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921 3
2007-03-13
谁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罪人? 黄鸣的BLOG<BR>    2006-11-06 08:51:26<BR>    大中小<BR>    <BR>    当我们为吉利、奇瑞、中华这些民族汽车工业英雄的步履维艰而感叹,为他们和国外品牌殊死抗争而心生敬意喝彩时,我们是否想过,我国汽车工业本不应该如此,本应与日本汽车工业平起平坐,最差也不会输于韩国的现代和大宇,是谁、又是怎样失去中国汽车工业的千载难逢的大好历史机遇呢?<BR>    <BR>     让我们从中国汽车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来说明这个问题。<BR>    <BR>    二十多年前中国刚刚对外开放发展汽车工业时,本来是极有发展优势的,中国如此巨大的潜力市场对于全球汽车巨头无疑是极具诱惑吸引力的,同时拥有入世前巨大的关税壁垒,我们完全可以以“市场”为筹码,以日本、韩国为榜样,周旋于几大汽车生产大国之间,考察于世界汽车巨头之间,争取实现利益最大化——“师夷长技以制夷”,把它们的技术学过来,培养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精神,建立核心竞争力,最终建立我们自己的汽车品牌。<BR>    <BR>    扒皮五层 丢弃肥肉 剩下骨头<BR>    可是看看我们当时的上汽、一汽和二汽的老总们都做了些什么?上汽和大众合资,拿十几年的中国轿车市场换取了已近淘汰的桑塔纳生产设备和已远远落后的技术,不仅让国外汽车公司用已不值钱的生产线,很少的资本占了合资企业的很大股份(这是扒的第一层皮);而且第一批汽车甚至是整机散件进口,后期大批配件进口赚足了配件利润(第二层皮);以后每年换车型,配件费、技术、设备模具和技术使用费用,都是巨额负担(第三层皮);第四层皮是今后无穷无尽的利红分成(用一堆旧设备烂技术折高价入股);最毒的是第五层皮,永远成为套在中国汽车工业头上的紧箍咒——品牌扒皮,我们再做一百年,国内生产的“大众”、“帕萨特”还是人家的牌子。<BR>    <BR>    我不知道我们合资合同是否包括了所谓“品牌使用费”,须知当时中国汽车市场只有轿车需求而没有品牌认知。试问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谁知道“大众”?又有谁知道 “桑塔纳”呢?而现在我们不知用多少财富、凝聚了多少热情、花了多少冤枉钱,用多少珍贵的本该用于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现金,换回了几个自己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和竞争对手?<BR>    <BR>    品牌无知 丢失汽车工业的大好河山<BR>    我们不反对竞争,但我们坚决反对从牺牲自己民族未来利益的、极其不公平的、由“汉奸”、“内应”人为制造的竞争!难道我们不会算帐,难道我们只过今天的 “小”日子不会考虑明天的生存吗?难道我们如此无知以至于连自己有多少筹码都不知道吗?难道我们企业的领导和国家未来利益的掌控者连国家民族及企业的明天都可以廉价出让吗?退一万步讲,难道我们的上汽、一、二汽的老总和他们手下的企划部门,连一个简单的汽车名字都不会起吗?如果真不会起,把它们的名字倒过来也行,“大众”叫“众大”,桑塔纳改叫“塔纳桑”或“桑纳塔”也行啊。那样的话,二十年后人们会惊叹上汽他们的民族汽车工业的奇迹(现代也是把本田的H 斜过去形成自己的著名LOGO的)!!为什么当时贵为一个手握几十亿国家资产的大汽车公司老总竟然连一个孩子的心智都没有,犯下如此荒唐愚蠢的错误,成为丢失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大好时机的历史和民族的罪人,为什么?<BR>    <BR>    我自己分析原因有三:<BR>    第一, 国有经营机制决定的。1、资源和权力的垄断性。2、经营者最终归属的官本位化。<BR>    第二, 选人用人标准,不是以企业甚至国家汽车工业长远发展为根本。将根本不懂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无知、不学无术之人用在了不该用的位置;<BR>    第三, 当时上级单位的领导也没有长期持续发展民族工业的思想和认知。<BR>    ……<BR>    这些原因由此造成了他们在企业甚至产业经营效率、品牌建设能力积累、环境未来可持续等方面严重失缺的情况下,国家却把如此大笔大笔的资产交给这些国营巨无霸企业老总去经营。国家和社会应该严肃考虑的,不仅是这些巨无霸因垄断资源和经营权所造成的社会不公问题,而且还应该看到他们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短期经营及企业结构能力严重与现代企业脱节而变成真正的垃圾巨碍的现实,更应该关注为什么许多资产和规模比它们相差千倍万倍的民营企业老总能比这些国企老总想得深远,学得快,干得好呢?<BR>    <BR>    争取明天的希望<BR>    希望现任的上汽、一汽、二汽的老总们反思你们的前任所丢失的历史机遇。不可否认的是,上汽、一汽、二汽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的历史地位,你们多年的学习、知识的积累,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提高,与国际汽车工业迅速拉短距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汽的“红旗”轿车凝聚了多少的经典与传奇!新世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更需要发挥上汽、一汽、二汽的汽车中坚作用,建立自主品牌,集中精力投身到造福子孙后代的自主开发中去,在国际中占据一席之地。希望吉利、奇瑞等国内新兴民营企业,发扬不服输、有韧劲、敢于与名牌汽车相抗衡的精神,共同托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BR>    <BR>    历史已归为历史,逝去的不会再来,当我们重新收拾山河时,不能再让那种无知续演。知识产权要自主,民族品牌要自强,我们为吉利、奇瑞、中华等一批民族品牌的崛起和创新而鼓舞欣喜。2003年皇明要购置一批轿车,在讨论买什么牌子的车时,我坚决主张要买国产车。当时我们在华晨买了十一辆白色的“中华”轿车,当十一辆中华轿车一字排开驶回德州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气派,而是“做中国人,开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愿意让这种民族自豪感深入每位中国人心中,支持民族产业,共同振兴民族品牌。<BR>    <BR>    思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常常反思,中国太阳能发展十年,好不容易取得了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成为世界太阳能推广的奇迹和典范,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照模式。一定要建立更高更坚固的产业和市场壁垒(当然是市场经济手段),同时用在国内开拓和积累的全面竞争力,用强势将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中国模式推向市场,引领世界。<B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30 16:59:00

