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门炮台有感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由鸦片战争博物馆负责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
残墙、青苔、旧炮,如长虹般横跨珠江的虎门大桥,桥下,轮船穿梭、波光粼粼,海天一色。闭上双眼,深呼吸,阳光下,海浪声声,海风习习,这就是著名的虎门威远炮台吗?这难道就是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
是的,这就是虎门,我到了!其实,很早就想来这里看看,这种念头可以追溯到读中学时,那时候,读到虎门销烟,读到鸦片战争,读到林则徐和关天培,总对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期待。虎门销烟,中国近代史上多么辉煌的篇章啊!
伴随着我班团日活动的开展,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参观了鸦片战争博物馆,博物馆庄严肃穆,令人油衷肃然起敬,里面系列地展示了鸦片的产生、危害、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的毒害。
为加强广东海防力量,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加筑面宽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设炮位四十个。始称南山威远月台,后简称威远炮台。而江对面的横档岛上炮台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二十六日,英军集兵强攻威远,数百官兵与英国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炮台陷落后被毁。二十三年(1843年)再建,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年)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这些炮台全部都是用石灰,沙石加上糯米,还有红糖拌了以后建成,这都是当时东莞民众提供的密秘配方,特别坚固。”同学说,对面的威远炮台原有12个炮位,后加建14个,许多都是6千斤的大炮,林则徐亲自试炮,都能打到对面的山上,他十分满意。
威远炮台雄伟壮观,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免费参观。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领取门票游人得出示身份证。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刚拿到票,正跟上一队游客,有导游介绍,让人对历史多了一份了解和认识。
“1842年2月26日,关天培在这儿的战斗十分壮烈。”导游说,当时第一道天险已失,但关天培与手下官兵依然坚守阵地。从1月7日敌人开始进攻直守到26日,广州还是没有增援,26日敌人猛攻,守兵已死伤过半,关天培也受伤10处,但仍重创敌舰3艘。
敌人正面攻不上,就利用广州不支援,从后面爬上炮台,关天培持大刀手刃敌人,最后壮烈牺牲,时年62岁。他死后拄剑依壁,双眼怒睁,英军上来一看一齐吓得扑倒在地。而当时,林则徐正在流放去新疆的路上,闻讯后痛不欲生,含泪作了一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有意思的是,155年后,也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那一年,威远炮台上空,全长15.78公里的虎门大桥建成,并于回归当天(7月1日)通车,它横跨珠江口,沟通广东东西两翼,据说是中国人献给香港回归的礼物,“虎门大桥”四字由江泽民同志所题。
虎门大桥被誉为“世界第一跨”,总投资近30亿元,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其主航道跨经888米,悬索桥部分均采用钢箱焊接,共用钢材2万多吨。桥的主缆长16.4公里,每根主缆由13970根直经为5.2毫米的镀锌高强钢丝组成,据说将两根主缆的钢丝拉成一条钢绳,足可绕地球一圈。
矗立江岸,手抚残炮,想当年,林则徐带领虎门军民筑起了百丈铁链横锁大江,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金锁铜关抵御来犯之敌,气势是何等的壮观!他所领导的虎门销烟,更是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而今,硝烟不再,天青海阔,波澜不惊,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1997年7月1日,香港从英国人手里回归中国的那一天,一座具经济价值更有政治意义的虎门大桥建成通车!横空出世犹如长虹卧波!直跨东西气吞万里如龙!
我不知道,雄伟的虎门大桥为何偏偏选在威远炮台的上空飞架?是巧合还是必然?或者说,是刻意的安排?历史的使然?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无论如何,我想,它们都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标示,威远炮台代表过去,虎门大桥通往未来,一个强大的中国正阔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