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空间群组 学术联盟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
863 0
2011-03-07
理思专题“整体思想”概述

理思
中国人理解马克思专题研究室 435200

三,《集大成经济学》是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在现实的前提和存在。
我们是已经生活在现代化的高科技自动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中,那么,在我们的头脑中所反映的概念、范畴,是不是与生活在蒸汽机时代的人们所反映的概念、范畴一样的呢?
实际上,在我们时代的现实存在与那种在马克思时代的现实存在而相比,已经完全是两个时代的现实,因此,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范畴与蒸汽机时代的人们所反映的现实那是有其本质上的差别。
然而,这种差别必然要反映到具体实际地解决两种社会形态的矛盾中。人们在蒸汽机时代所要解决的是:“生产过剩与极端贫困的矛盾”;而在高科技时代却要解决的是:“生产极端过剩与精神和环境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
因此,当社会现实在解决了贫困问题之后,也就仍旧有其解决不了的矛盾。这样,在我们的高科技生产力时代的经济活动的前提,自然也就与蒸汽机生产力时代的经济活动的前提,那是有其本质不同的。
可是,在我们时代却仍然在坚持着那种从蒸汽机生产力时代而总结归纳的观念。这样,我们的意识观念与现实的存在形成极不对称的反映,由此也就造成:意识所反映的存在,不是与现实的存在是同一的,而是意识所反映的是蒸汽机时代的存在观念。这种意识与存在不是同一的,自然也就解决不了现实所存在的问题。
在蒸汽机时代的经济活动的前提,是为了生产力向自动化发展、从而解决劳动者的生存问题;然而在自动化时代的经济活动的前提,那是既要发展高新技术生产力的同时,又要求生产者在发展中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解决新出现的贫困和贫富不均的等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社会中,只要是发生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那么矛盾是永久性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着、而且矛盾那是无法根除的。但是,理性认识也就随着新的矛盾的出现,就要找出解决矛盾的新方法。
然而,人们在寻求解决各种矛盾之时,那是坚持用正确性的一般和普遍性的观念,作为解决矛盾的前提。这样,在现实中所确定是正确性的概念、范畴,也就成了人们头脑中永久性地反映对象。这样,由此形成一种要坚持过去时代所总结的存在观念,来解决我们时代的矛盾。其实,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而且这一理性认识也反映在经济学的理论中。
实际上,在我们时代的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就理应是反映现实的存在。只有这样来看待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才能在经济活动领域内而减少矛盾或解决矛盾。因为我们生活的现实与蒸汽机时代的现实相比,已经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现实。那么,在我们头脑中概念、范畴就理应是反映我们时代的现实,而不是反映蒸汽机时代的现实,这就是正确性的理性认识的基本前提
那么,在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前提,是不是与蒸汽机时代一样的呢?
然而,马克思在蒸汽机时代所看到的经济活动是:《资本论》所表现的“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也可以说,《资本论》的作者所看到的现实是:货币与商品的关系,并由这种关系而构成“资本”的积累,从而扩大生产力的规模。同时,也在造就一个无产阶级,这样,也就产生着“生产过剩与极端贫困的社会矛盾。”
实际上,马克思研究的《资本论》其目的,是要生产者明确如何地去运作“资本”,从而“减轻分娩的痛苦”。那么马克思说的“分娩”所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所是指扩大生力的规模之时,而同时在“怀胎”着极端贫困的无产阶级的“出生”,而《资本论》所论述的货币与商品的关系,那是阐明了如何运作资本而让无产阶级有其生存的空间。这就是马克思所认为的《资本论》的现实作用。
然而,《资本论》在上个世纪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为夺取政权的政党而提供了证据而证明:资产阶级在剥削。这样,《资本论》也就成了夺取政权的政治理论上的工具——去推翻剥削制度即资产阶级社会。
这样,在上个世纪也就形成两大社会阵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然而,由于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批判的是剥削,揭露的是私有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也就不是为“资本积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生产力,而是为了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
可是,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不被共产党消灭,也就改变了那种以压迫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而是从“资本积累”中来发展科技术的生产力,同时,也就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中而解决了工人的生存问题,从而也就避免了形成一个无产阶级的产生。
因此,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所产生了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的趋势。这样,也就在上个世纪的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而首先产生了现代化的“高科技”和“管理科学”。
以上的事实,也就证明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为什么是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的最合理的解释。
然而,当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带来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之后,市场经济的活动方式也发生质变,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中抽,也就从“资本积累”而转变为“股本投资”;也就从“货币与商品”而转变为“劳动与消费”。
这样,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社会化经济活动中,也就形成一种新的前提:

