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幸田
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荣辱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那里,是有区别的。西方的荣辱观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无名有实”。在西方,不像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统一的“荣辱观教育”名称,但是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质性的荣辱观教育工作。这些工作,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与我们的“荣辱观教育”的概念所指相对应。在学校里,有时就把这一块简称为“德育”。
由于我们对西方荣辱观教育的情况了解得太少。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其实,西方不但有荣辱观教育,而且它的荣辱观教育搞得还很有成效,在维护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荣辱观教育的阶级属性也不同。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去了解西方的荣辱观教育情况的理由。相反,通过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我们不但可以进一步探索到西方国家如美国之所以成为强国的奥秘,而且对改进我们自己的工作,提高我们的认识将大有裨益。限于篇幅,在此我们只能对西方荣辱观教育的总体特点、成效和经验等问题进行一次粗略的考察。
爱国化作粘合剂
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普遍的情感。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和我们一样,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最为深厚的感情。法国人直到现在还经常引用拿破仑的一些名言:“世上最高贵的头衔乃生为法国人。”“我只钟情一人,我只有一位情人,那就是法兰西”。在爱国问题上是人人平等的,人人都有权利、有义务爱自己的国家。爱国的行动也不与财富、能力成正比。无论是一小点,还是一大点,它都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这种行为都是同样的伟大,都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法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1984年起,法国**把每年9月份最后一个周末定为全国“文化历史遗产日”。在这个周末,全国的博物馆以及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国民议会波旁宫和其他**部门的古建筑全部对外开放,供人参观。让后人接受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教育,加强热爱祖国的思想。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大众传媒渗透教育。在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的很多大片中,《泰坦尼克号》、《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爱国者》等等,其主题就是美国精神的体现。华盛顿、林肯、罗斯福、麦克阿瑟等人的事迹家喻户晓。书籍也是重要的传媒,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学者罗伯特·唐斯博士曾列出“对形成美国文化与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的25本书作为推荐给美国人的必读书目。一些经典作品,如《独立宣言》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感召力。
利用各种节日庆典进行教育。美国主要的爱国节日有: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节、美国独立纪念日、国旗制定纪念日等。每逢节日、庆典或**,美国的家家户户、四面八方,包括汽车上都要悬挂国旗。在国家庆典里,人人都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在国旗纪念日里,人人都背诵忠于国旗的誓言:“我宣誓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和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可见,美国的爱国节日庆典,甚至民间的感恩节、圣诞节,不仅是人们欢聚热闹的时刻,也是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好时机。
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对学员的培养注重“国家、荣誉、责任”,简短6个字的校训,成为西点军人做人的准则,也成为世人所称道的西点精神的结晶。这种重责任、重荣誉、重爱国主义教育的独到教育方针,成为许多国家军校争相效仿的办校宗旨。
世界杯抒发爱国热情世界杯前,为振奋国人士气,德国20多家媒体联合推出题为“你是德国”的公益广告,30多位演艺及体育界名人在广告中“义演”,将德国人的爱国情绪推向了第一个高潮。世界杯期间,整个德国处在黑红黄三色之下,店铺门口挂着国旗、路灯上挂着国旗,就连汽车顶上也有国旗随风飘扬,行人在脸上、衣服上画上国旗图样,一些人连头发和胡子都染成了黑红黄三色。一名卖旗帜的零售商说:“以前大家只买俱乐部旗帜,德国国旗的销量还不如欧盟旗。可现在德国国旗的销量比上届世界杯时增加了10倍!”
乐善好施守公德
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关爱他人中,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完美地体现出来,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看看美国人民是怎么做的。
公众的公德心在美国,强烈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在危机中凝聚起来,他们所持的是一种制度和一种与宗教信仰差不多的价值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这一点与个人自由相辅相成,形成了美国人特有的爱国精神和多元文化形态下的社会凝聚力。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一场人为的恐怖灾难,世贸中心顷刻毁于一旦,千万条生命顿时化为乌有,一些本可以逃生的身强体壮的人,因遵守这一基本的秩序而使自己死于灾难中。许多消防队员牺牲,市民纷纷排长队献血,充满着人道主义关怀。
美国的捐款在美国社会,几乎每天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就是公众的公德心。捐款,就是它一个方面的体现。美国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 700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9%。美国的社会捐款既不是来自大富翁,也不是来自六合彩中奖者,而70%以上来自于成千上万普通公民每月几美元、几十美元或几百美元的小额捐款。正是普通民众的小额捐赠和志愿参与推动了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像特纳捐给联合国10亿美元一样,美国人并不是都把钱捐给自己国家,而是捐给了世界各地需要的人。海地的饥民、索马里的灾民、波士尼亚和科索沃的难民、还有台湾的地震、中国大陆的洪水……都是美国人捐赠的对象。以1996年为例,平均每户美国人捐出了1 017美元,等于平均每户把一年全部收入的2.1%捐了出来。遗产也不给子女,捐献给社会。
科学技术助创新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近代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他不仅倡导新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实验方法,而且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既不是政治和宗教力量,也不是思想的力量,而是科学技术的力量。
为真理而献身众所周知,近代科学兴起时,从一开始就受到神学的反对和宗教法庭的迫害,许多科学家为了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坚持体液循环理论而被加尔文教活活烧死;意大利的伽利略因坚持日心说而被宗教法庭传讯和审判,宣判终生监禁;布鲁诺因坚信和宣传日心说而被监禁8年,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这些科学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近代科学的独立之路。
美国的科学精神美国之所以取得诺贝尔奖优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科学家具有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他们敢于、乐于向权威挑战,总是对旧观点提出质疑。美国是当今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35位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占总数的61%。在世界公认的四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中,美国发表的论文数占到了总数的近40%。美国还是世界上拥有专利最多的国家。此外,美国的科研设备和科研手段、科研水平与潜力、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科技创新的缩影硅谷成功地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四次技术浪潮的机遇,稳居IT业潮头。
美国自二战以来,科研创新能力一直雄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大大领先其他国家。美国在世界权威科学刊物上一年发表的论文数,曾占到全世界的40%以上,而欧盟诸国加起来不过20%左右,直至今日,美国仍领先欧盟各国10%以上。
将科技创新立为国策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早已成为日本全社会的共识。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每年新增专利近20万件,新增专利数连续10多年高居全球三甲,以**为主导,学术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的日本自主创新体系可谓硕果累累。
日本是发明大国,大到领先世界的尖端技术,小到风靡全球的卡拉OK、方便面等,日本**灵活多样的科技政策,以及全体国民对发明的高度热情,大大推动了日本科技的不断创新。日本民间对发明创新的热情也很高。仅2004年一年,日本专利厅就收到42.3万件申请。
我们要想实现“科技兴国”战略,首先就要把科学技术的观念植入人们的思想中、把科学的态度落实在行为中。