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有两种,一种要设局布套,诱人上当;一种只要假充身份,就利益无穷。街上捡钱分钱的骗术,属于前者;冒充官员或者官员的子女随从,属于后者。近日广州《新快报》发出一个揭露行骗的报道,行骗者邹斌勇冒充的是国家发改委副司长。这当然也属后者。
行骗故事最容易告诉人们的,一是“骗术并不高明”,二是“他本是个农民”。这回虽然仍在说“骗术并不高明”,但行骗者终于不再是“一个农民”,算是稍稍打破了行骗报道的固定模式。这两个特点,似乎是在嘲笑受骗者的智商,但也可以说反复表明受骗其实是与智商无关的事情,或者说,在被骗术击中的情况下,智商不起作用。
邹斌勇冒充国家官员,据报被骗官员从县长到省部级官员以及各地商人不下百人。“骗术并不高明”的一面,是假冒身份虽然做足功课,但还是“不像个官员”;言语行为也并非严丝合缝,令人无可生疑。然而,骗术高明与否,与能否骗成无关,所谓骗术并不高明,也大多是骗术揭穿后的恍然大悟而已。
被骗状态下智商不起作用,但受骗者的智商并非没有高度运用。“发改委副司长”能够骗成,跟受骗者的利益追求有关。受骗者不是白白送钱去的,他们想获得项目,想获得垂青,“很多工程项目没有发改委的审批是办不成的”,“他只要拿手指轻轻一抠,随便给个基建项目,我们就赚大了”,“即使对他有疑问,万一要是真的呢”。
“万一要是真的呢”,这确实是个问题。他是假的,所以就是行骗;他是真的,于是那些吃吃喝喝、送钱送物的事情,就不能叫行骗了。看起来,这好像跟能不能办成事有关,其实不是。他是真的,当然就可以帮助办事,但即使没有办什么事,难道就是行骗,那可能还算是“讲原则”呢。他是假的,骗得多了,相互牵扯下,其实“这个假菩萨,有时还能显灵,还能给你办成事”。
重要的不是骗子做了什么,而是“如果他是真的”,做那些事情是不是反常。令人遗憾, 假冒一个官员身份,就所到之处享受酒宴、礼品、金钱、迎送仪式,这都不是违反生活现实的事情,而恰恰是已经正常化起来的官场待遇。正是这样的生活现实,正是官场的日常情态,为冒充官员招摇撞骗提供了摹本。
一个尤其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围绕这个行骗故事编织起来的一幅社交图景。故事里面的人物只有官员和商人。他们相互引见,广泛勾联,一个人结识了假官,马上引见给商场同道或官场人物。“你已经是一位领导干部了,或者是至少有几亿身家的成功商人”,信任亲近,过从频密,形成了难分你我的“上流社区”。
在这种政商不分彼此的“上流阶层”面前,被称为“正常先生”的新任法国总统奥朗德签署道德廉政规章,承诺不介入利益冲突、不参加与本身公务不符的社会活动,实在是古板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