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526 6
2012-05-20
我们的资本家预先知道了这件事。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所以,劳动者在工场中发现的,不是6小时而是12小时劳动过程的必要生产资料。如果6小时劳动吸收10磅棉花,使它转化为10磅棉纱,12小时劳动就会吸收20磅棉花,使它转化为20磅棉纱。且考察一下这个延长的劳动过程的产品。在20磅的棉纱内,体现着5日劳动。4日劳动是体现在已经消耗的棉花和纱锭中;一日劳动是在纺纱过程中被吸收到棉花中去的。5日劳动的金表现是30先令或1磅10先令。所以,这就是20磅棉纱的价格。每磅棉纱还和以前一样  费1先令6便士。棉纱的价值却是等于30先令。产品的价值比在它生产上的价值增长了9分之一。27先令变成了30先令。3先令的剩余价值生产出来了,戏法重要便成功了。     63版《资本论》P190       67版本P22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20 10:33:44
这个还原句。是手稿付印后,又经过数次翻译付印后,lz在哪里看到,然后经过lz的手打字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0 10:40:45
ofzhengyi 发表于 2012-5-20 10:33
这个还原句。是手稿付印后,又经过数次翻译付印后,lz在哪里看到,然后经过lz的手打字出来的...{:soso_e100 ...
是呀,我们国人外语不行只能看翻译版本的了。这是63、76版摘抄的句子。要是不说原句也可。但,终归是翻译版本。

中国的马列们不都是读着翻译的书本来捍卫马教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0 11:40:52
(1)

原文:(资本论 德文版 1867 .9 出版 马克思校对;英文版 1887年 出版 恩格斯校对)

Our capitalist foresaw this state of things, and that was the cause of his laughter. The labourer therefore finds, in the workshop,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necessary for working, not only during six, but during twelve hours. Just as during the six hours’ process our 10 lbs. of cotton absorbed six hours’ labour, and became 10 lbs. of yarn, so now, 20 lbs. of cotton will absorb 12 hours’labour and be changed into 20 lbs. of yarn. Let us now examine the product of this prolonged process. There is now materialised in this 20 lbs. of yarn the labour of five days, of which four days are due to the cotton and the lost steel of the spindle, the remaining day having been absorbed by the cotton during the spinning process. Expressed in gold, the labour of five days is thirty shillings. This is therefore the price of the 20 lbs. of yarn, giving, as before, eighteenpence as the price of a pound. But the sum of the values of the commodities that entered into the process amounts to 27 shillings. The value of the yarn is 30 shillings. Therefore the value of the product is 1/9 greater than the value advanced for its production; 27 shillings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30 shillings; a surplus value of 3 shillings has been created. The trick has at last succeeded; money has been converted into capital.

这里引用的是:1887年 资本论  恩格斯校对的 英文版

(2)

中译文:

我们的资本家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因此,工人在工场中遇到的,不仅是6小时而且是12小时劳动过程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如果10磅棉花吸收6个劳动小时变为10磅棉纱,那末20磅棉花就会吸收12个劳动小时,变成20磅棉纱。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延长了的劳动过程的产品。现在,在这20磅棉纱中物化着5个工作日,其中4个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纱锭量中,1个工作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棉花吸收的。5个工作日用金来表现是30先令,或1镑10先令。因此这就是20磅棉纱的价格。1磅棉纱仍然和以前一样值1先令6便士。但是,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27先令。棉纱的价值是30先令。产品的价值比为了生产产品而预付的价值增长了1/9。27先令变成了30先令,带来了3先令的剩余价值。戏法终于变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

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220页

附注:

马克思在上述文前,曾写过这样的话,如下:

“事实上,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别的商品的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他不交出后者,就不能取得前者。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不归它的卖者所有,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119页

这段话,就是一把钥匙。

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在使用中产生的新价值,这是两个数量不相等的“量”。后者的量,大于前者的量。从后者的量(v+m)中扣除一部分,作为前者的量v,剩余下的量属于资本家m。

在这里,显然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商品的新价值是v+m,唯有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才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新价值”包括雇佣工人通过“活劳动”,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商品的价值c;还包括雇佣工人通过“活劳动”,生产出相对应于维持自身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新价值,形成新商品中新价值v;最后,雇佣工人通过“活劳动”,生产出剩余价值,形成新商品中新价值m。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活劳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劳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此,马克思没有给予诠释。

