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us2005 发表于 2012-5-9 18:58 
人啊,都是经济理性人。一定要规划好,但是努力工作是一个永远的主旋律。当大学老师,实际很辛苦的,白天晚 ...
1 目前没有感觉到大学老师特别累,但
自己最忌讳的是大学里面那些琐碎的事情会拖累到自己的时间。
2目前自己相对悔恨的是自己还没有省级与国家级别的课题。
这点部分程度可以解释为我自己偷懒,在科研上不是特别的上心。最关键的是过去曾经犹豫过:单纯的学术只关注一个点知识的深入,有时选取的课题只能迎合国家政策需要和评定职称的需要。
在不考虑物质与面子的条件下,这个东西未必是自己内心需要的。甚至会觉得搞科研是一种无形的负担。自己曾经测试过自己。什么叫自己发自内心的兴趣,就是当你每天早晨醒来,打开电脑最想去,情不自禁想去看的内容。测试过后发现居然是
凤凰网的历史故事。可又困惑于这种兴趣是无法对职业产生帮助。话说回来,当你真正的去搞历史研究时候,也许发现这个却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出现这个矛盾的症结在于:
很多人都是结果导向性的生活态度。喜欢得到的是明确,直接,对自己视觉有明显冲击或者有一定娱乐,猎奇的东西,但对里面的过程不是特别看重。这点在我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也许自己最看重的是诸建芳与高善文那种深邃知识所形成的市场知名度,丰厚的经济待遇。羡慕的是他们知识创造财富与名望的结果。虽然也知道他们一路走来还是非常的辛苦,自然也是他们综合素质的体现(不光是宏观经济知识的积累,可能还包括与金融监管部门的良好互动等)。
3也知道想做到他们那种人偷懒是不行的。前期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但最困惑的是如果自己这样积累下来,能否达到同样的高度。是否他们自身价值实现的路径本来就是在过去人少有竞争与人少有思想准备的领域内他们就开始启动
。(诸建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搞宏观经济学研究10多年,想必他当年清贫地搞宏观经济学研究时也不会时刻想到去中信证券做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当年估计在人民银行的梦想是尽快做到副局级干部,没有想到去搞宏观经济学赚钱,岂料后来仕途不顺;看到谢国忠的简历,能发现这位人士成功之前估计在世界银行等单位也是做积累的过程)。说白了,自己目前的困惑是,自己年纪不小了,感觉没有太多时间来准备过去没有准备的东西,但现有这个学位以及目前的积累让我对现状不是特别甘心,对前景又充满疑惑。感觉搞经济学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凭什么去想那些过去靠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