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转自ECO]原文地址:
http://bbs.ecocn.org/thread-67738-1-1.html
Special report: China's economy
特别报道:中国经济现状
Pedalling prosperity
一路骑行,繁华似锦
China’s economy is not as precarious as it looks, says Simon Cox. But it still needs to change
中国经济不像看上去那么不稳定,西蒙·考克斯评论道,但仍亟待变革。
1886年,一位英国探险家,托马斯·史蒂文斯(见右图),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自行车旅程。他从中国南方广州的花船上出发,一路向北,一直骑行到 两 千里之外(620英里)的九江宝塔。他既为沿途的风光所折服(广州的郊外当时是一片美妙的田园),也深深厌恶所见的肮脏穷困(他看到一个镇子上的居民们“ 面带病色、眼睛红肿、衣着肮脏 ”)。托马斯的造访同样在当地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心驰神往者有之,畏惧害怕者有之,有时也会招致愤怒的回应。沿途某处,一位“灵魂深受伤害”的暴民向他掷石子,石子擦伤了他,还打坏了自行车 几 根辐条。
一个世纪之后,自行车对中国来说早已不再陌生;它已经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之一。“自行车王国”所拥有的双轮脚踏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现在,很多自行车正为汽车所取代——这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显著迹象之一。但即使在今天,在中国的灵魂之役中,自行车仍然显得尤为突出。
对中国迅速减少的贫困人民来说,自行车仍旧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后座上还会高高地堆着回收垃圾。 对中国快速扩张的城里人来说, 自行车 则 代表了他们想要甩在身后的一切。正如中国的拜金女们所说的:“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座上笑”。面对中国繁荣背后越来越多的问题——污染、交通不畅、 肥胖人群壮大 ,一些政府的空想家们把回归使用自行车当作解决的答案。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希望政府官员每周能有一天骑车上下班,尽管这只是在通勤距离小于3公里的情况下的要求。
虽然自行车作为中国社会标志的光环渐渐褪去,但借以比喻中国经济仍让人心中一动。自行车——特别是重载货的时候——只有保持前进才会稳定。同样的话有时也用来形容中国经济。失去了前进的势头,中国经济就会毁于一旦。而因为经济增长是执政党名正言顺的唯一根源,所以到那时,不仅仅只有经济会摇摆不定。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的劳动力规模膨胀,增加了 大约 1亿4千5百万人。很多人不远旅途从农村的穷乡僻壤来到沿海的生产车间。 同期(1990-2008), 据亚洲生产力组织研究,中国劳动力生产 率 以每年 大于 9%的速度增长。同样的 产量 ,过去1990年需要100个人完成,到2008年不超过20个人就可以。所有这些都意味着,8-10%的年增长不是一种 难得的辉煌 ,而是一种需要。
但这样的增长压力在逐步减缓。去年中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队伍所占比例有所回落。很快他们的人数就会开始收缩。少数留在乡村的都是老弱者。因为失去了人口增长的势头,中国已经不再需要为赶上人口增长而如此高速发展。政府甚至也不再把每年8%的增长率看作必须完成的指标。今年3月份,政府设下了7.5%的年增长目标,这一目标与五年计划(2010-2015)期间7%的平均增长率相符。中国一直习惯于超越这些“目标”,“目标”是其渴望的下限而非上限。尽管如此,下调的增长指标也是一种迹象,暗示着现在中央领导层把冒失的两位数增长看作是 对 国家稳定的威胁,而不是稳定的保证。
The penny-farthing theory
大小轮理论
史蒂文斯于1886年跨越中国东南部的旅途之所以非同寻常,不仅仅在于他的骑行路线,同样也在于他所骑的车型:一辆“高轮车”或者说“大小轮车”,车前部有一个超大的轮子,后部有一个很小的轮子。这种装置的自行车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因为它给出了中国飞转的经济最恰如其分的比喻。
“大小轮车”前轮的大轮径把车带得更远更快,超越了先前的任何东西,很像中国的经济,其成长快过先前时期,增长时间也更长。如果要说什么是保持中国经济前进的大前轮的话 ,很多外国评论员会认为是出口。在中国之外,人们看到的只是货架上的中国商品和 从他们的国家中 消失的工作岗位。他们并未看到中国建造的城市和 国内商店里充足的货物 。而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却 一直被夸大,这种需求其实 也正在 缩减。
引领中国经济的是投资,而非出口。在 工厂 、机器装置、建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占到中国2011年GDP的48%左右。家庭消费,按理应当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的宗旨和目的,只占到GDP的约1/3(见表一)。后者很像垫后的小后轮。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