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134 4
2012-05-25
编者按:
在西方国家,有的保险经济学家把保险基金等同于折旧基金,提出所谓“保险基金折旧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业保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根据马克思的论断,认为保险基金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保险基金具有剥削本质,这是它不同于折旧基金的最根本之点。这两种观点都有依以确立的某些依据,但都没能准确地表明保险基金的来源和性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一著名文献中,在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时指出,社会总产品必须进行以下三项扣除后,才能用来作为消费资料。
这三项是:“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总产品中扣出这三部分,“在经济上是必然的”。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得不到补偿,社会再生产将会萎缩,社会依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将会缩小甚至消失;如果不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一部分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就不能实现扩大的再生产,社会就难以发展。至于从总产品中扣出一部分作为“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同样具有经济上的必然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在生产实践中,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力服从于自己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加深,但并不能穷尽这一认识,因而也不能完全避免,甚至不能确定某些自然力对社会生产、对生产要素可能造成的破坏。其他难以预计的各种偶然事故也会造成生产的损失。当灾害出现的时候,如果没有事先提存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在物质上、经济上对自然力和偶发事故造成的破坏提供补偿,就会像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得不到补偿、或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得不到补充时的情况一样,使生产不能恢复,陷于中断。
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的:“象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在这段话里,马克思明确告诉我们,无论在哪种社会形态里,人们为应付偶然事故所需的保险是为了维持与再生产自己的生命,所支付的保险费用应在个人消费基金中开支,是人们生活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应该在将“劳动所得”进行“公平的分配”之前,同“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一同扣除。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眼中,保险同生产资料与投资一样重要!
因此,用马克思保险思想指导最美女教师的后半生生活与养老问题,才是建立制度的关键所在,仅仅是领导批示,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仍然是极其落后的观点和人治阶段的典型表现。
========================

http://view.163.com/12/0524/10/8290H98P00014MO9.html?from=zyk1

从解决途径来看,张丽莉老师这个事情应该纳入制度化途径去解决。通过制度,启动程序,按照法律规定的责任与义务来进行。用法律与制度的途径解决这个经济问题主要有:养老保险;意外保险;直接与间接相关责任人(包括ZF)。

作者:许锡良(专栏作者)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造成双腿截肢。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
但张丽莉老师的个人损失,不能够被一个虚夸的“最美丽女教师”所掩盖。作为无编制、无医保、无养老保险的张丽莉老师,现在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后半辈子的生活安排,需要向相关部门提出赔偿。
这个赔偿应该包括:个人的全部医疗费用及家人的误工费用;自己作为高位截肢残疾人安装假肢与其他残疾人用具的费用,以后检查治疗的费用;因残疾丧失劳动力之后,自己的生活及供养家人的费用,和需要雇佣人来照顾的全部费用;成为残疾人之后的造成的巨大精神损失的费用。
以上费用还要考虑因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因素,应该在原来协议的基础上逐年增加。
经济赔偿是现实问题
有人说,这个事情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张丽莉老师的事情出来之后,短短一周内,卫生部长、黑龙江省主要领导要求医院全力救治张丽莉,还有黑龙江全省掀起向张丽莉学习的高潮;紧接着,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张丽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张丽莉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教育部也授予张丽莉“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接着分管教育的最高领导人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也去看望了张丽莉老师,称“你可以叫我姐姐”。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用担心我提出的那些赔偿要求不能够得到落实吗?
确实,张丽莉老师后半生的生活应该不会有经济上的困难了。但是,我还是建议趁此机会将经济赔偿问题一一落实,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事过几年之后,此事必然冷落,一旦冷落下来,生活的沉重负担,还是要向张丽莉老师压来。那时,人们早已经忘记当年的张丽莉老师是不是“最美的”。此事夜长梦多,不如趁热打铁。否则,张丽莉老师后半生真的令人堪忧。她可能还不知道自己这种状况会要花多少钱,才能够养活自己并且养活家人。不能因为被人戴上了一顶“最美女教师”的头衔,就连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不愿意正视了。
就张丽莉老师个人来说,无论哪种方式方法,能够解决她的生活问题,我以为都不必强求。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张丽莉老师的问题如何解决,却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制度的性质。
就经济赔偿而言。解决的方式无非这么几种:(1)、由领导人直接批示,拿出财政作为支出,解决起来最为方便快捷,然而,那是纳税人的钱,本来是不可以随便乱花的。即使花在一个英雄身上,也是不合法度的。(2)、由领导人发起全社会捐款也是一种解决方式,这种方式可能得到的钱数量不菲,但是,仍然具有偶然性。(3)、通过制度,启动程序,按照法律规定的责任与义务来进行。用法律与制度的途径解决这个经济问题主要有:养老保险;意外保险;直接与间接相关责任人(包括ZF)。
制度化途径
从解决途径来看,显然,张丽莉老师这个事情应该纳入制度化途径去解决。靠领导批示,靠发起捐款,其实都有极大的偶然性。一种偶然性是领导未必都能够发现并且重视此类事故;另一种偶然性是靠捐款,数量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还掩盖了问题的性质。只有靠法律与制度,才是程序化的,对今后任何人都是适用的。而且这有利于责任认定。对于今后避免或者防范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在处理“最美丽女教师”事件中,最能够反映中国人的价值定位、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取向。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愚公移山”模式,或者典型的“大寨”、“大庆”模式。“愚公移山”模式,就是面对一个困难的事情,先是通过作秀(愚公煞有介事地带领自己的子子孙孙来移山,其实根本就没有打算做下去),发动新闻记者,从中鼓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以达上听。以此为手段惊动天帝,然后再通过天帝,调动**的资源与力量去移走这两座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中国当年的大寨与大庆都是靠了这种愚公移山法,让自己成为典型,然后从中获得巨大的好处。然而,愚公不愚,真愚公的是中国人。
解决张丽莉老师的经济赔偿问题,应该走法律制度之路,并且形成法律案例,以后无论是什么人遇到类似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毕竟,中国领导人很忙,不可能事事都关注,那些没有受到领导关注,也没有成为最美女教师的人,他们的权益也需要保障。把一个顶级意外伤残血腥事件炒作成为了“最美丽”事件,这是非常残酷的。这正应了那两句诗:“中华儿女多奇志”——“唯有牺牲多壮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25 09:59:51
“把一个顶级意外伤残血腥事件炒作成为了‘最美丽’事件,这是非常残酷的。”
朋友说错了。
这件事虽然经济学上不需要,但却是顶戴花翎的需要。。。
所以,才会从“血腥”摇身成“最美”,所以,那些相关、不相关的部门领导才会蜂拥而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5 10:00:37
给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5 11:34:12
这位女教师,根本是一个工作五年不在编的没有任何保险金的纯临时工,怎么能用原有国有制的理论解决?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扣除。他只是被那些在编不上岗的所谓教师代课而已。
再说,那一套在改革的条件下,也已完全没有效用,比如医疗,住房,学业,那都是社会扣除过了的,因而你理应得到免费享受。而现在,你可能随时被下岗,被内退,那还有什么福利之说,等等。当然在资本主义大多数国家,或发达社会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些福利关系,这些生活资料的社会主义,同这里不同,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体现,因而那里造就了非常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个人生产力。
这类临时工,在小日那里可能是不存在的。其前首相福田曾说到:日本是比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的平等国家。任何一个国民的生产生活,都是得到保障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5 11:41: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