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2-11-28 20:09:35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和身体感受,这种感受的东西无法计量和用基数体现,比如一个人爱一个人,究竟有多爱呢,只能用“月亮代表我的心”之类的话,只用海枯石烂之类,不能说这种爱是100个单位效用。
因此,显然,楼主并没有解释清楚帖子题目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9 09:52:25
路过,看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农林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06138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8 23:21:13
慢慢品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4 10:56:12
tsp8001 发表于 2012-7-2 19:04
"一斤土豆跟另一斤土豆的内在效用是相同的,一个馒头与另一个同样大小的馒头的内在效用也是相同的。"
"该种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5 21:37:38
【专题讨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难题的破解 [复制链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7811&page=1&from^^uid=3452377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7811&page=1&from^^uid=3452377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7811&page=1&from^^uid=345237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5 21:42:38
pengleigz 发表于 2012-7-2 23:50
我的理解:
1、内在效用=物的属性
2、外在效用=商品效用+评价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6 12:15:21
这些观点很对啊,但是,还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就更厉害了。

建议看看《亚洲经济评论》主编汪林海的《价格理论》一书,您应该会有很大的收获。汪的观点给您是一样的,不过汪的理论性更强一些。
汪的《价格理论》的链接:http://www.doc88.com/p-99357699210.html

汪的消费者理论观点摘要
1,商品是按照人的需要分类的。有满足充饥需要的商品,如面包,有满足御寒需要的产品,如棉衣,又满足榨取蔗糖需要的商品,如甘蔗,有满足看时间需要的产品,如手表

2,满足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序数效用都成立,基数效用论不一定成立。1)基数效用论成立,如不同甘蔗之间,效用之比等于蔗糖含量之比,不同馒头之间,效用之比等于重量之比;2)序数效用论成立、基数效用论不成立,如不同住房之间,不同汽车之间,

3,满足消费者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都不成立  消费者实际上比较不出满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品效用高低的,例如,面包和住房之间,消费者不知道那个好,那个不好,这也说明,为啥房价使劲涨,消费者还要买

4,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互相可以替代。有时候,是完全替代,如400克的馒头,可以完全替代2个200克的馒头。有时候,是不完全替代,如一辆捷达,可以替代一辆帕沙特,但不完全替代

5,消费者在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遵循性能价格比最高,消费者在满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间的选择,其实没有多少规律可言,因人、因环境而改变,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有一定的用处,但是,仅仅是个分析框架

6,这样的消费者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好:假设任何商品仅仅满足消费者一种需要,不能满足消费者多种需要,满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间,基数效用论都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7 19:08:59
rbzdsf 发表于 2012-11-28 20:09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和身体感受,这种感受的东西无法计量和用基数体现,比如一个人爱一个人,究竟有多爱呢, ...
一个人爱另一个有多深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同样的人,对第二个的爱要比第一个少,这就是基数效用论。对不同的东西,比如手机与电脑你更喜欢哪一个?只能通过比较,这就是序数效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0 13:07: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0 19:42:28
要注意区分效用与使用价值,注意效用的主观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3 23:21:02
bhs123 发表于 2012-12-17 19:08
一个人爱另一个有多深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同样的人,对第二个的爱要比第一个少,这就是基数效用论。对不 ...
您的手机和电脑的例子,我觉得不好。
手机和电脑之间,无所谓好坏,因为无法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5 09:42:55
效用是客观的,通过人的长期比较估算的,它是科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均等规律是人类思想库中的宝贵思想。帖子中一种物品多种效用、通过参照物体现等都是事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4 22:00:48
bhs123 发表于 2012-7-2 20:01
谁能找出本文的逻辑破绽么?敬请指正!
你的效用是唯物主义,而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是唯心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5 20:35:44
zyz0329 发表于 2013-3-4 22:00
你的效用是唯物主义,而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是唯心主义
就是认识往前推进的问题,效用论是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7 15:23:07
兄弟,你的整理很用心!但是,你不应在这自说自话,把文献上对效用理论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就行了!
这版主当得,这种水平可以挂星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7 15:27:21
漏洞太多了,不好意思指正!读书须识货!
所以读写含金量高的,不易被人忽悠就行了!
在所有关于价值理论中,效用理论是最水货的了!
我的认识是:含金量从高到低为
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价格价值论〉效用价值论!
科学在于本质和现象的矛盾与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7 17:12:13
云鹤子 发表于 2013-3-7 15:27
漏洞太多了,不好意思指正!读书须识货!
所以读写含金量高的,不易被人忽悠就行了!
在所有关于价值理论 ...
劳动价值论这种……不通的东西还好意思拿出来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3 23:19:04
    一、商品的多重效用
        任何一件物品对消费者来说都具有不止一种效用。比如面包具有充饥的效用,也具有较好的味道、方便等效用;手机有打电话、发短信、游戏等功能。
      虽然每种商品都具有多种效用,但往往只有一到两种是起主导作用的。人们在选择商品时不只是比较单一种效用,而是综合比较各种效用的优劣。比如选购服装时,既要求美观、大方、时尚,又要保暖、适合搭配;要求面包有营养、够分量,又要味道好、色泽上佳。
      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首先是追求其主效用,在主效用得到满足后将追求次效用。

