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0 13:06:00的发言: 需求定律與需求理論
需求定律是說,當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跌。它是不準有例外的,它不是事實,它不是理論,它是一個用來解釋行為用的工具。要應用它,有三個地方要弄明白,一是價,二是量,三是其他因素不變。一個完整的需求理論是有關如何應用需求定律的理論。需求理論不直接解釋行為,它只是說明如何用需求定律造能解釋行為的理論。
價格與需求量
在上述例子中,需求量不是書本的數目,而是行為的次數---是意圖去做的次數,不是實際正在做的次數,因為實際在做的已經發生,不用推測。以x=pq+ab,這個價對應的量是「買回q本同樣的書」這個行為的次數,設為y。需求定律用於這個例子上的含意是:y隨x上升而下降,隨x下降而上升。x與y的關係在需求定律下可表示成y=f(x)。如果兩個單價都不變,要你去買更多的書,或來回更多次,x上升,y下降,你就不那麼想去做了。如果要你買的書還是兩本,也是一次來回,但是單程車費上升,書的單價也上升,那同樣是x升,y降,你就不那麼想去買。當使用需求定律時,是一定要將需求量這個意圖與可觀察的行為聯繫起來。我們只有在行為發生時才肯定意圖存在。也就是說,在觀察上,能通過x與y的改變來偽證理論。
如果買的不是相同的書,是單價各不相同的書,那x=p1q1+p2q2+...+pnqn。只要這是一個行為中做的,那需求量還是行為次數。
概念的统一至关重要,这又是一个例子。
需求量,一个自觉熟悉的概念,但在你的理解中似乎和我理解的并不一样。不知这里的其他人理解的和你是否一样?
你认为需求量是行为的次数,而不是对商品的数量?假如说,甲一次去买了10本书;而乙一次去买了1本书,但去了两次,共买了2本书。那么按你对需求量的定义是:甲的需求量是1,而乙的需求量是2,总的需求量就是3。是吗?
不知这样定义有什么含意?有什么好处呢?对于商品的需求量的概念,我真是第一次听到,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经里的确没看到这样定义需求量的,也许是自己的理解有些问题。
那么,就按你定义的概念来推敲一下你推崇的“需求定律”。当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你的意思就是购买该商品的人购买的次数上升了,而不是指该商品量的销售上升。但你觉得这两者是统一的,购买次数上升,购买量也就上升,但我到觉得并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尤其是下降的幅度较大时,往往使消费者每次购买的数量会增加,而购买的次数反而要下降。道理很简单:原先只能买一个商品的价钱,现在可以买4~5个了,我为什么不一下买下呢?减少购买次数又可以节约路程和时间成本。你认为这种可能有没有?
另外,用这种需求量到底是为了生产和销售的统计有利还是有利于交通规划的统计?
很想听一下你的独特的见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5 9:23:0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