看看现在满大街跑的是什么车,中国的上汽、一汽、二汽的老总们就应该向人民谢罪,他们在败国,在败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31 10:30:00

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如果想要发展自主技术、自有品牌的汽车,从而不受制于人,不为人作嫁,只有从利润和效用两个方面做文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和效用是主宰资源配置的两条腿,它们接受市场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如果自主产权汽车利润高,消费者偏好自主产权汽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局面,是我国汽车技术起步晚,技术落后造成的。如果说要追究责任方,也不能只有汽车厂商一方,消费者作为对应方也应被提及,而且,消费者一方更为重要,毕竟是“货币选票”的选举方嘛。试想,不管自主品牌的汽车性能如何,消费者都义无反顾地购买,进而使自主汽车企业得到更多关注和发展的资金,加快发展步伐,用不了多长时间,整个市场的局面就会改观。当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这样做似乎有些民族主义的色彩而肯定受到抨击。怎么办呢?根本的办法是搞引进、搞联合,先把企业做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然后逐步开发自由技术和产品,徐图发展。国内企业能生产,总比不能生产而只能进口要好;能生产性能较好的产品,总比生产性能较差的产品要好;能够获得高水平外商和境外市场的支持,总比从零开始孤军奋斗和局限国内市场要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1 20:52:4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 14:16:00

有什么办法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