斯密从讲过,人类属于自然界,早期的人类受惠于自然界的“慷慨和恩泽”,许多天然品和天然资源无需经过人类的“劳动加工”这道工序,就可以直接用于满足人的各种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一些天然品和天然资源之所以可直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那是因为那些天然品和天然资源已经过自然界“天然加工”这道工序了,由此,这些天然品和天然资源便具有了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的各种效用。

一旦,当人类进步发展了,自然界中那些可直接满足于人的不同需求的天然品和天然资源,已无法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了。为此,人类就对那些一时无法直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的天然品和天然资源进行“劳动加工”,使之具有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的各种效用。

将“棉花纺成棉纱”的生产过程,这就是“劳动加工”,即是对那些一时无法直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的天然品和天然资源进行“劳动加工”,以此替代自然界的“天然加工”,使之具有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的各种效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社会分工协作和劳动分工合作及其社会交换,都是以“契约”形式得以实现的。资本所有者为“将棉花纺成棉纱”提供的一切十分便利的劳动外部条件,同时,劳动力所有者为“将棉花纺成棉纱”提供的一切十分便利的劳动内在素质;资本所有者通过“大工业机器及其生产管理体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加进”——将棉花纺成棉纱”之中,而劳动力所有者通过“自身劳动技能及其生产经验”,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加进”——将棉花纺成棉纱”之中,新价值就是在对生产资料——棉花价值作出必要扣除后,双方对新价值中剩余的价值,按照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贡献,进行客观评价并按不同比例分配。

在这里,“人类就对那些一时无法直接满足于人的不同需求的天然品和天然资源进行“劳动加工”,使其具有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的各种不同的效用”这一实质内容,不会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及人们之间现存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就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条件的提供者而言,在生产过程中,缺少哪一方参与,都无法完成“劳动加工”这件事;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缺少哪一方的积极性,都做不好“劳动加工”这件事。


“剥削”,就其社会根源讲,不是“克扣加班费,延长劳动时间、劳动报酬低”等等那么简单明了。“剥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即社会生产力一时无法提供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及精神文化财富,一时无法建立起全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一时无法为全体社会成员自主发展所必备的工作岗位和技能培训(包括良好学历教育)等客观条件,而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里,“剥削”作为社会经济现象,其经济基础正在消失和瓦解。“剥削”已“转型”了,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领域,转向“贫富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的社会管理领域。

今天,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社会财富总量已足够分配,足以保证每人都可以衣食无忧。人们曾为了社会所生产的那么一点点剩余产品而“大打出手”的年代,逐渐成为历史;资本家也早已不再沉迷于对劳动力的“盘剥克扣”。今天的“剥削”现象的凸显,并不集中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跟不上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基本需求上,而是集中于社会分配制度中所反映出的重大缺陷上:

“剥削”现象的凸显,主要是当权者的一系列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所导致的,是行政立法者无视和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是执法者徇私渎职、枉法舞弊所催生的,致使富者更富,贫者更贫。

加大力度推动深化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包括社会分配体制的改革,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要保护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激发和鼓励他们的自主创业和奋力创新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将剥削”这个大棒,砸在他们的头上,而有意地回避本应由当权者、立法者和执法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0 12:01:56
xiaxt 发表于 2012-5-20 11:40
(1)

原文:(资本论 德文版 1867 .9 出版 马克思校对;英文版 1887年 出版 恩格斯校对)
1、你翻译的与我引用的有什么区别吗?

2、“这段话,就是一把钥匙。

劳动力的工作日价值,与劳动力在工作日内的使用中产生的新价值,这是两个数量不相等的“量”。后者的量,大于前者的量。从后者的量中扣除一部分,作为前者的量,剩余下的量属于资本家。”

根据你的这个评论,那么我想问:马克思的这句话:“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这油的使用,哪些是新价值?哪些是原价值?哪些是油是剩余价值?

既然跟油一样都是归资本家所使用,那么就不能管资本家怎么使用了。使不使用,怎么使用那是资本家的事了。那么就没什么剩余不剩余之说了。既然跟油一样,那么就没什么可变资本不可变资本之分了。就没什么“必要劳动”“剩余劳动”之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3 19:47:40
请结合前面对这个“剩余价值”的铺垫来找这个定义的矛盾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