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3-12 15:50:00的发言: 再归纳一下自己认为的需求定律的问题所在。
我理解bear“需求定律”的要点:一是价格概念:价格标的是行为而不是物。所以价格是行为单价。行为单价是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又是放弃的最大边际收入,而收入是fisher的“感觉”,bear却说这是可以观察的。二是需求量概念,就是意图的行为次数,是不可以观察的。三是两者的关系。在一定的总成本约束下,行为单价与行为次数负相关。若行为次数是意图的,就是行为单价与需求量成反比。考虑到价格的边际递减,行为次数对价格的积分就是总支付,这个支付一定小于主体所能拥有的总成本(其实是禀赋的含义)。
这样,需求定律的数学表达就是: 可支付的总成本=Σ行为次数*行为单价,这等效于预算等式。
另外,行为价格与市场行为价格不一致。设市场行为价格以货币计量,主体握有的是货币额,则可支付的总成本=持有货币总量/市场行为价格
于是: 可支付的总成本=持有货币总量/市场行为价格=Σ行为次数*行为单价,
显然,不论市场价格或自己的行为单价增加,在货币总额一定且“用尽”情况下,行为次数与行为“价格”成反向变化。
如果以上理解得对(不对请bear有针对地指出,叙述还是清楚的吧),那么结论就是:需求定律等效于预算约束,两者揭示的是一个道理。
bear断定(这个学派也是如此),行为次数只与总成本约束有关,其它影响即便有也必须保持不变。这样,有了两个不变,一是总成本为常数(握有的货币为常数),二是影响行为的其它变量为常数,这就划定了需求定律的适用边界。
在边界之内,可以说需求定律所揭示的行为次数与行为价格的关系是对的,虽然并没有比预算约束更多地提供了什么道理。但是却不可能应用,如果还要说这就是经济学的全部,可以解释一切行为,就是以偏盖全了。
问题:1)市场单价是独立外生变量么?握有货币不变再加上“其它条件不变”,市场价格能够变化么?2)行为单价是独立变量么?如果偏好不变,再加上其它条件不变,行为单价能够变化么?
所以,一句“其它条件不变”,既否定了市场行为价格的变化,也否定了个别行为单价的变化。这样行为次数即需求量也不会变化,没有变化哪来的定律?推论是:一切“需求量”的变化都是“其它条件的变化”的结果,都不适宜用以“其它条件不变”为适用条件的“需求定律”来解释,需求定律规则的制定者自己落入自己做的桎梏,陷入了矛盾。然而在使用这个“定律”时,却忘记了和违背了适用的条件。放松约束条件了么?没有,也不能有,因为严格的约定一旦放松,就等于否定了定律本身。
价格作为中间变量,可以参与预算等式的平衡分析,但不能以“不可以观察”为由武断地排除影响价格变动的其它因素,而将价格当作独立变量。
问题可能就出在方法论上。假定真空条件做研究是可以的,但严格以此为预设条件得出的结论一定不能适用于“非真空”条件。条件内的“定律”在条件边界之外就不是“定律”,在边界之外不会有准确的预测和合理的解释。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F扭曲”。
我說的價是行為之價,這不是需求定律本身,是對需求定應用時的處理手法。要將價聯繫在一個物品之上沒有問題。要留意是什麼行為對應的什麼物品。一個物品的概念可以很大,包括很多子集,例如 「今年情人節晚飯前在家中飯桌上用熟練的法式吻親吻心愛的人一分鐘使情人有性興奮」,其中就有許多不同的具體的物品,追求(或者用現實這個詞)這些具體的物品的價,與追求這個大的物品之價不同,因為對應不同的物品(或者說是行為)。我的處理的是使一個行為只對應一個物品,不理會物品中的子集。
fisher說收入是enjoyment,是感覺,不可觀察,我同意。fisher說我們可以通過cost of living,用可見的貨幣來量度,我也同意。
說需求量不可觀察沒有錯,它只是一個意圖。但是正如我前面說的,在處理上你可以將它與一個行為對應,那需求量永遠是1個單位。行為是可以觀察的。用成本的角度看,選擇「買兩本書」與「買三兩本」是兩個不同的行為,在這個角度下,只有選擇哪一個,而沒有選多少的問題。
我沒說過成反比,是負相關。最後那幾句我沒看明白你在說什麼。
公式錯了。這個處理的數學化做錯了。沒有那樣的公式,你使平均單價當價格了。需求定律在這裡被我這樣用:如果價格改變,選擇就會改變。我前面也許說錯或說得不準。
如果你用書的平均銷售單價來看,自然是看到平均每本書的單價在「買兩本書」這個行為中大於「買三本書」這個行為中的。例如:「買兩本書」這個行為的價格是100元,「買三本書」這個行為的價格是120元,那麼選哪個都一樣(沒打錯字)。如果買兩本書的價格下跌,例如有他人為你買單,例如書店決定每次買兩本的都給你一張面值20元有效10年的購書卷,的那你就會選「買兩本書」而不是選「買三本書」。
在邊際上,價格,成本,收入三者是相同的。如果說其他因素不改變,我的處理是使收入不改變。價格改,成本就改,選擇就不相同。收入由最初的價格量度,因為價格表示你願意為這行為最多付多少「其他物品」或「其他行為帶來的感受」,之所以願意付那麼多,是因為這行為本身帶來的感受在這個決策者看來值那麼多。直到他放棄的感受與他得到的在他心中相若他就不再付價,這時行為結束,這個價就反映了他的收入。我們使這個收入不動。做法與前面說的使偏好不動的做法一樣。
這裡說的價格,成本,收入都是決策者的價格,成本,收入,是單個人不是一群人的。一群人的還要考慮交易費用。為了減少各自的成本,他們可能會做定出一個市價,這市價不是個人行為的價格。當市價改變,個人行為的價格也改變,但有時不一定是成比例地。
這樣做的推測,同樣在是在說,當書店有買一送一的計劃,上限為兩本時,選買兩本的行為會增加。再說市價改變,書的單價從10元/本跌到5元/本,買兩本的成本原來是20元,現在是10元。改變後的價格與改變後的價格之差,叫做消費者盈餘。消費者盈餘為0,是均衡,不為0,是不均衡。不可能不均衡的,所以必有非金錢價格或叫非金錢成本出現,使之回升到20元。這10元的增加,可以做出推測,例如買兩本書的人增加,排隊花時間長了,這多花的時間本可用做他處以取得其他收入,這是成本的增加。又或者排隊時間不改,書店的做法是要10元入場費當會員才給這好處,這也是成本增加。
你或者已經看出,這上面的論述中需求供應都不改變。當它們改變時,我們就用另一組曲線。我在討論的那個價與那個量,就是在供求線相交的那個點上的而已,不是一條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3 12:15:0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