这个国家的汽车社会总消费量应为平均10万辆/年。
(5)根据国际惯例:科学上发现的定律、定理等,一般由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命名,应该是发现者本人的名字,所以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应该定名为“杨怀辉定律”,由于汉字在国际上不通用,所以在国际上应该用:“YangHuaiHui”定律,缩写为:“Y、H、H”定律。
第二节、“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马克思由于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每隔一段时期,便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国民经济一片萧条景象。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认为:随着“经济危机”不断爆发,由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将会使资本主义社会迅速走上灭亡。但是,历史已过去百多年,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因为“经济危机”不断爆发而自行垮台,反而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了它的经济,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十分强大,资本主义还很有生命力,它还远远没有走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不断爆发“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仍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呢?这是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现在,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发现,上述难题迎刃而解。
人们已知道,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正是“剩余价值”规律。由于资本家拼命地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拼命地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生产量,另一方面则尽量减少劳动者的收入,尽量限制劳动者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者占人口的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受到严格限制,增长缓慢,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消费能力增长缓慢,远赶不上生产增长的速度。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总能力通常总是大于社会消费总能力,使社会生产总量大于社会消费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即社会生产积累的总数量,大大高于社会消费总数量时,便会爆发“经济危机”。
而在“经济危机” 期间,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而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幅度则相对少一些,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社会生产总数量(包括积累量),逐渐地与社会消费总量达到平衡,则“经济危机”消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又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发展水平。
如果说“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是使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发生“经济危机” 的根源,而“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存在,则是使“经济危机”自行消失的原因。
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仍能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可以说明这个重大理论难题。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规律的存在,要求在生产增长的同时,消费必须同步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增长。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地以各种形式与资本家作斗争,如罢工、组织工会与资本家谈判要求增加工资等。
而资本家在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为保持企业能正常生产,以保证资本家能连续不断地获得利润,而不得不对无产阶级作些让步。在生产增长,利润增长的同时,逐步地给工人们增加工资。于是,随着生产的增长,劳动者的收入也不断增长,使整个社会的社会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大。社会消费能力的提高,为企业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广阔市场。而不断地扩大的广阔市场,又提供了生产不断地发展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
资本家们没有想到,他们对工人阶级在收入上的让步,却反过来创造了扩大再生产的客观条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的发生频率。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客观存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必须由高消费来维持。所以,现在世界上那些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高收入,高消费的国家,而高收入正是广大工人阶级不断地与资本家作斗争的结果。
现代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所创造的价值也很高,除了支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外,资本家仍能获得相当高的利润。在资本家所获得的巨额利润中,真正用于资本家本人的消费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利润都被资本家用来作再生产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增加或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投资新企业、新行业等。即用于生产资料的消费,以便获得更多更大的利润。
生产资料消费的不断地增长,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资本家对工人在分配上的让步,使工人在生产增长的同时,收入也不断增长,加上资本家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生产资料的消费,再加上资本家本身消费,这三项加起来,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消费能力的增加速度与总生产能力增加速度相比,差额是很小的。而这个差额又通过每隔一段时期就爆发的“经济危机”,自然地得到调整,达到平衡,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能够平衡地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在不断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仍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其根源就在这里。
“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与“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它们共存于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与发展运动起作用,而分工不同:“剩余价值”规律起动力作用,“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经济本身的运行与发展规律,它还可以对经济起调节和平衡作用,它使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相对平衡地向前发展。
“剩余价值”规律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向前发展时,又遵守“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并受它的约束。更多内容请查看人大经济学论坛博客:站点 qcdy.pingg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