劳动---------货币--------消费
起点--------------------媒介------------------目的

然而,这一市场经济活动的前提,所反映的是现代高科技的自动化生产力的现实存在的真实性,因此,这一前提,也就属于电子信息数字化时代的《集大成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关于劳动、货币和消费等,这三个经济活动的主要范畴、本人都作过专题的论述。这篇文章是阐明集大成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即基本问题。
下面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一前提,就是集大成经济学的基本前提。
一,集大成经济的起点是劳动;运作的媒介是货币;劳动的目的是消费
所谓集大成经济就是集中其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并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大范畴来概括市场运行的中抽,从而集大成地将社会化市场经济活动的时空而概括出来,并由此而归纳一个集大成的基本前提,来开辟一条畅通无阻地搞活市场经济流动的出路。同时,从集大成的这一基本前提,来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然而,在数字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活动的起点,已经不是为“资本”的积累才能扩大再生产的时代了;而是为扩大“劳动”的就业范围,从而使劳动者能增加收入而消化劳动的对象,才能扩大再生产。因为在自动化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所产生的各个种消费品,不是短缺、而是极端过剩。
因此,在这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实中,经济学的前提也就自然从“资本积累”,而转向“劳动扩展”。因为在生产极端过剩的现实中所产生的矛盾,那是由于货币这一媒介不知是投给哪个前提去消化生产极端过剩而导致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已经不是从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中提取资金,而是从股市中摸集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而且劳动者也在将自己的劳动日投向股市而增加收入,从而增加和扩大其消费。
由此可见,在我们生活的现实所存在的市场经济活动的起点是劳动,而不是资本
实际上,在生产极端过剩的现实中,只要解决了劳动的投向、并将货币投入到劳动日,只要看得到劳动是有其成果的,那么,社会性的这一货币的投入只要是:对社会性活动而有利的;对人类生存的地球而有利的;对环境保护而有利的,那么,货币就理应是投向这类劳动。
当然,劳动与消费的关系、理应是在平均数和平均值中运作,只有这样劳动与消费才能确保均衡。
这样,在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化体制中,货币这一媒介也就同“资本积累”一样,也在发生本质的变化。
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反映的是蒸汽机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中的存在状态,因此,他所看到的是:货币与商品的前提。
然而,在数字自动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中的存在状态,已经不是马克思所看到货币与商品的流通前提,而我们所看到的却是货币与劳动的流通前提,这就是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所反映的现实事物。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变化,是完全符合恩格斯在《终结》这部书的第四节中所阐明的重新唯物的立足点: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
那么,在自动化生产力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也就不是蒸汽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因为自动化生产力与蒸汽机生产力的实体所体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本质。这样,马克思所确定的概念、范畴的观念就在我们时代的现实中,就已经不是现实事物、而是历史中的存在。
然而,我们如果仍旧坚持用蒸汽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所理解的货币观,那么,也就将我们的现实当作是蒸汽机生产力的现实。
这样,货币观也自然而然地是随着现实事物的存在而改变的。当然,关于货币的表现形式来说,它仍然是媒介的作用。
但是,在自动化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中的货币这一媒介,投放的对象也就随着现实事物的存在而改变。过去时代的货币,那是投向“资本”。然而,在自动化时代的现实事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资本积累”,而是“劳动扩展”。
那么,金融市场就理应将货币这一媒介去介绍给“劳动扩展”,而不应介绍给“资本积累”。这就是将在自动化生产力时代的金融市场中的“头脑”,所理解的概念才是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
因此,我们时代的金融市场所运作的货币,其目的是扩大劳动者的劳动范围、广范地开辟就业的渠道,从而消化生产极端过剩而促成国强民富之目的,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化货币哲学观。
这样,发生在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观,也就完全是蒸汽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里,而生活的人们只有在梦想中,所想像的那样生活却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成了现实。
实际上,生活在数字化中的人们所享受到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那是蒸汽机时代的人们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社会化市场经济活动领域中的劳动是起点;货币是媒介;消费是劳动的目的。

理当说,我们人类在现代高科技生产力而生存的人们,那是生活在“三维形态”之中的。这三维形态是:一维意识形态;二维社会形态;三维经济形态。
实际上,这不是理思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那是任何学者只要深入去思索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文本,去深读理解他们的各自思想,去细研明确他们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去破解他们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整体思想,那么,任何学者就一定会延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思路,再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下去的话,那么,任何学者只要化功夫深;投入的精神去坚持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真实思想而誓不摆休,那么,任何学者同样会产生出以上的三顶研究成果的。
事实上,是马克思研究的思想伟大,是恩格斯的资助和参入研究而共同做出的贡献,从而为后人打好了认知的基础。只要有学者按照他们的文本思路去寻宝,那么就一定能将被埋藏在文本中的珍珠是可以找得到的。然而,人类为什么能成为社会?为什么能发展和进步到现在这样的社会存在?实际上,那是人类有相继不断地去改变现存事物的整体力量;那是人类有相继不断地去继承前人只完成一半或还没有完成的理性的学者们,在相继而深化研究的精神存在;是人类社会有一批、一批的相继不间断地去应用“前浪推后浪”的自然现象,在推动和促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勇敢者存在。所以,人类也就能在地球上成为活动的主体。而在宇宙、自然的存在,那只能属于主体改变的对象(客体),而不是承认的对象(客体)。这才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真实思想。
当然,理思专题虽然已形成初稿,如果要去完稿的话,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要走。因此,本人也不急于去寻求学术界、理论界、教学界的认可。
然而,理思专题的三项研究:《中国人理解的马克思》专题就是在寻找着“和谐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建构《管理自我学》这门学,那是找到了实现“和谐社会形态”的中介;研究《集大成经济学》那是寻找实现“和谐经济形态”的方向和途径。因此,理思专题的这三项研究不仅仅是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远景而研究的,实际上也是为人类如何地生存得好的远景而研究的

但是,本人希望中国互联网能将理思专题而发表在各个网站上的文章保存下来,不要删除。因为理思专题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一个国家的。而是人类整体理性在追求的,而是人类整体生存的社会需要的。因此,恳切地请求:中国互联网或全球互联网能对理思专题的成果给予保存,能让理思专题继续地在互联网上发表、修改和完成出书——致谢!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联系地址:湖北省阳新县胜利街49号  邮政编码:435200
联系方式:0714-7324356
联系邮箱:lisi1948@simn.com       lisi.1948@163.com

2010-1-29日完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