----------------------------------------------------------------------------------------------------------------------------
你这里所说的效用的多重效用,其实,就是我以前所说的“(使用)价值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不仅仅极限于人类生产的商品,同时也泛指所有自然物品(可是由于这里大家所讨论研究的比较狭义的人类经济学,所以,我暂时不讨论人类之外的经济学)。另外,决定效用大小或者影响效用的同时除了商品本身的功能属性之外,还有使用者对象(或者参照系)本身的生理结构、心理状态以及其对于该物品与社会系统之间所产生的相对客观的社会使用价值的认识。此外,还有该商品的其他替代品的使用价值以及生产供给所生产的成本等等都会影响它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效用,可见,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使用价值或者说效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品本身的功能属性,更不仅仅象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或者论坛上的网友所说的是一种主观性的对于商品使用时产生的够满足程度的心理评价,这个概念它涉及到的商品本身以及其替代商品和互补性商品(这些商品参照系)以及使用对象(所涉及到的参照系)之间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3 23:37:48
物品内在效用与外在效用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有参照物而另一个没有参照物,没有参照物的内在效用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有参照物的外在效用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
      商品的外在效用是其内在效用在实际参照物下的表现形式,只要商品的内在效用不变、实际参照物不变,则商品的外在效用就不变。这说明商品的外在效用象内在效用一样是可以加总的。假设对某消费者而言一斤土豆具有M单位效用,则10斤土豆将具有10M单位效用。


---------------------------------------------------------------------------------------------------------------------------------------------根本不存在什么你所说的内在效用,你所说其实就是物品的质量,马克思最初也想定义一种客观的可以相加的使用价值(其实,这是一种相对客观的社会效用),以此,来区别于他们称之为建立在主观唯心论基础上的庸俗的经济学,可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即使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作为对象(参照系),这个参照系跟个人的生产与消费类似,也是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的(我称之为价值系统相似性),后来,可能马克思后来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为了简化分析,干脆抛弃使用价值的深入分析,而取而代之以生产“使用价值”对应的“劳动时间”来测量他们定义的“使用价值”。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必然是相对客观的使用价值与时间价值理论,是一种比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经济学相对于客观基础上的社会客观唯心主义的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4 00:02:02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证明
       消费者追求某一种商品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某种效用,对该种效用越缺乏则对该种商品的需求越强烈、该种商品对该消费者的效用也就越大。在消费者开始消费某种商品时,所有一个单位该种商品对他的效用都是一样的。当他消费了一个单位该商品后,余下的所有一单位该种商品对他的效用也都是一样的。不过此时一单位该商品对他的效用将比他所消费的上一单位该商品的效用要低,原因是前后两单位商品所对应的参照物发生了改变。显然,下一件商品所对应的消费者(参照物)总是比上一件所对应的消费者(参照物)对该商品效用的需求欲望要低,使下一件商品体现出的效用要比上一件低。

