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5月7日文章】题:不平等是亚洲增长奇迹的真正威胁(作者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
正当世界其他地方艰难推动增长之际,往往很愿意将亚洲视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该地区未来数年可能会保持7%的增长率,而在美欧看来,这样的增长率似乎不可思议。
然而,亚洲的决策者不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增长率而沾沾自喜:这些数字掩盖了不平等加剧这一日趋严重的问题。在过去20年中,亚洲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结果,亚洲最富有的1%的家庭现在占到了开支的6%到8%。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收入不平等扩大,这些国家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发展中的亚洲作为一个单位,基尼系数———衡量不平等的常规尺度———已由0.39增加到了0.46。
更让人担忧的依然是机会上的不平等。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婴儿夭折的可能性是富裕家庭婴儿的10倍。来自最贫穷的1/5家庭的儿童上中学的可能性不到富家子弟的1/5,上大学的可能性则不到富家子弟的1/20。这就减少了他们获得职业发展与经济保障的机会。
不平等的扩大危及到了亚洲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国家如果严重分化就不可能获得繁荣。不平等的加剧,可能会导致不稳定和不良的政治选择,因为面对平民主义者的要求,ZF的选择往往是获取欢心———例如,对燃料或食品提供低效的补贴———而不是促进长期的可持续增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和面向市场的改革———亚洲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导致了这种贫富差距与分化。技术创造了机遇,贸易、金融和市场经济改革又使这样的机遇大大增加,而它造就了对技术工人日趋高涨的需求。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攀升,远远高于那些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
劳动力的充足数量压低了工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前后,劳动收入在中国制造业产出中所占的百分比从48%降到了42%,而印度由37%降到了22%。一些地区,特别是城市和沿海地区,能够更好地把握新机遇,在许多亚洲国家,30%到50%的收入不平等完全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
亚洲增长的推动力不应受到妨碍。增加技术运用和开放市场的确可以提高生产率,减少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并播下繁荣的种子。
要想在不抑制增长的情况下,解决不平等的问题,亚洲决策者就必须谋求有利于就业的增长,更有的放矢的财政政策以及改善财富的地域分配。增加卫生与教育的社会支出也至关重要。各国ZF应该使社会保障计划更有目标,更有效。他们需要减少更看重资本而不是劳动力的扭曲观念,需要支持中小型企业,以平衡工业、服务业和农业间的增长。对那些落后地区而言,改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那些放宽商品与劳务流动的政策。阻挠从贫穷地区向繁荣地区移民的障碍应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