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选择》月刊文章】题:勃兴的“印度洋经济圈”
中国引擎减速
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中,世界经济一直由中国的惊人需求来拉动。但如今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下降,贫富差距和既得利益膨胀等严重问题令中国的高速增长趋于式微。在这种情形下,寻找“后中国牵引力”的跨国集团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印度。而以印度为核心的印度洋沿岸地区正形成“印度洋经济圈”。
“印度洋经济圈”尚未形成固定的经济概念,就地理概念而言是指以印度为中心,东起澳大利亚、东盟部分国家,西至伊朗、沙特等中东国家,南到肯尼亚、莫桑比克等东非、以至南非的印度洋沿岸地区。
这一说法好像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中的亚太部分重合,但实际上意义相去甚远。印度洋经济圈名副其实是以环印度洋这一地理条件为核心优势。
虽然印度洋经济圈尚无能够拉动世界经济的大国,且半数以上国家的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但该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过半数为青壮年劳动力,加之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东非地区拥有未开垦的农耕地和各种地下资源,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条件。
人口优势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成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到2021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从年轻人口看“印度上升、中国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加上斯里兰卡、尼泊尔,这5个南亚国家人口总计达16.5亿,超过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台湾构成的“大中华圈”的总人口。
此外,南亚和东非、以及面向印度洋(包括波斯湾)的中东和东盟地区的人口加起来达25亿,相当于中国人口的近两倍,且其中一半以上是不满25岁的年轻人口,人口结构相当年轻。
瞄准丰富的年轻人口和低廉的用工成本,跨国企业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中国向印度洋经济圈转移。
实际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各国与印度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缔结自贸协定后呈激增趋势。即使中国极力保持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印度洋经济圈也将成为与之比肩的存在。
资源潜力巨大
资源方面,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这东非3国被称为“目前世界最热门的资源地带”,全球能源企业正争先恐后进入。西非方面,尼日利亚、加蓬、安哥拉等也作为资源国家迅速崛起。
目前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产油国、产气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供给地,但将东非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南非和印尼的煤炭加起来,印度洋经济圈的资源潜力超过海湾地区,有望成为今后的世界第一大供给源。
印度洋经济圈实现增长的一大难点是保证粮食供应稳定。但随着政治状况好转和国际援助扶植非洲农业,东非各国已开始迈向粮食自给自足之路。一旦东非实现自给自足,其贸易收支就会改善,经济增长潜力就会增强。
印度洋经济圈作为经济单位发挥机能的最大瓶颈是其多样性。克服这一瓶颈的关键是该地区对富足的渴求和增长的期待。整个印度洋经济圈或将以中国的增长模式为借鉴和激励,克服多样性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