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0 19:22:40编辑过]
第一、初看了,觉得挺有思想;
第二、再看了,觉得挺无聊的;
第三、仔细看了,还不如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
第四、提个建议:马克思都不使你这样的“鲁滨逊”模型,而且特别反感。你的经济学和数学还得加强呀!
第一、初看了,觉得挺有思想;
第二、再看了,觉得挺无聊的;
第三、仔细看了,还不如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
第四、提个建议:马克思都不使你这样的“鲁滨逊”模型,而且特别反感。你的经济学和数学还得加强呀!
唉,只能说先生的悟性还有侍提高。
这篇文章只是我以马克思的罗辑方法用静态、完全理性、完全信息、产品同质、不考虑产品保质期等等为前提的方法回答pengleigz先生的问题而己,它并非我的理论核心,它只是我的“时间经济学”中最基础的部分。
其实,从整体角度某一社会范围内,以上概念公式在静止完全信息观中概念前面为“平均”或,在动态不完全信息观中概念前面为“边际”,也可以不用前两者而在概念后面加上“率”字即可,当然是用“平均”还是用“边际”这看你是以静止分折还是动态观,是以完全信息分折还是不完全信息观分折参照经济系统。
一门学科的建立正是从简单的假设开始,一个人的经济学(或“鲁滨逊”模型)也好、两个人的经济学也好,只是我从具体到一般演化的过程。
宏观抽象价值与微观具体价值的融合:
①社会总劳动耗费时间(设为T)= 社会所有个人劳动总耗费时间(设为t)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T=t1+t2+t3+……tn;
②社会总产量(设为Q)= 社会所有个人总产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Q=q1+q2+q3……+qn。
③“价值” (单位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时间或社会时间成本率设为P)= 社会总劳动耗费时间÷社会总产量=社会所有个人劳动总耗费时间(设为t)的总和/社会所有个人总产量的总和=社会所有产品量的个人平均劳动耗费时间的总平均;用公式表示为:“价值”=(T=t1+t2+t3……+tn)/ (Q=q1+q2+q3……+qn);
当然,我认为客观的“价值”也是相对的,绝对的平均价值只是相对于分折参照经济集合系统而言,完全信息观中相对的平均价值分折进而不完全信息观中的边际价值分折才是了解现实的科学方法。
我相信那些能从与别人的讨论、交流中获得思想激发、升华的人才会明白思想交流的可贵。
怕你消化不了,暂说这么多吧!
模型一:先假设两人每天付出的抽象劳动量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劳动能力是相等的),每人每天劳动8小时,c代表抽象劳动单位;且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产出与劳动投入成比例。
则两人每天抽象劳动总量为16c
如果都生产米,每天40斤,平均每斤16c/40
如果生产酒,每天6瓶,平均每瓶16c/6
以上是米和酒的社会平均价格
交换比率就是大米:酒=40:6
模型二: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来模型化。
由于乙是生产的绝对优势方,交换比率30:4,交换的剩余被乙得到。
然而由于马克思认为交换是平等的,所以模型二中甲和乙平均得到交换剩余。均衡的交换比率还是40:6,和模型一一样。而模型一的缺陷在于参数c难以得到(劳动价值论理论的难点)。而模型二的缺陷在于,如果不进一步得到甲和乙对于米和酒的需求,交换的量就难以确定(不得不引入主观效用函数)。
模型一实际上就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型二再加上个人偏好假设就变成了边际主义的分配。
男人,说话要简洁。
怕你消化不了,我啥也不说了
模型一:先假设两人每天付出的抽象劳动量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劳动能力是相等的),每人每天劳动8小时,c代表抽象劳动单位;且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产出与劳动投入成比例。
则两人每天抽象劳动总量为16c
如果都生产米,每天40斤,平均每斤16c/40
如果生产酒,每天6瓶,平均每瓶16c/6
以上是米和酒的社会平均价格
交换比率就是大米:酒=40:6
虽然你对该题的结果:交换比率就是大米:酒=40:6,与我的一样,但并不代表你就明白我主题的真正内含。
从你的假设可知:①“两人每天付出的抽象劳动量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劳动能力是相等的)”②“先每人每天劳动8小时”谁告诉你需要这些假设?想浓缩别人的答案也得看清再说。而且你也不明白我在证伪马克思的价值论或其局限性呢,我相信能用数学公式化证明的不多,看不明白总是瞎参和。请问你认为交换比率就是大米:酒=40:6,在实际中可能实现吗?我不要陈述性的答案,最好是用公式表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0 15:48:52编辑过]