------------------------------------------------------------------------------------------------------------------------------------------------------边际效用是否有递减规律,我认为根本就不用证明。同时边际效用在消费者消费商品甚至非商品的过程之中不仅仅会出现递减的现象,有时候有可能出现边际效用递增和边际效用不变的现象,这些现象你们思考过吗?你的研究范围好像仅仅是涉及到消费过程的研究,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研究并没有多大区别,我认为影响到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的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即——为了满足其自身消费的“生产”,“生产”不仅仅作为一个消费者包含生产所耗费付出的成本,同时也作为一个生产者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支付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4 00:16:03
事实上,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分析都各有各的用处,统筹筹划、完全信息假设的分析时,这个可以用基数效用
分析,可是,事实上,人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控制系统,正所谓计划的多不如变化多,所以,往往人算不如天算现象,所以,在主观性上往往临时的决策上又需要使用更加实用主义的主次优分析的选择——即序数效用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4 00:47:39
关于你论述的这些东西,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效用标准率(即厌足界限,用符号表示)/物品使用率(用符号F表示),有F·/F<1;F·/F>1;F·/F=1;三种情况,F·/F>1,表示在需求相对稳定不变情况下,消费使用的物品数量大于使用者对于该物品需求的必要数量时,才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其他两种状态为边际效用递增加和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5 19:53:52
楼主怎么每天潜水呀!好不容易看到楼主这个感兴趣的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6 08:58:52
林汉扬 发表于 2013-3-14 00:16
事实上,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分析都各有各的用处,统筹筹划、完全信息假设的分析时,这个可以用基数效用
分 ...
事实上,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分析都各有各的用处,统筹筹划、完全信息假设的分析时,这个可以用基数效用
分析,可是,事实上,人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控制系统,正所谓计划的多不如变化多,所以,往往人算不如天算现象,所以,在主观性上往往临时的决策上又需要使用更加实用主义的主次优分析的选择——即序数效用分析。
-------------------------------------------------------------------------
在规范分析上人是理性的,不会变来变去。基数效用是可以直接比较大小的,而序数效用是无法直接比较时采用的间接比较。比如面包与馒头哪个更能满足你的充饥需要?这时的效用高低是容易比较的。但看电影与打球你从哪个获得的效用更高?这是需要比间接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6 09:03:46
林汉扬 发表于 2013-3-13 23:37
物品内在效用与外在效用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有参照物而另一个没有参照物,没有参照物的内在效用只是一个抽象的 ...
根本不存在什么你所说的内在效用,你所说其实就是物品的质量,马克思最初也想定义一种客观的可以相加的使用价值(其实,这是一种相对客观的社会效用),以此,来区别于他们称之为建立在主观唯心论基础上的庸俗的经济学,可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即使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作为对象(参照系),这个参照系跟个人的生产与消费类似,也是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的(我称之为价值系统相似性),后来,可能马克思后来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为了简化分析,干脆抛弃使用价值的深入分析,而取而代之以生产“使用价值”对应的“劳动时间”来测量他们定义的“使用价值”。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必然是相对客观的使用价值与时间价值理论,是一种比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经济学相对于客观基础上的社会客观唯心主义的经济学。
--------------------------------------------------------------------------------------------
内在效用仅是一个概念,没有太大意义,只是为了方便分析,这个问题在帖子里面多次提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6 09:10:09
林汉扬 发表于 2013-3-14 00:02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证明
       消费者追求某一种商品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某种效用,对该种效用越缺乏则对该 ...
边际效用是否有递减规律,我认为根本就不用证明。同时边际效用在消费者消费商品甚至非商品的过程之中不仅仅会出现递减的现象,有时候有可能出现边际效用递增和边际效用不变的现象,这些现象你们思考过吗?你的研究范围好像仅仅是涉及到消费过程的研究,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研究并没有多大区别,我认为影响到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的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即——为了满足其自身消费的“生产”,“生产”不仅仅作为一个消费者包含生产所耗费付出的成本,同时也作为一个生产者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支付能力。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整个经济学界主流看法都认为缺乏严格的论证,你不能说你认为不用证明就行了,如果这样也行,经济学就没什么可证的了。
如果边际效用不变,这样的商品还有效用么?
边际效用递增是一种特例,我在本文中为了简洁没有列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6 23:12:13
bhs123 发表于 2013-3-16 09:10
边际效用是否有递减规律,我认为根本就不用证明。同时边际效用在消费者消费商品甚至非商品的过程之中不仅 ...
如果边际效用不变,这样的商品还有效用么?
边际效用递增是一种特例,我在本文中为了简洁没有列出
==========================================================
看来,你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同时,你怎么会认为边际效用不变,就存在:“这样的商品还有效用么?”这种疑问?难道你认为:边际效用不变,这样的商品就不存在效用?
最后,你认为边际效用递增是一种特例,可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的经济学理论之中参照系的边际效用递增不是特例不特例的问题,而是在某一时间内,该参照系的需求变量与供给变量的关系问题,在某种状态下是特例在另一种状态下就不是特例了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8 08:50:56
林汉扬 发表于 2013-3-16 23:12
如果边际效用不变,这样的商品还有效用么?
边际效用递增是一种特例,我在本文中为了简洁没有列出
==== ...
看来,你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同时,你怎么会认为边际效用不变,就存在:“这样的商品还有效用么?”这种疑问?难道你认为:边际效用不变,这样的商品就不存在效用?
最后,你认为边际效用递增是一种特例,可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的经济学理论之中参照系的边际效用递增不是特例不特例的问题,而是在某一时间内,该参照系的需求变量与供给变量的关系问题,在某种状态下是特例在另一种状态下就不是特例了 。
-------------------------------------------------------------------------------------------------
建议你贴出文章,现在感觉似乎两人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下交流,这样很容易形成自说自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9 00:14:17
[学科前沿] 【原创】需求满足与层次提升和使用价值的数学关系 [复制链接]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量(即使用价值的大小)就是物品所能满足的这种需要的多少或大小。只要人们的需要不小于或等于0,那么物品的数量越多,该物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就越大。当然,在同一场合,随着人们同一种需要的逐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就会逐步减小,因此单位物品的使用价值量会随着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减。但是,如果是在不同的场合,如果人们的同一种需要大小相同,人们所拥有的物品的数量也相同,那么在这两个场合的相同单位物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大小也就相同。例如,1个人如果每天需要1公斤大米,并且每天也仅仅消费1公斤大米,那么对他来说,任意两天之间的这1公斤大米的使用价值量就是相等的。

