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是大学第二年后的事。读大学前,我不喜读书,除了玩还是玩,以至于写作成为我读书时代最头痛的事。由于读书太少,当年高考作文时,搜肠刮肚老半天,说来说去几句重复的话,最后还是凑不足字数,结果作文考了个不及格。
 大二时,老师邀我一起写课题。虽然明知是我的弱项,但还是盛情难却。要写课题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思想。但新思想怎么来?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前人怎么说,说了些什么。在前人所说与现实现象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其中不足,然后才能写出自己的新意。由于要知道前人所说的,我就开始大量阅读。开始找老师或同学一致认为好的东西来读。后来,有了点经济学基本知识,知道了我国哪几位经济学家最有名,于是,就找他们的文章来读,其中有“吴市场”吴敬琏,“厉股市”厉以宁,“张企业”张维迎等人的文章。可读了大半年,我还是对别人到底说了点什么无所了了,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头晕目眩,更甭说写出有新意的课题来了。帮老师写课题也只是说说而已,等老师和我讨论课题具体内容时,我支唔以对,一点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做课题的事也就这样无功而返。
 是不是读书读错了?我以前读书是按作者名气,别人推荐,畅销书排行榜来选择的,是不是这个方法不对头?于是我换了个选书的方法,至今仍在用,那就是凭自己的兴趣选书,选择那些自己看得懂,读起来愉快的书。一本书,无论老师教授说它多么好,无论同学朋友怎样推荐它,无论多么畅销,我都不管了,我只按我的兴趣爱好来选。就像找女朋友,无论媒人说得多么好,无论父母说她多么棒,只要你没感觉,你大可不与她交往。后来,我才明白,读书如同交友,对你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启发,只能由自己决定,也只能是自己最清楚,别人,那怕是最亲密的人也不能代你选择,因为最了解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选书的方案一定下来,我的读书耐心和收获接踵而至。因为读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书,所以也就没了那份苦读的心情,我可以大半天大半天泡在图书馆里了。由于读的是自己喜欢的书,所读的东西往往很容易理解。又半年后,另一个老师邀我一起做课题,关于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我于是跟他在台州、温州等地跑了三个月,住在当地,进当地工厂,从当地人那了解他们实行这一企业制度的最初想法,实施后的效果等等问题。一方面大量实地考察,另一方面大量阅读感兴趣的理论,我竟然对农村股份合作制有了些新意,于是就写了一篇关于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文章,意思说这是一个适合当地的企业制度,各地企业制度应当应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后来,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在一个学院院刊全文登载了,我感慨万千,彻夜难眠。
 喜欢上一本书,书内的文章也并非都是我喜欢的。我又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来读,有的章节一翻一瞥,觉得没意思,就用铅笔打个“×”,永远不再看了。一本书经过初次选择,经得起再读的文章往往不会超过10篇,我只读这不到10篇的文章,等读完第一遍,往往发觉又有几篇是不值得读的,这样来来回回三五次,值得一读再读的文章往往只有三几篇,这三几篇才是真正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重读的。值得这样反复重读的文章不多,我的感觉这样的文章只占所有文章0.01%都不到。这类值得反复重读的书,我往往买两本,一本放床前,一本带到单位,闲暇时读之,像与故友重逢聊天,又常读常新,每每有所感有所悟,那感觉实难向外人道也。这类需要重读的书对我的启发是最大的,我也试着用书中所说的观点去理解、解释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发现不能解释的,就自创理论试着解释。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与那些从书本到书本的文章不同,常常是有血有肉有实感。这样读文章写文章在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我读书的兴趣和爱好。
 这就是我的读书之道,它很适合我。对你合不合适,正如鞋穿在脚上一样,只有你自己试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