模型一:先假设两人每天付出的抽象劳动量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劳动能力是相等的),每人每天劳动8小时,c代表抽象劳动单位;且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产出与劳动投入成比例。
则两人每天抽象劳动总量为16c
如果都生产米,每天40斤,平均每斤16c/40
如果生产酒,每天6瓶,平均每瓶16c/6
以上是米和酒的社会平均价格
交换比率就是大米:酒=40:6
模型二: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来模型化。
由于乙是生产的绝对优势方,交换比率30:4,交换的剩余被乙得到。
然而由于马克思认为交换是平等的,所以模型二中甲和乙平均得到交换剩余。均衡的交换比率还是40:6,和模型一一样。而模型一的缺陷在于参数c难以得到(劳动价值论理论的难点)。而模型二的缺陷在于,如果不进一步得到甲和乙对于米和酒的需求,交换的量就难以确定(不得不引入主观效用函数)。
模型一实际上就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型二再加上个人偏好假设就变成了边际主义的分配。
男人,说话要简洁。
怕你消化不了,我啥也不说了
这些还用得你说, 我在《马克思的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悖论与缺陷 》中早已说清,(当然,在该文中的Q可以改为产品使用价值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0 21:25:22编辑过]
你先告訴我,到底這個社會每天一共生產多少米,多少酒。
然後再告訴我,是由誰生產的,生產多少。
然後你再告訴我,甲乙各自每天得到多少米,多少酒。
你那個比值,到底決定了什麼。
你先告訴我,到底這個社會每天一共生產多少米,多少酒。
然後再告訴我,是由誰生產的,生產多少。
然後你再告訴我,甲乙各自每天得到多少米,多少酒。
你那個比值,到底決定了什麼。
由于道题是pengleigz网友出的,当初我也象你一样问他是否指:①甲单独生产大米生产率为10斤每天,甲单独生产葡萄酒的生产率为2瓶每天?②还是指甲每天能生产10斤大米和葡萄酒2瓶?同样乙的假设也一样,当时他这道题没有答。
另,问他是否指:甲和乙两个人对某一产品的需求率是否一样?你没写出是否指无限制?如是,对某一产品的需求率将有三种情况:①甲的需求率<乙的需求率;②甲的需求率=乙的需求率;③甲的需求率>乙的需求率三种.他也没有说,但我认为这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他们自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生产的。那個比值,只是我按马克思的罗辑推出社会价值的比例。我要问你的是他会交换吗,那個比值正确吗,如错误,错在那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2 17:40:42编辑过]
我看到你作出了一個定價。但請告訴我,你算出的這價有什麼用?它能告訴我這個社會一天到底產出多少嗎?它能告訴我誰生產又產了多少嗎?它能告訴我甲得到多少,乙得到多少與它有什麼關係?
會交換---如果交易費用很小。我不知在哪個量與價上成交。
我看到你作出了一個定價。但請告訴我,你算出的這價有什麼用?它能告訴我這個社會一天到底產出多少嗎?它能告訴我誰生產又產了多少嗎?它能告訴我甲得到多少,乙得到多少與它有什麼關係?
會交換---如果交易費用很小。我不知在哪個量與價上成交。
这个定价其实应是某一单位产品量的社会平均(或边际)时间耗费成本——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它可以衡量社会整体总产量范围内中任一产量的社会平均(或边际)时间耗费成本。
它可以告訴你這個社會一天到底產出多少。
只要你说出誰生產某一单位产品量的具体时间耗费,它就能告訴你產了多少。
如果交易費用忽略不记,为什么會交換?
以下面例子为例:假设世界上只有甲和乙两个人,假设甲的大米的生产率为10斤每天,葡萄酒2瓶每天,乙的大米的生产率为30斤每天,葡萄酒4瓶每天。
由于甲单独生产大米的生产率为10斤/1天(1天=24小时),单独生产葡萄酒的生产率为2瓶/1天,但由于我们不知甲会如何支配生产两种物品的时间,但不管如何生产两种物品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现在,设甲在一天内生产大米支配的时间是x(24≥x≥0) 小时,那么,生产葡萄酒支配的时间就是(24-x)小时,从而甲x小时内生产大米的生产率为:(10斤/24小时)×x=10 x斤/24小时