如果你把对于个人来说的使用价值叫做“个人使用价值”,把对社会来说的使用价值叫做“社会使用价值”,那么两者之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如果1个社会每天需要1000万公斤大米,并且每天的供应也是1000万公斤大米,那么任意两天之间的1000万公斤大米的使用价值量也是相等的。

--------------------------------------------------------------------------------------------------------------------------------------------------------------------------------------------------------------------------------------------

我认为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存在小于或等于0这种现象,比如,人们吃大米在使用率/需求率≥1或者由于使用不当引起使用者的伤害即使用价值为负,都可能成为物品的使用价值存在小于或等于0这种现象。我发现人们总是把使用价值量等同于产品或者商品数量(马克思也是这样),但我认为产品或者商品的 “使用价值”不仅仅是跟供给的数量有关,同时更加重要是跟需求有关,产品或者商品的使用者或者群体的需求才是衡量产品或者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很想把“使用价值”概念抛弃,而用只用供给(包括消费和交换的广义的生产)与需求的二元分析法来表达什么是使用价值,我发现有一个公式也许可以表达出来,它是:△需求率F°/△供给率(或者生产率)F,△F=△供给量Q/△时间T.

当△F°/ △F>1时,使用者使用产品或者商品的价值没有达到最大化,因此,既可能存在边际使用价值递增与也可能存在边际使用价值递减的现象,当△F°/ △F曲线上升时,边际使用价值递增, 当△F°/ △F曲线下降时,边际使用价值递减;

当△F°/ △F=1时,在T时期内之中平均每个单位T的供给量的使用价值量相同, 使用者使用价值最大化,而且符合等边际原理;

当△F°/ △F<1时,使用者使用产品或者商品的速率超过需求率,因此,导致物极必反的负效应状态,除非消费者及时发现并且把超出部分的个人消费品数量或者供给量(即个别使用价值量)转化为社会的消费品数量或者供给量(即社会使用价值量),那么,这种导致物极必反的负效应状态才可能消除,如果我们假设产品或者商品的使用者是一个完全信息的理性人,他总是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对于某种的产品或者商品的使用过程之中达到边际使用价值为0(即使用价值最大化)时的状态,那么,他就会把本来用来供给超过自身使用价值最大化或者边际使用价值为0状态的物品生产时间,转化为其他不同物品需求的供给,只有其他不同物品在△F°/ △F<1的状态时,使用者才可能把原来这种处在△F°/ △F≥1状态的物品供给的劳动耗费转移到处在△F°/ △F<1状态的物品供给中去,直到其他不同物品需求的供给与需求平衡.

