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4337 1
2007-03-14

马克思与罗默剥削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与美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约翰·罗默都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框架内分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问题。二者均认为在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体系内,剥削是存在的,但二者对于剥削的根源和内在动因的分析却存在很大不同。

一、定义与根源

马克思定义的剥削是资本家对超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上的工人劳动创造出的价值的占有,即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而这种剥削的起因是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可以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

罗默认为剥削是社会成员得到相同数量的产品,但付出的劳动却不同,有些人甚至不付出劳动。“如果某些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超过他所得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另一些人的劳动时间少于他所得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称前者受到了后者的剥削。

罗默指出所谓“剥削”,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即付出的劳动与所得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其背后的根源是社会成员初始拥有的物质资料不平等。拥有生产资料比较多的成员可以选择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从而节约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而拥有生产资料较少的成员只能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用劳动来弥补资本的不足。罗默认为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上就是劳动时间与成果不对等,可以归结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因素,而不需要利用劳动价值理论。

二、无产阶级接受剥削的原因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之所以要接受资本家的剥削是因为工人拥有人身自由,即劳动力的自我所有权的同时,经济上也是自由的,即除劳动力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表面上看,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部分使用权是完全自愿的。但实际上由于劳动者要生存,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生活必需品,而仅拥有劳动力是不能够生产出生活必需品的,所以工人出卖劳动力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有超经济力量的作用,即生存压力。而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又使得工人在与资本家谈判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争取不到合法的权利,所以只能接受剥削。

在罗默看来,接受剥削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他在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可以出卖的劳动力这个预算约束下,做出符合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决定。工人不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迫于生计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使工人用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他也可能愿意接受剥削;即使工人还有其他的生存手段,他也可能乐于选择被剥削,只要接受剥削能够带给他更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工人选择被剥削并不缘于任何外界的力量,而是内在的个人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在私有制经济中人们的阶级结构……作为利己的经济行为的结果而出现。……一个人的阶级归属不应被看作是在他从事经济活动之前就已既定的某种东西,这种阶级归属是一种产生于市场行为的经济特征。一个人成为某一阶级的成员,是由于他的理性行为,是由于他在面对约束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最有选择,而这些都是由他所拥有的财富决定的。”

罗默认为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剥削问题,对某些现象不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在罗默的模型中,假定两个人生产资料数量不同,且两个人对财富的偏好不同:,财富对拥有生产资料多的人的边际效用大于拥有生产资料少的人。则生产资料少的人除了维持生存的必要劳动外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而生产资料多的人为了追求财富愿意向穷人出卖他的劳动力。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在这里穷人雇佣了富人也就是剥削了富人。形成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理论的悖论。

但是罗默的理论建立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下:个人是理性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个人在判断事物的价值时要出于主观的评价来决定是否值得。而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二者考虑问题的基础就是不同的。所以罗默对劳动价值论在分析剥削问题中是不必要的论断就是不准确的。

三、阶级的流动

按照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理论,资本家占有了全部的剩余价值,工人得到的是以工资形式计算的劳动力价格。工资是维持工人劳动力的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说工人在劳动中得到的只够维持他的生计。

“马克思无疑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实际工资率和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较高工资阶层会下降,在最低工资阶层无法改善。”

“……马克思主要结论的前提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绝对人均份额必将下降,或者说,至少不增加。”

也就是说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会越来越贫困,没有能力积累起财富从而改变自己的境遇。可以说资本家压榨工人到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即使工人拥有财富也不能转化为资本。“或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资本只有在明新的资本家阶级手中才是资本,如果在工人手中,同样的东西就不是资本。”

在这里马克思就否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流动的可能性,资本家只能是资本家,而工人也只能是工人,资本家变成工人或工人转变成资本家都只是偶然的事件,且是人力不可控制的因素推动的。这样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就是资本主义的永恒的特征,工人在生活的压迫下必然反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发生,最终推动资本主义的崩溃。

在罗默的剥削理论中,个人选择被剥削或不被剥削,完全是主观根据自己的生产资料约束和劳动约束做出的。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使他的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在罗默的模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根据的财富数量进行选择,最后在整个经济中社会成员有五种不同的经济地位:只雇佣工人,自己不参加劳动;既雇佣工人,自己也从事劳动;既不雇用工人,也不出卖劳动力;既加工自己资本,也出卖劳动力;没有任何财产,只出卖劳动力。

但成员的这种社会经济地位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个人的选择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只要是在预算约束下做出的选择。如果某个成员对财富的偏好很强烈,无论他目前拥有多少财富,只要他向社会其他成员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超出维持其生存所必需。财富的积累会使其成为可以只雇佣工人,而自己不参加劳动的人。也就说在罗默的剥削体系中,尽管剥削是存在的,但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尽管社会初始财富分配存在不平等的问题,但个人可以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程度。也就是说阶级之间的流动是可能的,而且这种流动不是偶然的、个人不能控制的。而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在这样的社会中,阶级矛盾并不会激化,因为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不是不可改变的,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只要努力就可以跨越到另一个阶级。所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有矛盾,却不会激化到阶级斗争的程度,整个社会是可以平稳运行的。

四、剥削的结果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与罗默的剥削理论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的。罗默认为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当剥削是一种不公正时,只不是因为剥削本身就是不公正的,而是因为在一个剥削的环境中所花费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收入是财产出事分配不公正的结果”,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固有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剥削的根源。剩余价值实际上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是存在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拥有索取权,不是因为资本家对管理劳动拥有权威,而是源于他们是资本的所有者,是资本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拥有资本家阶级就必然形成了他们对剩余的索取权。“他想要证明的是,剥削不是产生于偶尔的或意外的个别情况;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所产生的,它是不可避免的和完全独立于任何个人的意图之外的。”

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分析剥削问题,得出剥削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付出劳动与得到的成果的强烈对比会使阶级矛盾激化,最后走向革命。

罗默认为,剥削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所有制形式下,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尽管社会生产要素初始分配的不公正造成了剥削,但这种不公正不是不可改变的。无生产资料或者拥有较少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出卖多余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劳动,获得额外的财富,从而成为可以剥削别人的阶级,只要在这个财富积累的过程中,他是按照自己的效用函数做出的效用最大化选择。当然也会有资产阶级的成员沦为无产阶级,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会沦为无产阶级,按照罗默的观点,这也是他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他就是认为闲暇更重要,所以他不会花心思经营自己的财富,而宁愿每天出售必要的维持生存的劳动,其他时间用来休闲。在这个社会中,阶级的流动是可能的,只要做出改变的人认为这符合他的效用最大化。无论这种改变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符合常理,却符合做出改变的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所以社会总福利会在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最大化。在这个社会中,阶级矛盾不会激化,因为改良是可以的,不需要革命。

马克思与罗默的剥削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但并不能说谁对谁错,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不同的,从这一点上说,两个理论是无法比较的。尽管罗默的观点肯定阶级流动性更符合今天的社会情况,但考虑到马克思所处的时期,阶级流动确实是一定投机下产生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因为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就否定马克思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14 15:28:00

顶一个,罗默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