甲(24-x)小时内葡萄酒的生产率为:(2瓶/24小时)×(24-x)=[2瓶×(24-x)/24小时]= (48-2x) 瓶/24小时;那么,甲在一天内生产大米或葡萄酒生产率的可能是:10 x斤/24小时+(48-2x) 瓶/24小时=10 x斤+(48-2x) 瓶/24小时。
用同样方法可推出乙:由于乙单独生产大米的生产率为30斤/1天(1天=24小时),单独生产葡萄酒的生产率为4瓶/1天,但由于我们不知乙会如何支配生产两种物品的时间,但不管如何生产两种物品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现在,设乙在一天内生产大米支配的时间是y(24≥y≥0) 小时,那么,生产葡萄酒支配的时间就是(24-y)小时,从而乙y小时内生产大米的生产率为:(30斤/24小时)×y=30 x斤/24小时
乙 (24-y)小时内葡萄酒的生产率为:(4瓶/24小时)×(24-y)=[4瓶×(24-y)/24小时]= (96-4y) 瓶/24小时;那么,乙在一天内生产大米或葡萄酒生产率的可能是:30 y斤/24小时+(96-4y) 瓶/24小时=30 y斤+(96-4y) 瓶/24小时。
由于甲一天的生产率+乙一天的生产率=甲乙两人的生产率之和,己知,甲在一天内生产大米或葡萄酒生产率的可能是:10 x斤/24小时+(48-2x) 瓶/24小时=10 x斤+(48-2x) 瓶/24小时;乙在一天内生产大米或葡萄酒生产率的可能是:30y斤/24小时+(96-4y) 瓶/24小时=30y斤+(96-4y) 瓶/24小时。
那么,甲乙两人的生产率之和=10 x斤+(48-2x) 瓶/24小时+30y斤+(96-4y) 瓶/24小时=[10 x斤+(48-2x) 瓶+30 y斤+(96-4y) 瓶]/24小时,在这里[10 x斤+(48-2x) 瓶+30 y斤+(96-4y) 瓶]就是甲乙两人在一天(或24小时内)生产产量的所有可能组合。只要你说出甲或乙生產大米或葡萄酒单位产品量的具体时间耗费x或y,它就能告訴你產了多少。
我己回答前两问,第三问由于你说他们會交換,还是由你来回答吧!
你怎麼這樣?我要的是結論。你倒要我自己來算?24小時是默認時間吧,這也要我來肯定?我問的是一天,就當24小時。
他們會換是我說的,我也說過我不知道價是什麼。
你怎麼這樣?我要的是結論。你倒要我自己來算?24小時是默認時間吧,這也要我來肯定?我問的是一天,就當24小時。
他們會換是我說的,我也說過我不知道價是什麼。
我上面是从大米与葡萄酒综合产量按平均的方法角度来计算的,正是因为一天24小時是大家无差异的默認時間,我们说某个人每天的生产率是多少当然是指平均一整天内不管他如何支配时间最后生产的产量多少,如果你不习惯,现我们再从某一产品生产状况入手。在主题中我己说得够明白了,单位产量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我称之为时间成本率)是:
由于,大米的社会总劳动耗费时间“总米T”=甲米 t+乙米 t=1天+1天=2天;大米的社会总产量“总米Q”=甲米q+乙米q=10斤+30斤=40斤;用我的时间经济学公式P=T/Q得出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是:P=2天/40斤=1天/20斤.
1.一天中,酒總生產多少?米共生產多少?我只要兩個數字。你只給了一個。
2.一天中,甲生產什麼?生產了多少?乙生產什麼?生產了多少?最少四個回答,其中兩個是數字,兩個是文字。最多五個回答,一個是文字,四個是數字。
我不管你的问题是什么,下面的公式应该都可以用回答你,只是计算的问题。
从整体角度某一社会范围内,以下概念公式在静止完全信息观中概念前面为“平均”或,在动态不完全信息观中概念前面为“边际”,也可以不用前两者而在概念后面加上“率”字即可,当然是用“平均”还是用“边际”这看你是以静止分折还是动态观,是以完全信息分折还是不完全信息观分折参照经济系统:
⑴ P——抽象社会平均(时间)成本率(或单位“价值” 或“社会时间价值”或边际成本△P) (或在完全信息观中为:社会平均成本价值;从不完全信息观中为:社会边际成本率)
⑵ T——抽象社会总劳动耗费时间成本(社会总成本价值;从不完全信息观中为:社会边际成本)
⑶ Q——抽象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社会总功用价值;从不完全信息观中为:社会边际功用)
⑷ F——抽象社会平均生产率(或在完全信息观中为:社会平均产品使用价值量,从不完全信息观中为:社会边际功用率)
⑸ p——个人(时间)成本率(个人平均单位产品量的劳动生产时间成本或“个人时间价值”或个人边际成本)
⑹ t——个人劳动总耗费时间成本(个人成本价值)
⑺ q——个人产品使用价值量(个人功用价值)
⑻ f——个人生产率(或个人平均产品使用价值量)
⑼ P=T/Q
⑽ T=Q×P
⑾ Q=T/P
⑿ P×F=1
⒀ F=Q/T
⒁ T=Q/F
⒂ Q=T×F
⒃p=t/q
⒃ t=q×p
⒄ q=t/p
⒅ p×f=1
⒆ f=q/t
⒇ t=q/f
(21) q=t×f
(22)f-F=个人生产率剩余(或单位时间的个人生产的产量剩余)
(23) P-p=社会成本率剩余(或单位产量的时间成本的剩余)
当然,这些是基础公式,还可以推出更复杂的公式。
你还是回答我为什么你认为:“會交換---如果交易費用很小”的理由吧?