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并不完全是自产自消的过程,如果社会交换能够加快达到这种目的的话,那么,劳动者会在保持原来的商品生产优势或者转移到让自己具有生产优势的商品生产之中去,创造出比原来具有更大更多的社会使用价值,并把这些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然而对于自身可能个人边际使用价值却可能为0的商品,来换取其他自身没有生产优势或者不能够生产出来的商品,以及物品使用价值,来完善自身的各种需求或者提升自身的需求层次,丰满自己的人性,实现从个人自产自消到社会化生产的过度,实现从个人小我的满足到相对社会性大我的实现,从练己入道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普渡众生
之道!
这个关于使用价值的数学分析,,可以说关于人的不同需求的满足与需求层次的提升的数学法则分析!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ge=1&from^^uid=7179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9 00:31:57
附上

道德经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笔者:



老子认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并不是什么万物(自然经济系统)按照“天道均富”,而是认为万物要按照自身的自然价值规律,不过度提倡超越自身客观需求或者支付能力的行为,即无(过度行)为!把自身相对多余的分享给周围的他人、社会、客观环境,让相对于自身而言多余的“无用之物”转化为相对于他人、社会、客观环境而言的“有用之物”,使物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利用。




老子认为一个遵循大道的人,能够把自己多余的个人物质使用价值和超出个人必要劳动时间的多余时间变成满足他人与社会的物质使用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损相当于自身本我价值的“有馀”而补他人与社会的“不足”,而老子接着所说的“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其实是对于社会现实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因为,社会现实现象之中,总是存在一种马太效应现象:“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是导致贫富不均加大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所以,后面老子才又说:“孰能有余而有以奉于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现贤也。 ”这里老子认为圣人遵循的社会之道其实属于自然之道,与天之道具有相似性,因此,也应该效仿天之道。但是,他认为这只有达到他心目中的那个理想的“圣人”境界的人,可以做到这点。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理论为什么经常让人难以理解和最终没法实行?正是老子在这一章没有表达到自身需求层次发展的转化,即相对于自身多余“无用之物”,可以从他人、社会、客观环境之中交换另一种相对于自身缺乏“有用之物”。这其实也是一种“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解释!所以,这是我在老子这一章基础上更加高层次的认识!

其实把自己多余的个人物质使用价值和超出个人必要劳动时间的多余时间变成满足他人与社会的物质使用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从本我生理学意义上多余的无用需求之中超脱出来可以转化成为自身的超我价值,这个超我价值实现正是在损(放弃)自身的生理学意义上或者某一种无用需求的“有馀”之物来与能够满足(补给)他人和社会以及客观环境的“不足”的同时,交换相对于他人和社会以及客观环境的另一种无用需求的“有馀”之物,但是这种相对于他人和社会以及客观环境的无用需求的“有馀”之物,却是一种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有用之物”,所以,双方各得所需,没有必要搞的像完全是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道德施舍那样,来实现什么均富的,但实际上却是双赢从中获利!




不过,老子也并不完全没有理解到这个,老子还认为“吃亏是福”呢?他的力量蕴含着自身对于他人、社会与客观环境的超值贡献的付出最终会得到反馈,并且体现为一种社会回报的形式,而是在其语言方面上比较模糊不清让你们误会了,老子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具体可以看我的《道德经与经济学》一书。




可见,我们学习一个人的思想不能从其著作的片言只语上理解,而应该从总体上把握!

我这里没有提倡完全否定他,也没有完全肯定他,只是想说我们要具有批判性的继承一种理论,这个也算是一种对于自我思想发展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形式吧。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ge=1&from^^uid=7179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