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59 0
2012-05-04
欧洲遏制危机的努力又没成功。欧洲央行(ECB)承诺向银行业提供近1万亿美元三年期低息资金,即使不能解决这场危机,也有理由期望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遏制危机。不幸的是,事实证明欧洲央行的努力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疲弱的银行业者,特别是西班牙的银行,买入了更多本国公债,而外资则不断抛售。眼见银行业持有疲弱国家的脆弱债券,市场愈发紧张起来。欧洲和全球经济再次濒临悬崖边缘。

  当前政策的制定者和支持者认为,继续执行现有策略的决心不足。其他人则辩称,先前的努力失败表明需调路线。后一种看法似乎逐渐得到欧洲民众的认可。

  这种想法很恰当。当前敦促欧洲采取的很多措施,不仅可能成效寥寥,而且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维持欧洲货币联盟、恢复正常财政状况和政府重回市场融资以及重建经济增长。

  欧洲当局的政策制定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即成员国负债过高,无法以合理条件从市场融资,而与过度负债相伴的高利率损伤金融体系并抑制经济增长。于是当局的策略便是一边提供融资,一边坚持财政撙节措施,寄望成员国能透过加强控制过度开支来重塑信誉,拉低利率及重启经济成长。该策略的成功案例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新兴市场实施的计划和德国统一后的调整阶段。

  遗憾的是,欧洲对一些重要方面的问题作出了误诊,并设定了错误的战略方针。除经济规模仅占欧元区2%的希腊外,政府肆意挥霍并非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就在五年前,西班牙和爱尔兰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还是出了名的低,远低于当时的德国。意大利的债务比率偏高,但赤字状况良好。欧洲问题国家陷入困境,是由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破坏了他们的金融体系,导致经济增长崩溃。高赤字更像是问题的症状,而非病因。治标不治本通常会使病人的状况恶化。

  欧洲财政问题的根源是经济缺乏成长。在利率远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金融环境下,债务问题都会失去控制。对欧洲而言,正确的做法是侧重经济成长;由此来看,增加撙节力度无异于南辕北辙。

  系统性对比表明,当一国经济受到需求约束,且无风险短期利率处于近零水平时,削减1%的赤字,往往会产生1-1.5倍的乘数效应,即一国支出与GDP之比每削减1%,或税收与GDP之比每提高1%,GDP就会相应减少1-1.5%。从本质上讲,削减赤字之所以会给GDP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是因为经济增长减速的乘数大于1。这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实施撙节措施,其结果恐怕与维护信用的初衷相违背。财政紧缩会减少收入,从而限制偿债能力。一旦考虑到经济萎缩对税收收入和社会福利发放带来的不利影响,此举在减赤方面就是只得到有限的效果。另外,紧缩措施降低了资本支出并推升失业率,这势必会打击生产能力和失业者的工作意愿,给未来经济增长前景蒙上阴影。

  这些问题在欧洲大陆会被放大。一国经济放缓,会令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减少。从算术角度来看,某些国家增加节省和出口,其他国家必定要提高支出和进口。德国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凭借其成为了净出口大国,如果没有欧洲二线国家大规模举债及进口,德国不可能取得这番成就。除非德国采取允许贸易顺差缩减的政策,否则欧洲二线国家不可能成功地大规模削减债务。

  当然持怀疑观点的人会问,给本已陷入债务困境的国家开出一张扩大支出的药方,怎么能是对症下药?答案就在于个人举债与国家举债有区别。通常情况下,个人降低举债规模有益于债权人;但如果一个人不再借钱以支付上班通勤费用的话,对债权人没有任何好处。一国的收入由支出决定,因此若追求撙节举措令一国经济陷入螺旋式下滑,则对债权人毫无益处。是的,最终将需要上调退休年龄,改革导致僵化的制度,并调整福利计划;逐步推行这些举措将有所裨益。但若要取得政治及经济上的成功,就需要经济恢复成长。

  只有经济恢复成长,欧元区才能存活下来,欧洲金融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如果说有需要人们集体应对的情况的话,眼前这种就是。展望未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社会在决定是否进一步祭出支持政策时,应不仅要求单个国家采取行动,还需让欧洲整体承诺恢复经济成长。




作者: 前美国财政部长与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  来源: 路透社 2012年05月02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