我没有问你这些,也明白这个道理,你还是回答我为什么你认为:“會交換---如果交易費用很小——甚至交易費用忽略不记时”的理由吧?
1.一天中,酒總生產多少?米共生產多少?我只要兩個數字。你只給了一個。
单位葡萄酒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是:
由于,甲个人葡萄酒的生产总劳动耗费时间 (设为“甲葡 t”) 是:1天;乙个人葡萄酒的生产总劳动耗费时间 (设为“乙葡 t”) 是:1天;葡萄酒的社会总劳动耗费时间“总葡T”= “甲葡 t”+ “乙葡 t”= 1天+1天=2天,葡萄酒的的社会总产量“总葡Q”= “甲葡q”+ “乙葡q”= 2瓶+4瓶=6瓶,用我的时间经济学公式用我的时间经济学公式P=T/Q得出单位葡萄酒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是:P=2天/6瓶=1天/3瓶;由F×P=1推出社会平均生产率F=6瓶/2天=3瓶/1天×2人=6瓶/1天;
2.一天中,甲生產什麼?生產了多少?乙生產什麼?生產了多少?最少四個回答,其中兩個是數字,兩個是文字。最多五個回答,一個是文字,四個是數字。
我不是说:“只要你说出誰生產某一单位产品量的具体时间耗费,它就能告訴你產了多少”吗?在第一中己给出公式了。只要你给出甲与乙那两个具体劳动时间耗费x或y代入即可,说得那么明白还看不懂?
我没有问你这些,也明白这个道理,你还是回答我为什么你认为:“會交換---如果交易費用很小——甚至交易費用忽略不记时”的理由吧?
你就是問我這個,為何如果交易費用很小就會交易。我答:如果不會交易就意味著交易費用很大。
你就是問我這個,為何如果交易費用很小就會交易。我答:如果不會交易就意味著交易費用很大。
这不等于没说!
还是用下面这个例子分折一下:
假设世界上只有甲和乙两个人,假设甲的大米的生产率为10斤每天,葡萄酒2瓶每天,乙的大米的生产率为30斤每天,葡萄酒4瓶每天。在上面你不是说甲和乙两个人会交换吗?
其实这可能也正是我说过的马克思理论的致命缺陷的突破口的关键所在,我看你不是对《资本论》挺有心待得的吗,我还来不及研究呢。同时好像还懂许多西方经济学大师(包括那位经常拿马克思理论调侃的张五常先生)的理论,能否把你所学的理论及自己所认为的拿出来说说,知多少说多少,这不有助于我们共同解决问题所在吗?
我不明白你说什么。能否表达明白点?
如果你那個價是有用的,用它一定能判斷這個社會一天的總產量的具體數字。也就是說,酒產了多少,米產了多少,各會有一個且只有一個數字。如果你無法答出一個數字,一是你不願答,二是你不會答,三是你用這個價根本無法確定一個數字,而只能確定一組無數個答案的數字。沒有第四種可能。
第二點我還要你用這個價去確定甲與乙到底生產了多少酒,多少米。這裡最多有四個數字:甲產米a斤,酒b瓶,乙產米c斤,酒d瓶。
兩題一共最多六個數字。你答了半天還沒答出來,還要我去計,這不是討論的態度。生產一天,時間就是一天。你要用小時當單位算,一天就是24小時。這很清楚了。
如果你不回答6個數字,你就直說不想回答或回答不出就行了。如果下次我再看到你不在這三種回答中答,我就不理你了。
即然你看不懂我再写一篇简单的分折:
先答这一条:
1.一天中,酒總生產多少?米共生產多少?
从我的主题中,由于己知:单位产量大米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或时间成本率设为“米P”)为:1天/20斤,单位产量葡萄酒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设为“葡P”)为:1天/3瓶,现根据单位产量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设为F)公式:F×P=1—→F=1/P—→“米F”=1/“米P”= 20斤/1天;同样根据公式:F×P=1—→F=1/P—→“葡F”=1/“葡P”=3瓶/1天;
当甲与乙都生产大米时,两人的总产量根据公式是:Q = F×T(同一时间内乘以人数)= “米Q”=20斤/1天×(1+1) 天=40斤;同样当甲与乙都生产葡萄酒时,两人的总产量根据公式:Q = F×T(同一时间内乘以人数)= “葡Q”= 3瓶/1天×(1+1) 天=6瓶;
由于己知:甲的大米的生产率为10斤每天,葡萄酒2瓶每天,乙的大米的生产率为30斤每天,葡萄酒4瓶每天。
可见,结果与己知的事件吻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7 17:13:2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