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由于受到资本,技术等条件限制,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像玩具,服装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多数,出口产业中,又以加工贸易为主,而赚取的加工费只占整个商品价格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出口企业中又有一半是外资企业,所以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中,我国处于较被动的位置。尽管2005年贸易总额达1.4万亿美元之多,足够算是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绝非贸易强国,看似繁荣的出口贸易获利很少,挣的大部分是血汗钱。有人调查过欧洲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积木(中国制造)售价27欧元,其中劳动力只有0.8欧元,即中国人只赚了0.8欧元。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劳动力要素定价比起许多国家都低很多,以至如今已成为廉价劳动力的最大供应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一大制造基地。所以,在出口竞争中,我国大部分是在拿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在拼。
中国截止2005年8千多亿的美元外汇储备怎么来的?我国长期以来高储蓄,低消费,而同一时间,美国越来越低的储蓄率和借贷消费恰为我国实行出口导向提供了机遇,廉价的成本和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国际加工出口产业向我国转移,反过来又造成我国对外需的依赖和内需的疲软。这就是到目前国民辛辛苦苦努力,靠大量要素投入赚来的外汇资产。
然而,由于美元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各国为保持其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又大量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元债券,形成了眼前有趣而又危险的“双赢”格局。即:美国人空前的高消费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出口市场,各国又将所得外汇购买美国国库券之类的金融资产,推动其资产(房地产,股市等)价格上升,在价格上升的资产下,美国人更觉得有条件支持其疯狂消费,又为各国尤其中国继续提供市场,如此循环下去。美国人有美元的霸主地位和强大的金融市场做后盾,似乎不怕别人不借钱给他,借得越多越好。世界经济就在这种失衡的条件下得到“共生”。这种状况持续到什么时候蹦盘就不好说了,一旦各国不再为美国融资或另外一些突发事件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美国会通货膨胀,而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在内需疲弱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经济衰退。到时,“共生”就可能变成“共死”。所以,启动内需对我过来说,应是当务之急。
而内需之所以提不起来,主要原因无非是大部分国人工资收入较低。单纯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根本区别,增长只是单纯的GDP增长,如果增长在国内外只是少数富人受益,那就不是经济发展,日本在50年代到80年代的20几年间,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工资水平也赶上发达国家,民众都分享到GDP增长的实惠,中国从80年代到现在的20几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也超过9%,但现在工资水平远低于日本,这个大家都知道。日本当年依靠刻苦进行技术研发,最终在科技领域赶超英美,换来的滚滚财源又使其成为债权大国,对外投资大国,如今,日本每年从海外获得的投资收益已超过其贸易顺差,而我国在科技方面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德国政治家李斯特说过:“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不小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对中国来说,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的民族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本土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这些才是财富的原因,只有这样强大自身,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